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猎头3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1996-2007年--中国猎头行业的第一个发展期

1996—2001年:摸着石头过河

1996年,两家巨头的诞生

1996年,有两家在中国猎头史上举足轻重的公司诞生了。一家是总部在北京的公司,如今的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叫科锐咨询,以下简称科锐国际),另一家是当时总部在中国香港的伯乐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伯乐)。可以说,这两家公司都为猎头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1996年,锦州人高勇(如图2-1所示)专科毕业,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他在就业路上备受挫折,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家小型猎企。高勇在半地下室的办公室里工作了3个月,由于总是占着电话,他和老板起了冲突,一气之下便离开了。离开后,他找到了锦州驻京办的负责人,在其鼓励及资助下,开办了自己的猎企。彼时的高勇应该不会想到,这家在民宅中诞生的猎企会在21年后成为国内第一家人力资源上市公司。

图2-1 高勇创业早期在人才招聘会上

注:图片由科锐国际提供

提起另一家知名猎企伯乐,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曾执掌伯乐多年的CEO(首席执行官)、创始团队成员庄华,这位知名的猎头人于2017年从伯乐卸任,卸任后于2018年1月2日正式运营了上海德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英文缩写为CGL,以下简称上海德筑),这是一家由猎聘投资、官网早年曾有“全球高端猎企”这一表述的公司,第一年营收就接近一亿元,震动了全行业。

与纪云和高勇不同的是,上海人庄华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早的职业经理人之一,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他在上海情报研究所做过研究员、在大通银行做过项目协调人,后来,他帮一个美国朋友在中国做外贸生意,是合资厂的外方首席代表,再后来,他去了三得利集团,做业务拓展副经理。因为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以及优秀的外语能力、谈判协调能力,他作为“猎物”进入了猎头的视野。中国香港资深猎头顾问Louisa Wong在劝说庄华接下一家公司的Offer(录取通知书)无果后,突然转而问他:“要不要转型做猎头?”慎重考虑之后,庄华决定加入这位猎头顾问刚创办不久的猎企——伯乐,从此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猎头生涯。

那时,做猎头并不是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也不是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喝着咖啡谈生意。那时,多数猎企没有所谓的人才库,更没有求职网站可用,为了寻找人才,猎头从业者可以说是使出浑身解数。庄华曾在烈日炎炎之下,骑着单车到客户竞争对手的店铺内,以找不到衣服色号为由要求见店长,对店长进行挖猎。

对庄华而言,公司从中国香港进入中国内地后,客户资源还是不错的,一开始,他更多的关注点就在交付。与此同时,对高勇、纪云而言,需要考虑的还是客户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一片蓝海市场里,虽然没有太多的同行竞争,但说服客户接受猎头服务对草根创业者来说并不容易,高勇见到招聘负责人时,通常会问一句:“有什么职位是外资猎头没有关掉的,可以给我们试试吗?”(“没有关掉”是业内口语化表达,意为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凭着“啃硬骨头”的精神,科锐咨询一步步成长为科锐国际。

先驱者们在路上艰难地走着,有的人和他们一样,还在路上,有的人却已经离场。不断地有人入场、有人离场,似乎是每个行业的必然,但不是每个行业都一直有人入场,且在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在国内,猎头行业从几个人从业开始,到后来几十万人从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这个角度说,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只是把握住选择并非易事。

伯乐的战略与大多数中国内地猎企任用年轻人的战略不同,它一开始就学习国际猎头的操作方法,即所接单子基本都有预付费(订金),按人才年薪28%左右的比例收费。伯乐的创始团队成员中,30岁出头的庄华竟然是最年轻的一个,其他人大多是职业经理人转型,或已做了多年的猎头顾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中国香港早已回归,港资背景的伯乐依然被视为“外资猎企”,而“外资猎头”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与“高端职位”“资深顾问”画等号。

1996年这一年,国内消费品市场风起云涌,故事不断,令人津津乐道。但为中国公司的形势进行全景扫描的话,会发现当时的格局算得上是冰火两重天。“冰”的一面,是一直无法从低效率和旧体制中自拔的国有企业集群;“火”的一面,是民营经济在消费品、家电等领域高歌猛进,企业家们有着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好憧憬。

每个行业都充满商机,无数人变得迫不及待。扩张,再扩张,企业家们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日后的事实将证明,在多元化浪潮中,那些失去理智和控制力的企业家们将自食其果。

猎头行业的先驱者们并非高人一筹,仅仅是因为他们基本只服务外资客户,所以幸运地避开了部分“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发展壮大的路上,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