影视动画色彩训练新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迄今为止,笔者已有29年的色彩课教学经历,在时间上似乎具有“知”的优势。基于未间断的色彩教学工作及对国内外色彩课程的考量,笔者对“色彩”这一命题的认识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中,绘画是一切的起点,所有与艺术相关的命题都是从绘画开始的,色彩训练亦是如此。但是,当代色彩的输出形式更加复杂。过去,静态的绘画是在平面上呈现色彩和形状;如今,色彩处于运动变化的形状、光线和空间,以及流逝的时间之中。在学习色彩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色彩理论是否适用于数字时代?从这个问题出发去看待色彩教学与实践,我们会发现,色彩研究与运用的案例看似已经很完善了,但如今面临的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真理隐藏在深渊之中,我们一无所知”,连亚里士多德都承认自己的无知。笔者也经常问自己,“所知”是否为“真知”?究竟应该如何展开色彩教学,是按部就班还是另辟蹊径?所想到的“出路”能否被称为“路”?笔者在之前编写《影视动画色彩基础》时,就曾反复思考过这些问题。由于编写教材非常考验教师的整体认知水平、教师对教与学的接受层面等问题,所以,笔者最终舍弃了一些很有挑战性且有趣味性的训练方式。正是因为留有遗憾,笔者才在机缘巧合下编写了本书。

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从色彩教学的质性研究分析到色彩理论的援引,再到色彩训练的设计,笔者在编写本书时尽可能避开与《影视动画色彩基础》中相似的诠释与思考。本书致力于实现施教主体的教学相长,以及对受教主体专业修养的长远关怀。笔者对色彩训练乃至影视动画色彩训练的方法展开想象与设计,无论与以往的训练思维相比做出了多少改变,有一点是坚定而清晰的:书中展现的智慧与方法不可能凭空产生。此书的起点仍是过去,但应着眼于当下,放眼于未来。

本书除了为色彩相关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另辟蹊径的自我提高方式,还为开展与色彩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了训练方式的参考。“有限中的无限”是笔者的训练设计理念,这是对专业深度的考验,即面对同样的问题,视角与专业修养的差异决定了人们面对问题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在色彩学习上,同一命题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施教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思维空间、审美层次、变通能力的差异。

读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与个人能力水平安排学习时间。笔者在此提醒,本书的训练内容并非递进式的,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针对性训练,也可以演绎发展训练方法。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我们对知识产生快餐化需求,但牵涉道德、文化、艺术层面,则无法全部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也无法依赖算法“加快速度”。有件事我们都心知肚明:即使得到了“武林秘籍”,也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并将其投入实践才能为己所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在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那么最大的变量就是时间。然而,艺术的学习变量太多,抛开快餐化速成的功利之心,轻松而不肤浅地看会儿、想会儿、玩会儿,才是更适合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方式,可以自由享受之心将“专业”攥握在手。笔者希望,在未来,艺术类专业领域的色彩训练不再依靠“画”与“多画”来解决问题。

苏轼曾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洗尽繁华后的“清”是一种力量,它不为物役,带来高级的欢愉;它历经繁华,超脱虚无,是笔者所信奉与追求的生活态度与学术理想。

笔者

2022年12月

于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