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节 基层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的条件与举措
一、概述
小儿急诊的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如抢救及时,可使转危为安,而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最理想的抢救场所。但重症监护病房的构建需要有较集中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和较高尖的医疗技术力量,并有充足的人力保障与物资供应才能正常的运转,并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随着医务人员与世界各国同行日益增多的学术交流和出国深造,人们使用高尖设备与成熟的技术抢救危重症的意识提高,当今我国三级以上的大医院均已设有重症监护病房,并逐步向县级医院普及,“县级以下的乡镇级基层医院是否也可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建立后医护人员急救与重症处理技能能否不断提高并推动医院更快发展”,这个问题是本节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乡镇级基层医院能否建立重症监护病房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尚不平衡,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基层医院都建立或不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应根据当地的需要、经济条件、技术力量而定。重症监护病房是需要高级仪器设备配套的病房,如呼吸机、监护仪等,都是价值昂贵的医疗器械,投入要大,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般基层医院经济难以承受。重症监护病房又是高风险、高难度、高技术水平的单位,工作劳累,思想压力大,如没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即使建成了也很难坚持下去。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建起重症监护病房,可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加重医院的负担,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可言,故必须根据当地的需要,结合经济条件全面分析最后决断。如1958年建院的现广东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原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原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位于珠江三角洲,广州与深圳之间,至1990年仍是一所人才短缺、医务人员最高技术职称是主治医师,而且全院员工不足300人、设病床180张、技术与设备都较为落后的乡镇级医院,但该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众多外商外籍投资人士、高端技术人才和家属长期居住这里,他们对工作与居住地的医疗保障能力要求很高,而且该市外来务工人员超过当地人口数倍,急诊急救及重症感染等疾病时有发生,急需优质而完善的急救设施,该院根据客观需要抓住机遇、力创条件、争取各方支持,于1990年2月以温箱二台、国产婴儿人工呼吸机、CPAP呼吸器各一台、无创性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电脑输液泵各一台等设备,率先在我国乡镇级医院建立起重症监护病房,并逐步发展提高,还壮大了医院规模,建成了近90 000m2建筑面积、设有600张病床的全省首间地级市儿童医院,目前已投入使用。现在全院员工近1 5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03人,其中正高级65人,副高级136人,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26人,硕士、博士生导师24人;医院设有两间综合医院、骨科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四个院区,同时设立了市儿科研究所,全院总病床达1 424张。最近医院已从乡镇级医院升格为地级市的市直属医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医疗仪器设备的配置接近大城市三级医院的水平。近30年以来所积累的把医院做精、做强、再做大的宝贵经验与体会,可供国内相关医院借鉴。
三、在基层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的条件
1.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对专业技术知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及视患儿为亲人的爱心。抢救危重病例是一项高风险的专业,工作劳累,思想压力大,困难多,为了抢救患儿常常夜以继日的不顾休息连续工作。因此,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事业心及执着的追求。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不怕牺牲的勇气,无私地全力以赴为抢救患儿生命而竭尽全力。
2.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发展到能承担各种危重症的抢救。如首先建立的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期收治的病例也只限于新生儿窒息、早产婴儿等,随着抢救工作经验的积累,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近7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和颅脑出血、肺出血、NRDS等高危新生儿的抢救效果满意,逐步将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解决了当地的实际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获得社会的信赖,也建立了自己的信心。过去类似的病例都是转往百里外的广州大医院,不仅增加了家属的不便和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转运途中的风险,现在能就地抢救,并有较高的成功率,自然受到各界的欢迎,也鼓舞了自己的勇气,业务量逐渐扩大,抢救的病种也成倍地增加,既发挥了理想的社会效益,也推动着医院的高速发展,更使医务人员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3.群众拥护和领导支持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是壮大发展的保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从建立NICU起步,积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经验,抓紧机遇不久又建立了PICU,由于一开始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就从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的迫切需求出发,很快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又得到全国众多著名儿科专家的悉心指导及帮助,还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使救治范围不断扩大,从只救治新生儿危重症,发展到能救治不同年龄组的多种危重症,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增添,如先后购置了C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婴儿转运暖箱、四维彩超、多种型号人工呼吸机等。现在NICU设床60张、PICU设床38张、ICU(成人)设床29张,重症医学科已成为设备完善、功能齐全、技术全面的急救中心,并配有庞大的急救车队,还建有国际标准的急救直升机停机坪,随时应诊负责转运。目前医院不但承担本地重症患儿的抢救任务,还承接周边区、镇、县、市的重症患儿的转运与治疗工作。小儿急救专业已成为该院突出的重点专业,NICU成为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分中心、市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市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NICU不断地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带动了整个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医院的骨科医院更快地发展,骨科医院院区从原来的30余张骨科病床,发展到现有300多张病床,还配有ICU,设床位8张;医院产科技术水平也是不断提高,年接生近5 000人,产妇会阴侧剪率及剖宫产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到国内及香港同行的高度赞扬。医院还设立了市儿科研究所,开展系列临床科研工作,医务人员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医学学术论文,不少文章被SCI收录。医院已创建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广东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中山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国内多所研究所的合作伙伴,医院朝着集团式医疗单位方向发展,以更高水平服务于儿童、服务于大众的身体健康。
四、在基层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的举措
1.基层医院开展危重症抢救工作,必须有大医院作为技术后盾,遇到技术难题时能及时协助解决。为保障危重患儿的医疗安全,及时解决抢救中遇到的难题。该院与广州市儿童医院等大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在危重症的抢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随时得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的支持与帮助,采用的方式是电话会诊,前往请教,或请高年资专家亲自前来协助抢救,这些措施保障了抢救的医疗安全,使家属放心,也缓解了当地医师的思想压力,坚定了抢救的信心,并从中提高了业务水平和独立抢救的工作能力。
2.请进来,走出去,以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业务骨干技术水平。业务骨干是抢救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业务水平决定着抢救的成功率,为此医院不惜代价派出一批批骨干先后到全国多所著名大医院进修学习,近年还选派出多名业务技术骨干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医院访问或研修,以提高其抢救技能与充实理论知识。并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定期前来查房会诊和讲学,结合实践分析讨论,甚至聘请急救专家常驻医院,言传身教,帮助提高。
3.积极参加学术活动。由学会或学术团体举办的全国性或地区性学术活动,能反映当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对指导急救工作有一定的意义。该院坚持邀请国内外医学专家来院举行大型的学术活动,并坚持派员参加国内甚至境外、国外多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到当前新的动向,也结识了国内境外各地的急救专业同仁以及多个专业的众多专家、教授,因此可以直接交流,经验彼此借鉴。并及时得到他们的帮助,同时也扩大了自己在国内境外的影响力。
(刘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