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5撩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重回1985

重生1985:从渔村崛起的商业传奇

2024年,林宇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里惨遭灭顶之灾。他耗费多年心血构建的商业帝国,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下,如同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轰然崩塌。巨额债务如同一重重冰冷的枷锁,将他紧紧束缚,曾经围绕身边的恭维与笑脸,瞬间化作了冷漠与嘲讽。在命运的逼仄绝境中,一场意外车祸让他的人生戛然而止。

再度睁眼,暖烘烘的日光穿过糊着旧报纸的窗户,在满是斑驳痕迹的土坯墙上洒下一片片光影。陈旧的木桌上,一本封面泛黄、边角卷曲的课本静静摆放着,旁边那支快要用完的铅笔,笔尖早已秃钝,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让林宇瞬间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竟回到了1985年,回到了这个小渔村的少年时代。

林宇望着镜子里青涩稚嫩的面容,眼眶瞬间泛红,双手也忍不住微微颤抖起来。上一世的惨痛失败与无尽悔恨,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将他的心狠狠淹没。这一次,他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牢牢抓住这重来的机会,绝不再重蹈覆辙。

窗外,渔村的码头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晨曦微露,淡淡的金色光辉洒在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渔民们扛着沉甸甸的渔网,挑着装满新鲜海货的鱼篓,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匆匆穿梭,嘴里不时吆喝着,爽朗的笑声和此起彼伏的劳作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生活的乐章。林宇深吸一口气,咸咸的海风裹挟着大海独有的气息,瞬间充满他的胸腔,也让他的思绪愈发清晰。当下,改革开放的浪潮正以磅礴之势席卷全国,每一处角落都潜藏着无限的商机,而对于这个靠海而生的渔村来说,渔业无疑是天然的发展根基。

林宇心急如焚,拉着父母坐在昏暗的堂屋里。屋内的竹筒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在这昏黄的光晕中,林宇的神情显得格外坚定与急切。他倾尽全力,向父母讲述着先进捕鱼工具和科学养殖方法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父母坐在他对面,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眼中满是犹豫与担忧。毕竟,家中仅有的积蓄,那皱巴巴、带着体温的一沓纸币,是一家人多年来省吃俭用、辛勤劳作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关乎着全家老小的生计。林宇深知父母的顾虑,他耐着性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村里渔业的现状,谈到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从市场需求的变化,讲到新技术能带来的突破,整整说了一夜。在这漫长的黑夜里,林宇的声音从未有过一丝疲惫与动摇,他的眼神始终熠熠生辉。终于,父母被他的执着和坚定所打动,他们对视一眼,重重地点了点头,随后,父亲颤抖着双手,从床底下那个陈旧的木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压箱底的积蓄。

有了资金,林宇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奔赴县城。一路上,他坐在颠簸的长途汽车上,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忐忑。到了县城,他四处打听,一家一家店铺地跑,仔细比对商品的质量与价格。为了购置最先进的尼龙渔网,他与商家反复议价,磨破了嘴皮;为了寻得高效诱鱼灯,他顶着烈日,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穿梭,汗水湿透了衣衫。最终,他成功买下了所需的工具。不仅如此,他还四处打听,费了好大一番周折,从一位退休水产专家那里求来了淡水养殖改良秘方。

回到渔村,林宇顾不上休息,率先在自家鱼塘尝试新方法。他日夜守在塘边,像守护着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鱼塘,他就已经在池塘边忙碌,检查水质、调试增氧设备;夜晚,月光洒在水面上,他还在认真观察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定期换水时,他挽起裤脚,踏入冰冷的水中,一瓢一瓢地将旧水舀出,再引入清澈的新水;精准投喂时,他严格按照秘方上的比例,小心翼翼地将饲料撒入水中,眼睛紧紧盯着鱼苗争抢食物的场景,生怕有一丝差错。

可新技术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对这个年轻人的做法充满了怀疑。他们三三两两地围在鱼塘边,指指点点,投来质疑的目光。“这小子,搞这些花里胡哨的,能行吗?”“别到时候把鱼都养死了,血本无归。”各种冷嘲热讽的话语不时传入林宇的耳中,但他就像没听见一样,依然专注地照料着鱼苗。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收获季来临。当林宇和家人将渔网缓缓拉起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网里的鱼又肥又大,活蹦乱跳,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产量比别家高出近一倍,品质更是远超以往。这一场漂亮的胜仗,让林宇在渔村声名鹊起,也为他波澜壮阔的商业传奇,拉开了震撼人心的序幕。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