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长这样做2:必须重视的98个常见问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孩子幼小衔接没做好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有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只是孩子教育经历中的一个普通阶段,没有必要那么重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一下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将会面临哪些变化。

第一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内容会从具体的生活内容变为抽象的科学内容,学习方式从游戏为主的活动,变为以符号为媒介的学习。你会发现幼儿园孩子的学习还是以玩为主,大多数时间他们在一起朗读、运动、做游戏。

这在一些采用蒙氏教学的幼儿园中尤为明显。蒙氏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比如,很多孩子在玩玩具时,老师是不去打扰他的,要等他玩够了,主动放下了玩具,这个过程才算结束。

可是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小学的时间划分非常清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每一节课都有上课铃、下课铃,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可能不太适应这种节奏。一节一节的课程把时间割裂了,使得孩子的心理体验和以前有所不同。

第二个是孩子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幼儿园主要是保证孩子的安全,以尊重孩子的天性为主,孩子无须进行知识的学习。而上了小学以后,就进入了义务教育时期,老师更侧重对孩子知识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对成绩有了很大的期待。此外,孩子的作息时间也从宽松转变成相对紧凑。老师和学校对于时间的严格要求,需要孩子把时间观念建立起来。孩子们在这些变化中,逐渐从基本没有压力的小朋友变成了承载更多期望的小学生。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只要调整好心态,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并且采取适宜的策略,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家长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这一阶段呢?

第一,理解并接纳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所有过渡表现。在这一阶段,很多孩子会感到不适应。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起不来床、上课总有小动作、常常忘记带课本、不能回家及时写作业等行为和孩子发脾气,甚至责骂孩子。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过渡时间,减少孩子对新生活、新习惯的不适、畏惧甚至厌恶的心理。家长要有耐心,多鼓励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学校的事情,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温暖和信赖。家长的理解和尊重,会让孩子更好地形成独立的人格。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幼小衔接阶段实际上也是孩子从智力发育期向习惯养成期的重要转折时期,家长要开始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都有统一的安排,不论是进餐、喝水还是上厕所,都会有老师提醒。进入小学之后,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安排,同时孩子还要做好自己的物品管理工作。

因此,家长要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孩子各种习惯的建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比如,自己整理衣服、换衣服,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等。家长不要事事操办,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做得越多,经验就会越多,自理能力会相应增加,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

第三,重视孩子与他人良好互动的能力。孩子如果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协调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一定会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好的家庭氛围,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要重视孩子和他人的互动交往,多给孩子创造和小伙伴的交往环境,开始给孩子建立规则和底线意识。

第四,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家长要调整心态,升入小学是孩子长大的表现,家长应尽量多肯定、多支持孩子,避免用消极的情绪吓唬孩子,比如,在学习上责骂孩子——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指责孩子不听话等,这些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从而不喜欢小学生活。

家长要提前带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提前带孩子认识要进入的小学,这样容易帮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的节奏,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自信。此外,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小学时的趣事,让孩子多些期待。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举行一个幼儿园毕业仪式,给孩子写一封成长的祝贺信,给孩子准备一个新书包……这些行为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进入小学的仪式感。

当家长帮助孩子做好身心准备时,孩子也就慢慢适应了。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就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是孩子更好地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