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管理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大易的演变及发展的主轴

要认识《易经》,最好“从易史着手”。看看易的历史,依据易学的演进,来寻觅其中的道理。

我们所采取的角度,是站在管理的立场,来认识大易,不做“考据”“训诂”的工作,只探究“道理”是不是真正行得通。

1.伏羲画八卦

大约六千七百年前,我国还停留在畜牧为生的时期。当时的领袖,后世尊称他为“伏羲氏”。班固在《汉书》中指称他“为百王先”,认为他是我国上古时代称王的第一人。

伏羲画八卦,主要是依据当时的自然景象。将宇宙永恒存在的哲理,通过简单的符号象征来表示。现代的景象,当然和伏羲氏那时候的情况不一样。我们读《易经》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景象中来体会。伏羲氏首先怀疑“宇宙万象,为什么如此有秩序”,他观察昼夜四时,依序代换。白天之后是晚上、晚上之后又是白天;春、夏、秋、冬,也都依照次序在更替。到底是谁在管理,使得宇宙万物,这样有规律地变动着?他不停地思索,一直深入地追问,寻找管理宇宙的真相。

管理者的第1课

要养成勤动脑筋的良好习惯。遇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要轻易放过。抱着正常的好奇心,合理地怀疑:“为什么会这样?”连续问五个为什么,才能够找出真相。追根究底,绝不半途而废,是管理者成功的第一步。

伏羲氏体会到:万物变动不居。宇宙万有无一物不在变动,大概有一种强大的动能,在驱使万物变动不息吧!那个时候并没有文字,他无法使用文字来记载这种“有一种巨大的动能促使万物变动”的念头,于是他用一个最简单的符号“━”,来代表他的想法。

高怀民先生形容这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乃是我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易学。他说:“伏羲氏当时如何称呼这个符号‘━’,我们不敢妄言。到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个符号的重要性后,便称呼它为‘太极’。”

管理者的第2课

管理者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好记住:真正的答案,往往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那一个。我们不可以一有答案,就沾沾自喜,认为已经找到了。这种一厢情愿的态度,很容易造成可怕的主见,一旦坚定下来,就叫作成见。我们应该从各方面来思索,不断地否定已经找出来的答案,继续寻找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一个。只要时间许可,多多设想,从许多可以互相代替的方案中,寻找出最为合理的那一个,才是合乎理性的思考方式。

不过,伏羲氏很快就看出单靠“━”这个大动能,并不足以说明宇宙万物变动的道理。

他发觉“万物并非一往不返地动下去”,而是比较接近“往复循环”式的律动。因此推断宇宙之间,除了“━”这个大动能之外,另外有一种和“━”相反的大动能。用什么来表示呢?他发现“”的符号,最符合他的需求。

“━”代表第一个大动能,“”代表第二个大动能。后人把它们合称为“两仪”。“仪”表示“法则”,“━”和“”便是宇宙万物变动的两大法则。后人又分别称之为“阳”和“阴”,把“━”称为“阳仪”,“”则叫作“阴仪”(见图1-1)。

图1-1 阴阳两大动态

“━”和“”的地位平等,互相作用。因此塑造中国人“彼此、彼此”的作风,一切“看你怎么对待我”,再决定“我应该如何对待你”。“━”和“”合为“━”,前面的“━”是“阳仪”,后面的“━”是“太极”。你我之间,再怎么“彼此、彼此”,都应该合乎太极,也就是求得“合理”。

伏羲氏考虑阴阳的互动,发现了四种不同的组合,分别是“”“”“”和“”。这四个符号,后来称为“四象”,如图1-2。系辞上传说:“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示人以最为显而易见的迹象,例如在天为日、月、星、辰,在地为水、火、土、石,在人为父、母、子、女。象其实就是“像”的意思。“”和“”象征宇宙两大动能的两种作用,“”和“”象征两大作用的互相影响。后人把“”称为“老阳”、“”称为“老阴”,而“”叫作“少阴”、“”称为“少阳”,如图1-3。

图1-2 四象即四个象限

图1-3 四象分老少

伏羲氏画出四象之后,大概发现世界上的东西,纯阴(老阴)、纯阳(老阳)并不多见,倒是阴阳互动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一阴一阳或一阳一阴的平衡状态,也很不可能,反而阴多阳少或阴少阳多的情况,较为可能。因此推出,“”“”“”“”“”“”“”和“”等八种组合,后人称为“八卦”。

八种“━”和“”的排列组合找到以后,伏羲氏进一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并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配“天”,把“”比地。然后“”为“雷”,“”为“风”,“”为“水”,“”为“火”,“”为“山”,“”为“泽”。用八卦的八种符号来表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伏羲氏对大易的贡献,有如图1-4。

图1-4 八种自然现象

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八种和人类生活最具密切关系的自然物,大易用八种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构成八卦,也就是八种不一样的现象,用不同的符号,把它们悬挂起来,供大家观看。

从伏羲氏画卦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下述几点,和管理息息相关的事项。

(1)无论管理或被管理的人,都应该养成多动脑筋、多加思虑的习惯。凡事想好了才说、想妥当了才动手,做到谋定而后动,做好计划才执行。多想比较安全,多想也才能够周全。

(2)考虑的时候,需要分析和割裂;然而研判的时候,最好能够综合起来,从整体来思索,才比较妥当。一分而为二,二也就是多的意思。二合为一,便是回归原点,才不致走上偏道。

(3)遇到复杂的景象,要加以简单化。才不会越看越复杂、越想越头疼。看出简单的本体,才能够抓住要点。以简驭繁,力求抽丝剥茧,彻底弄明白事情的真相。

(4)不要把神拉进来,因为神只帮助自助的人。凡事先从人本位来考虑的话,人做得好,神自然会来帮忙。管理以人为主,一切事在人为,必须彼此都重视修己安人,才能提升管理的成效。

(5)世间事大多是相对的,也常常是矛盾的。我们用不着害怕矛盾,而应该阴阳互动,把矛盾化解掉。所以协调的工作十分重要。用协调来化解,尽量不使矛盾变成对立。

2.周文王演易

周文王演易,把八卦两两重叠,成为六十四卦,后人称之为“重卦”。

八个三画卦,分别为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两两相重,组合成为六十四个重卦,一个也多不了,一个也少不了。

八卦原本为三画卦,把两个三画卦重叠起来,成为六画卦。上面的三画卦,叫作“上卦”或“外卦”;下面的三画卦,称为“下卦”或“内卦”。

六十四个重卦之中,有一个上卦是“风”()、下卦为“火”()的“家人”卦,乃是管理的根本依据。

家人卦风()上火()下,合为风火()家人,如图1-5。它原本在说明“齐家”的道理,后来被延伸为管理的根本道理。我们一直喜欢“以厂作家”,视公司为家庭,看来管理和家人卦有分不开的关系。

图1-5 风火家人卦

“火”()在内,内火旺就鼓动空气的流动而生风。“风”()在外,外风大则吹得火更加旺炽。风吹火、火生风,相生相成,愈互动愈热烈。这种风与火的互动力量,可以排除万难,象征家人同心协力,能够成就伟大事业。《杂卦传》说:“家人,内也。”风自火出,家人卦为人心向内的象征,有由内及外的意思。“家人”象说:“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风自火出,含有火由风炽的意义。风火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员,既然有如一家人,自然应该人心向内,存有高度的向心力。能不能如此,要看治家的人,是否言必有物而不虚妄、行必有恒而不反复。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本身言不虚妄而行无反复,一举一动都显得正当,就是不下命令也行得通;反过来,领导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就是下命令也没有作用。孔子同样用“风”作比喻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者体会“风”的力量,可以使部属产生如“草”一般的反应。因为草如果被风吹,一定会顺风而倒。家人卦指出领导的力量,其实来自潜移默化,以求齐归于正。

管理者的第3课

组织成员的向心力,是管理成败的关键。大家同心协力,组织力自然强大。这时候组织成员有如一家人那样,血浓于水的感情,使大家目标一致,互相包容,彼此协调,因而团结无比,发挥家和万事兴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领导有方。

“巽”原本为外卦的“风”,用意在“家人”所产生的组织力量,要像风一样向外发展得顺利无阻。“离”原本为内卦的“火”,表示外“巽”的风,必须依赖内“离”的火。由内部明正发展为外部的强大竞争力,正是管理由内及外的过程。

家人卦()的六爻,各有其主旨,如图1-6。例如第一爻爻辞说:“闲有家,悔亡。”闲的意思是“防范”,“有”字当作“于”解释。“闲有家”便是“防范于家”。管理的要领在“慎始”,防范组织成员养成不良的习惯,才不致发生不祥的事情;所以说“悔亡”,不致引起后悔的意思。

图1-6 家人卦六爻主旨

风火家人卦对于管理的启示,分述如下:

(1)管理的顺序,依家人卦“离火在内,巽风在外”的形象,应是“风由火而旺盛”,最切近的莫过于家人。所以“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有如一星一点的火,逐渐延烧:先把家齐好,再来管理公司、治理政事,总是比较根本的做法,大家也比较容易心悦诚服。有些人全心做事业,弄得家庭不美满,说起来牺牲太多,年老时更觉得遗憾。

(2)家和万事成,但是“和”必须“合理”,才不致变成令人厌恶而又害怕的“和稀泥”。家人卦的彖传说:“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主要在提醒组织成员,必须“各正其位”,各人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对外的要好好对外,以获得社会大众普遍的好感;该对内的要互相支持,使各人的事务得以密切配合。又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当今民主时代,固然讲求平等,却也不能没有职位上的尊重。主管下班时,彼此可以像朋友一般相处。上班时他就是主管,应该给予相当的尊重。然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父母像父母的样子,子女也像子女的样子;家道端正之后,才能够进而管理公司、治理政事。

(3)管理固然应该塑造融和安乐的气氛,却必须讲求条理。放纵部属或者过分严苛,都不是理想的管理。但是在“嘻嘻”与“嗃嗃”之间,往往不容易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时候宁可稍为严肃一些,以免招致祸患。有一些年轻主管,喜欢向作者炫耀:“我同部属相处,几乎打成一片。”作者也相当不客气地回答:“打成一片是不错,可惜我看了半天,看不出谁是主管!”主管和部属,就算不是主从的关系,最少也应该保持主伴的距离,有主(主管)也有伴(部属)更为合适。

(4)家人卦外巽内离,离火盛而巽风生,外风盛大起因于内火炽热,这种由内及外的道理,告诉我们“企业形象”系于“企业实力”。没有实力的企业,即使极力塑造形象,不过是一种假象,迟早会被社会大众所揭穿。先有实力再求形象,才能名副其实。

(5)内离即内明,组织内部是否“明义”“明礼”“明廉”“明耻”,决定了管理的效果良窳。管理者必须肩负起“明礼”说教“嗃嗃”的重任,成为“明义”的实践者,才能够维护组织内的体制化和伦理化。

(6)家人扮演“运筹帷幄之中”的角色,以期“决胜千里之外”,正是“火旺生风,风炽火烈”。所以员工之间,必须互相友爱。组织成员,各自修己安人,自然管理顺利而有效。管理的意义,即是“修己安人的过程”。

我们举家人卦为例,一方面说明它和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明管理的基本道理,这一基本道理一直到现在仍然实际可用;另一方面则说明在大易的发展过程中,很不容易明确划分应该属于什么人的贡献。

3.孔子集大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晚年读《易经》,把用柔皮编连的竹简翻来覆去,读到韦编三绝,深有体会,为《易经》写了传,分别是《文言》《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除《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各有一篇外,其余《彖传》《象传》《系辞传》均分成上、下篇合计六篇,合起来称为《十翼》,相当于《易经》的十只翅膀,帮助《易经》顺利飞行,如图1-7。

图1-7 大易的十只翅膀

管理者的第4课

管理应该以人为本,才符合人性的需求。凡事按照神的意旨,求神问卜,那是神本位,不是大易管理的根本精神。既然以人为本,就应该重视人的德业。因为伦理道德,是人与禽兽的差异所在。管理者最好认定人为万物之灵,这样才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道,大家最起码都是万物之灵,不至于搞那些禽兽不如的勾当。这样对管理效果的提升,定然大有助益。

4.大易的发展主轴

从伏羲画卦开始,到孔子集其大成,大易管理的发展,有三大主轴,如图1-8。兹分述如下,以供参考。

图1-8 大易管理发展三主轴

(1)注重理性的思考。

《系辞·下传》说,古时候伏羲氏治理天下,上则观象于天,下则取法于地。广泛观察鸟兽羽毛的纹彩,以及山川水土的地理;近的取象于一身、远的取象于万物,因而创作八卦,以融会贯通造化自然的道理,并且区隔天下万物的性质。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伏羲画八卦,并非完全是仅凭观察的结果便依实绘画,而是经由上下周遭的仔细观察,通过理性的思考,归纳成为八种代表性的符号的。

管理者的第5课

用理智来思考,用感情来互动,应该是管理者情理兼顾并重的良好态度。人是有感情的,若是管理者无情,那就很难感应员工,大家不容易心悦诚服,不可能收到家人卦的效果。但是感情不能用来影响理性的决策,否则为害很大,后果必定相当可怕。理智用来指导感情,然后以合理的感情,来感应员工,应该是十分理想的管理方式。

从事管理的人,经常需要作出各式各样的决策。这时候理性的思考就十分重要。感情用事的结果,便是常常作错误的决策,为害极大;几次决策错误,便是运气不佳,祸害必来。

伏羲氏画卦,文王两两相重,成为六十四卦,主要在观象。所以《系辞·上传》说,圣人把卦画出来,让大家方便观察各种不同的事物形象。每一卦都附有文辞,来表示吉凶的象征,并且说明变化的道理。

象就是现象,在管理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动,自然产生不一样的现象,而且经常有变化。《系辞传》说得好:易学的内容,主要在于卦象;而卦象的作用,则是把一切事物的形态,用卦象征出来,以让我们便于观察,用心加以理会,明白其中的变化,归纳出可以遵循的道理。随时合理应用,发展理性的思维活动,使管理得以事事合理、时时妥善。

(2)重视时位的变化。

西方人喜欢说时间与空间,并且把时、空当作知识来认知。管理者研究“怎样利用时间”,远比“为什么要利用时间”来得认真而专注。

中国人重视时、位,其内涵比时间和空间丰厚得多。我们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同样的时间,可以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如果“时—位—人”三者密切配合,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待时、察时、趁时”以求“及时”缔造“时中”的佳绩。

如果说“时”是河流,那么“位”更是河流中的杂物。有当“位”的,也有不当“位”的。管理者要随“时”的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位”,才能趋吉避凶。

“时”包含时机和情势,“位”包括身份和场合。时机良好,情势不一定有利,所以适时还需要造势。身份合适,场所不一定配合。在不一样的场合,应该依照自己的身份,作出不相同的表现。时位配合妥当,表现出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态度和行为,或者作出有效的决策,便是时中。

各种形象,配合时位的变化,加以理性的思考,成为管理者必修的课程。孟子推崇孔子为圣之时者,便是能够随着时位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行,以求恰到好处。

(3)倡导道德的自觉。

牟宗三先生认为大易的内容,主要有物理的、数理的以及伦理的三部分。物理方面的原则是“阴阳”,是“变易”,是“生成”,可以用“易”字来表示;数理方面的原则是“序理”,是“系统”,是“关系”,可以用“序”字来表示;至于伦理方面的原则,那就是“意谓”,是“价值”,可以用“吉凶吝悔”来表示。

孔子说,易学精深广大,是增进道德与开展事业的大学问。《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的事物,尽管随时都在变动,但是以自然合理为正常,则是一致的,称为常道。做人做事的常道,便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所以孔子说:道德浅薄而位居高阶,才智短绌而谋划大事,力量微小而担当重任,都是灾祸。

德本才末,是大易管理的根本用人原则。因为《系辞·下传》说得十分明白:善行不累积,不足以成名;罪恶不累积,不足以自取灭亡。如果以小善没有什么好处而不为,小恶无伤大体而不求改变,终有一天,恶积如山而不可掩盖,罪大滔天而无法解救,那就凶险至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