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之蓝印花布](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50/53510250/b_53510250.jpg)
第1章 最后的蓝染匠
第一节:雨夜归人
夜雨敲打着乌篷船的船篷,声音细碎如针,密密麻麻地织进了江南的梦里。
“林墨,这个方案还得改,客户说要突出'国潮'元素。“项目总监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今晚必须定稿,明天上午客户要看。“
小林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看了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23:47。广告公司的玻璃幕墙早已被夜色浸透,只剩下他这一盏台灯还在固执地亮着。
“好的,我尽快改。“他简短地回答。挂掉电话后,他打开设计软件,盯着屏幕上那些充满“国潮“符号的图案:龙纹、祥云、如意......“都是些表面的东西。“他喃喃自语。
工位上的保温杯早已见底,同事们也都已经离开。这是他入职三年来第无数个加班的夜晚。三年前,他还为能进入这家知名广告公司而兴奋不已,可现在,他越来越感觉自己像是个快餐设计师,每天机械地堆砌着所谓的“传统元素“。
“叮“的一声,女友小美发来消息:“还在加班?别太拼了,注意身体。“
小林回了个“嗯“字,继续埋头修改。直到凌晨一点,他才终于完成了方案。收拾好东西,走出公司大楼时,才发现外面下起了雨。
最后一班地铁早已过去,打车软件上显示:方圆三公里内暂无车辆。小林这才想起,公司最近搬到了这个文创园区,晚上确实不好打车。
“要不去老街那边看看?“他望着不远处古镇的方向。那里有一条网红街,平时游客众多,说不定能找到住处。
雨中的古镇寂静得让人心慌。白天熙熙攘攘的游客老早退潮,只剩下青石板路上游移的灯影,将他单薄的影子拉得老长。街边的民宿和客栈都已经挂起了“客满“的牌子,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冷清。
小林站在一座廊桥下避雨。桥下的河水泛着油墨般的黑色,偶尔有游船驶过,船篷上的灯笼在雨中摇曳,像是漂浮在黑暗中的萤火。
他掏出手机,看到小美发来的消息:“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正要回复,突然听见巷子深处传来一阵有节奏的“笃笃“声,像是某种古老的心跳。声音不大,却在雨夜中格外清晰。
“小伙子,还不回家啊?“
身后忽然响起的声音把小林吓了一跳。转头一看,是个裹着藏青色棉袄的老太太,正慈祥地看着他。老太太的面容在昏黄的路灯下显得格外祥和,仿佛是从某幅江南水乡的老画里走出来的。
“阿婆,现在没车回市区了,我在找住的地方。“小林如实说道。
“这么晚了,哪里还找得到房间?“老太太笑了,露出一口整齐的假牙,“不然到我家凑合一晚?就在蓝染巷里。“
“蓝染巷?“
“是啊,“老太太的声音里带着怀念,“以前这条巷子里全是做蓝印花布的,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蓝布,晾起来像天上的云。现在嘛......“她叹了口气,“就剩老顾一家还在坚持了。“
小林跟着老太太拐进一条幽深的巷子。两边的老房子静默地立在雨中,斑驳的墙面上依稀可见“申遗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类的标语,只是已经褪色得看不太清。
“这些房子都要拆了,“老太太边走边说,“说是要建什么文创园区。只有老顾,还在那里'笃笃笃'地敲着。那声音,我睡觉都听习惯了。“
穿过几道弯,忽然看见前方一扇木窗透出昏黄的灯光,映着窗棂的影子落在湿漉漉的石板上。那阵“笃笃“声更清晰了,伴随着隐约的昆曲声,在雨夜里显得格外孤独。
“这么晚了,老顾还在做工呢。“老太太摇摇头,“自从他手开始抖,做一块布要花双倍的时间。那些大机器,一天能印几百匹布,可老顾说,机器印的布没有魂。“
小林驻足望向那扇亮着灯的窗子。透过雨帘,他仿佛看见一个佝偻的身影,在灯下专注地重复着某个古老的动作。那一刻,时光仿佛静止了,现代都市的喧嚣离他很远很远,耳边只剩下雨声和那执着的“笃笃“声。
他掏出手机,给小美发了条消息:“今晚可能要住在古镇了。“然后关掉了手机。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雨夜的偶遇,将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第二节:偶遇顾老
老太太姓张,是土生土长的蓝染巷人。她带着小林穿过狭窄的巷子,一边走一边絮絮叨叨地讲着往事。
“我爷爷那辈就住在这条巷子里,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做蓝印花布。每天早上,巷子里都飘着染料的味道,到了晌午,晾起来的蓝布在风里飘啊飘,像是天上的云彩落到了人间。“
小林听着,不由自主地想象着那个场景。张婆的声音里带着浓浓的乡音,却让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
“老顾家的蓝印是一绝,“张婆继续说,“他爷爷传给他爸爸,他爸爸又传给他。那些花样,都是祖传的木版,一块块都有故事。“
说话间,他们已经走到了张婆家。那是一间典型的江南老宅,天井里种着一棵桂花树,此时正飘着淡淡的香气。
“你先休息,“张婆给小林收拾出一间堂前的客房,“我明天要去赶早市,你自己睡到自然醒。“
客房的窗正对着那间还亮着灯的作坊。躺在床上,小林听着窗外断断续续的敲打声,竟觉得异常安心。这声音像是某种古老的摇篮曲,让他很快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天已微明,雨停了,晨雾像薄纱一样笼罩着古巷。那脚步声越来越近,伴随着一个苍老的声音:“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小林掀开被子坐起来,正要查看时间,忽然“哐当“一声巨响。他循声望去,只见对面作坊的门大开着,一个老人踉跄着扶住门框,手中的木盆掉在地上,深蓝色的染料泼了一地。
“老爷子!“小林下意识冲了出去。
等他反应过来时,自己已经站在作坊门口,扶住了那个摇摇欲坠的身影。老人的手臂瘦得惊人,却能感觉到一种韧性,像是被岁月打磨过的老树枝。
“谢谢、谢谢......“老人喘着气说,抬起头时,小林看见一张布满皱纹却异常专注的脸。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手,指节粗大,布满老茧,正微微颤抖着。
“您没事吧?“小林关切地问。
老人摆摆手,想要弯腰去捡掉在地上的木盆,却又是一阵踉跄。小林连忙扶住他:“老爷子,我来帮您收拾。“
“不用,不用,“老人固执地说,“这染料沾上衣服洗不掉的。“
但小林已经蹲下身,开始收拾地上的狼藉。染料沾到了他的衬衫袖口,瞬间晕开一片深蓝。
老人看着他的动作,眼神有些复杂:“你是......“
“我在张婆家借宿,“小林解释道,“昨晚就听到您在工作。“
“哦,是小张家啊,“老人的语气缓和下来,“她总说我太拼命,可这一批订单后天就要交货......“说着,他的目光又变得焦虑起来。
小林这才注意到作坊里的情况。靠墙的架子上挂满了蓝印花布,每一块都印着不同的图案。工作台上铺着一块未完成的布料,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各式木版。
“您就是张婆说的老顾?“小林问道。
“是啊,“老人点点头,“姓顾,顾明远。这一片就剩我一个还在做蓝印花布了。“
说这话时,顾老的语气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却又带着几分骄傲。小林注意到,他的手一直在微微发抖,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就在这时,一缕晨光透过木窗照进来,落在墙上的一块蓝印花布上。那是一幅山水图案,远山如黛,近水清澈,全部用深浅不同的蓝色来表现,美得让人屏息。
小林不由得走近几步,仔细端详着那幅作品。顾老也抬头看着那块布,眼里闪过一丝自豪:“这是用我爷爷留下的老版子印的,光调这个蓝色的深浅,就要反复试了好多次。“
“太美了,“小林由衷地说,“这种层次感,比我见过的任何印染都要精致。“
顾老看了他一眼:“你懂设计?“
“我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师,“小林说,“但说实话,我们做的那些所谓的'国潮',跟您这个比起来,简直是......“
他没说完,但顾老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第三节:蓝染初体验
“林墨,“小林回答,“我叫林墨。“
“林墨......“顾老念叨着这个名字,忽然笑了,“这名字跟这行当倒是有缘,墨染青花,天生就该与蓝染打交道。“
作坊里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味,像是草药和泥土的混合。晨光渐渐明亮,小林这才看清楚整个空间的布局。靠墙是一排木质的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各种工具:木槌、刮板、印版......每一件都显得古旧却很整洁。角落里的老式收音机正轻声播放着一段昆曲,曲调悠扬,与木槌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
“这些工具都是祖传的,“顾老说着,走到工作台前,“你看这个木槌,用了四十多年了,握柄都磨得发亮。“
小林注意到,工作台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幅老照片,照片里的顾老年轻许多,正在教一个小女孩印花。
“那是我女儿,“顾老顺着他的目光说道,语气突然变得低沉,“她现在在德国,是个设计师。“
小林想问什么,但看到顾老的表情,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来,“顾老突然说,“既然你懂设计,那就让你看看真正的手工艺。“
他走到另一张工作台前,那里铺着一块未完成的布料。“这是茶馆订的,说是后天开业要用。“顾老说着,开始调制染料。
小林凑近观察。只见顾老将蓝靛放入温水中,又加入一些石灰和碱水。他的手虽然在发抖,但每一个动作都异常准确,仿佛这些材料的比例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蓝印花布最讲究的就是这个调料,“顾老一边做一边解释,“比例重了,颜色太深;轻了,又显得寡淡。要像天上的云,看着轻,却能染出最深的蓝。“
染料调好后,顾老从一堆木版中挑出一块,上面雕刻着繁复的芙蓉花纹。他小心翼翼地将染料刷在木版上,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什么珍贵的宝物。
“看好了,“顾老说,“印制的时候,力道要均匀......“
他把木版翻转过来,对准布料的位置。但就在要落下的一刹那,手突然剧烈地颤抖起来。木版歪了一下,险些掉落。
“我来帮您扶着。“小林连忙上前。
顾老摇摇头:“不用,我自己来。“
但接连几次尝试,都因为手抖而失败。小林看着老人倔强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
“顾爷爷,“他轻声说,“让我试试吧。您教我,我们一起完成。“
顾老转过头,定定地看着小林。许久,他叹了口气:“也好,反正这批货要赶工......“
就这样,小林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蓝印花布课。顾老教他如何把握力道,如何控制染料的浓淡,如何让图案完美地印在布料上。
“笃!笃!笃!“
木槌的声音在作坊里回响。小林的动作还很生疏,但异常认真。顾老站在一旁指导,不时纠正他的姿势。
“力道再轻些,“顾老说,“印花不是用蛮力,要像是在和布料对话。“
阳光渐渐铺满了作坊的地面,小林的衬衫已经被染料弄得斑斑点点。但当他看到第一朵完整的芙蓉花纹渗入布料时,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不错,“顾老难得地夸奖,“你小子有天分。“
小林抬起头,正要说什么,突然看见门口站着一个穿着时尚的中年女子,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女子的目光在作坊里扫视一圈,最后落在顾老身上:“顾师傅,拆迁通知书您看了吗?“
第四节:命运的转折
顾老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但很快又稳住了。他放下手中的木槌,直起身子:“放在那儿吧,我待会看。“
“顾师傅,“女子的语气很客气,但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疏离,“这已经是最后通知了。文创园区的改造计划马上就要开始,您......“
“我知道,“顾老打断她的话,“不就是要我搬走吗?“
女子叹了口气:“您误会了。我们很重视您的手艺,新的文创园区可以给您一个专门的展示厅,配备现代化的印染设备。您只要做技术指导就行,具体生产我们有专业的团队......“
“现代化设备?“顾老冷笑一声,走到墙角,从一个老柜子里拿出一摞印着各色图案的布料,“就像这样的?“
小林凑近一看,那些布料上的图案确实精美,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是机器印的,“顾老说,“图案整齐,颜色均匀,一天能印几百匹。可是......“他抚摸着自己刚完成的那朵芙蓉花,“它们没有魂。“
“顾师傅,“女子的声音有些无奈,“时代在进步,传统手工艺也需要与时俱进。您看,现在的年轻人......“
“我愿意学。“
小林突然开口,声音坚定。所有人都愣住了。
“我是设计师,“他继续说,“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顾爷爷的手艺,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
顾老转过头,定定地看着小林。阳光透过木窗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映出一种说不出的沧桑。
“年轻人,“女子摇摇头,“你可能不明白......“
“我很明白,“小林打断她,“我在广告公司做了三年设计,天天被要求创作所谓的'国潮'元素。可那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根。“他指着墙上的蓝印花布,“这才是真正的文化。“
作坊里安静下来,只剩下老式收音机里飘出的一段昆曲余音。
“你真的想学?“许久,顾老开口,声音有些发颤,“这活计又脏又累,现在的年轻人......“
“我想学,“小林坚定地说,“如果您愿意教我。“
顾老看着小林被染料染蓝的衬衫袖口,眼神渐渐变得柔和:“那你知道第一课是什么吗?“
小林摇摇头。
“去换身衣服,“顾老笑了,“这活计,得从头学起。“
女子还想说什么,但看到顾老的表情,最终只是把文件放在门边的案几上,转身离去。她的高跟鞋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渐渐远去。
小林掏出手机,给公司发了一条请假信息,然后是给小美:“我可能要在古镇住一段时间。“
“多久?“小美很快回复。
小林看着顾老忙碌的背影,回复道:“到学会为止。“
阳光渐渐铺满了整个作坊,木槌的声音又响起来,这一次是两个人的节奏。顾老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小林的每一个动作。
“记住,“老人说,“蓝印花布不只是一门手艺,它是一种传承,是我们祖辈留下的记忆。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有它的故事。“
小林认真地点头,手上的动作越发谨慎。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从这一刻起,已经驶入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航道。
门外,蓝染巷的老房子静静地立在阳光里。那些斑驳的墙面上,“申遗成功“的标语虽然已经褪色,但作坊里的木槌声,却比任何标语都更有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停下脚步,仔细品味,用心传承。
第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