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发展[12]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孕育地和重要实践地,从1985年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开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长达十七年半之久。在这期间,福建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许多重要思想也已经初步孕育形成。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主政期间就已经形成了大致框架,从调任浙江、上海,一直到进入中央期间的生态文明实践与探索是对这一整套思想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产生
1985年,习近平从河北正定县委书记调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开始了他在福建的从政时期。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孕育并不断探索发展,大致形成了四个不断系统化的思想发展过程:任厦门常务副市长期间的“环保与经济”思想、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三个效益相统一”思想、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的“城市生态建设”思想以及任福建省省长期间的“生态省建设”思想。从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到“生态省建设”思想,习近平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生态省建设”思想,基本上架构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框架。
任厦门常务副市长期间,他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与推动上。1986年1月10日,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代表市政府发言:“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由于愚昧造成的破坏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了,现在是另一种倾向,就是建设性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一定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但反映出来的又是一种无知,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我们要发展工业,但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去发展工业,不能把这个破坏掉了去建设另一个,不能做出这种代价的牺牲。厦门不但现有的资源要保护,而且要不断改善目前的旅游环境,把它装点得更加美好。要把这项任务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好。”在工作举措上,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筼筜湖治理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二十字方针。经过30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厦门筼筜湖——曾经的臭水湖,如今成为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厦门绿肺”和“厦门会客厅”。
从1988年开始到1990年,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在这期间他的生态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谋求闽东经济发展过程中,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重要思想。在1989年发表的《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习近平提出了这一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阶段他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林业、农业发展问题上的认识与治理上。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中指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13]“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等。”[14]“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15]强调要通过发展林业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中指出,“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16]在工作举措上,1989年2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了宁德地区规模空前的林业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林业置于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来制定政策”,要求“苦战七年,荒山披绿装”;在寿宁县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叮嘱当地官员,不要攀比GDP,要育果、种树发展林业。
1990年到1995年,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并在1993年到1995年进入福建省委常委。这一时期他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理论,并在此指导下由他亲自带领开展了极为成功的福州内河治理。在对生态建设认识上,习近平同志已经把生态建设提到社会发展战略高度来布局。1992年,习近平同志主持修订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其中首次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论,认为城市生态建设应综合治理农业、旅游、环境等,并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在工作举措上,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和内河综合治理工作,1990年、1991年,接连召开多场植树绿化会议,要求全市坚持“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确立了“抓重点、保基础、上水平、一体化”的绿化福州工作思路;在内河治理工作上,他推动出台了《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用制度创新还市民清新内河,并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十六字治理原则。
从1995年至2002年,习近平先后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这期间习近平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进行了全面部署。2000年,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成立福建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任组长,开展福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经过全面深入调研、专家充分论证,2002年7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同志作了“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争创协调发展新优势”的讲话,提出用二十年时间,通过“三阶段”“六体系”“四任务”的部署,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在这个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
二、在实践中福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总结
从2000年提出生态省战略开始,福建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全省范围内,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性的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省战略到新福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发展制定宏伟蓝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在福建的探索实践中丰富发展。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福建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特别是自201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福建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坚定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福建等生态文明试验区要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的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试验,取得积极进展并形成阶段性成效。
其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价值引领的思想。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去发展工业”,在宁德工作时提出“苦战七年,荒山披绿装”,在福州工作时提出整治城区内河污染,以及后来担任省领导时推动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餐桌污染等,都是坚持从具体紧迫问题入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思想强调的就是保护生态、造福百姓,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全球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因此,要坚定地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全社会认同遵循的共同价值理念、共同行动指南,形成共同的生态价值观,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全民自觉。
其二,在生态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造福百姓”“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个思想强调要把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切实把“生态美”变为“百姓富”、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特别是在林业金融改革、碳汇交易等机制创新中,要先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最大可能地为百姓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百姓的优质生活成本支出。
其三,坚持机制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机制创新抓集体林权改革,新福建的要求里也把“机制活”放在首位,特别强调“福建等生态文明试验区要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个思想强调要突出机制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导向,调整优化绿色产业、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让市场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机制与配置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主体、社会群体的内在积极性,实现效益与环保的双提升、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的双促进。
其四,坚持用严格制度和科学治理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制定部署生态省战略时,就明确提出要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等六大体系,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思想强调要完善科学治理体系,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强化制度刚性执行,通过最严格的管控,坚决斩断损害生态环境背后的利益链;要建立生态政绩考核机制,完善一线考核、差别化考核、第三方考核等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要真重视、真提拔、真使用,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
其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州任市委书记时,在整治内河工作中就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十六字治理原则。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党、政、军、民、学等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人大、政协、企业、社会等各类主体作用,在实现美丽中国的同时,为全球生态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三、从生态福建到美丽中国的相承相系
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省长时,擘画了建设“生态省”的总体战略构想,并指导制定《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总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非常具有前瞻性地为福建生态省建设架构了“四梁八柱”。2002年福建省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大会,标志着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正式启动,也正式把“时间表”中确定的“三阶段”以及“路线图”中谋划出的“六大体系”和“四任务”付诸实践。所谓“三阶段”就是启动(2002-2005年)、推进(2006-2010年)、提高(2011-2020年)这三个阶段。“六体系”就是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所谓“四任务”就是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围绕建设生态省的核心,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突出建设生态省的根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夯实建设生态省的基础,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抓住建设生态省的关键,创建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原则”“五体系”“六重点”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时间点等重要内容,又为建设美丽中国架构了“四梁八柱”。“六原则”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则、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原则。“五体系”是指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在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重点”,即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等六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为美丽中国建设巨擘蓝图,这同十八年前他提出生态省战略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制定部署的“总任务”“时间表”与“路线图”。比较这两次时隔十八年的部署,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战略目标、战略布局还是实施步骤、思想内涵上,都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思想连续性。这充分表明,经过近十八年的生态福建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工作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并一以贯之,见表1-1。
表1-1 从生态福建到美丽中国的相承相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