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茅庐读书
我从那时起,便开启了在乡间的读书生活。每日穿梭于坡地与田间,同社员们一道,无论烈日高悬还是风雨交加,都遵循着农事的节奏参加劳动。忙碌一天后,每至夜深人静,我独自居于茅庐之中,伴着那昏黄孤灯夜读,不知不觉间,这竟成了我生活的常态,也成了我排解孤独、舒缓内心压力的重要方式。
黄瓜山的夜晚,月色柔美,如潺潺流水般倾洒在宁静的山野之上,四周一片寂静,唯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才稍稍打破这份乡村夜晚独有的宁静。在那被竹林环绕的土屋里,有一盏散发着微弱光芒的灯,昏黄的光线透过纸糊的窗户,在窗上映出影影绰绰的斑驳影子,就这样一直亮到凌晨。
在夜读时,我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既有哲学类的经典著作,也涵盖历史、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而我一直以来十分敬仰、推崇备至的文坛大师鲁迅的作品,自然也被我列入了必读书目之中。
鲁迅先生的文章,白话文夹杂文言文,初时读起来有点费力。不过,其文字虽有时显得艰涩,阅读过程也可能枯燥无趣,然而,其中蕴含的思想极为深厚,内涵极其深刻。读罢鲁迅的作品,最佩服他不屈不挠的硬骨头和字为匕首、笔为投枪的一针见血的批判精神;最欣赏他针砭时弊,用犀利和讽刺的语言对封建文化、社会痼疾、愚弱麻木的可悲国民那一篇篇锋芒毕露、力透纸背的醒世文章;最喜欢鲁迅发人深省、充满力量的一段话:“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无疑是四颗最为耀眼的明珠,被并称为古代四大名著。学生时代的我,便已与《水浒传》和《西游记》结下了缘分,沉浸于它们构建的奇妙世界之中。民间有云:“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并非毫无道理,它就像是一句充满关怀的提醒,意在说明青少年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行事往往容易冲动,而《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个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身上所展现出的江湖气息,或许会对他们产生影响,让他们在不自觉间做出一些不太恰当的叛逆之举,给生活增添不必要的不稳定因素。至于《三国演义》,其中满是复杂的权谋斗争与心机算计,上了年纪的人阅历丰富,不免老于事故,如果在阅读时不小心将书中的心机权谋代入到日常生活里,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安享晚年的平和心境。
知青岁月时,我翻开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作品,读后让我感触颇深。书中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国尔虞我诈,争斗不休,谋略之计层出不穷。它不仅如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在不经意间传播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像书中诞生的许多成语,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赔了夫人又折兵”等,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俗谚,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早已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成长,对塑造民族性格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如今的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可惜当时在农村没有找到《红楼梦》原著,成为我唯一没有读过的古代四大名著。按照清代得舆《京都竹枝词》之“时尚篇”的一句诗:“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还算不上真正的饱览群书。
学生时代我就囫囵吞枣地读过《雷锋日记》,当知青后我又细读了一遍《雷锋日记》。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公而忘私的境界、认真负责的品质,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成为了人民解放军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令人为之倾倒,成为我记日记的范本。
我还读完了《金光大道》《春潮急》《沸腾的矿山》等小说和《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等样板戏,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手法娴熟,文字优美流畅,艺术精湛细腻,把有些角色“无毒不丈夫”的手段刻画得入木三分,作为那段历史的载体而留在了记忆里。
我还在无意中读了一本古书。有一次我到永川县城办事,中午照例来到二姨妈家吃饭。饭后我正要回生产队,二姨爹悄悄借给我一本《道德经》,其为繁体字印制,且编排竖列。他告诉我,此书与《易经》《论语》并称中华三大典籍,承载千古智慧。他特地吩咐,此书不得外借,看完后立即归还。
初捧此书,便觉其厚重非常。书中文字古奥,思想深邃无垠,包罗万象,仅以高度抽象之区区五千言,穷究天地人三才之道。仿若混沌初开,清气上扬为天之道,浊气下沉成地之道,而人居其间,遵循人道,生生不息。忆及鲁迅先生所言:“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我心潮澎湃,仿若暗夜得烛,欲自此书中窥破虚实有无之奥理,厘清好坏对错之界限,辨明美丑善恶之分野,悟透名利得失之要义,进而领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之至境。
奈何我生性愚钝,彼时学识浅薄、眼界局促,乍涉如此高深之学,仿若蚍蜉撼树,力有不逮。虽日夜研读,字字推敲,然于书中精义,仍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为、不争、知足、顺其自然诸般哲思,仿若九霄云外之梵音,遥不可及,难以参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邃学说,更似幽渊之秘,令我困惑不已,终难借悟道修行臻至大彻大悟之境。唯喟叹老子思想仿若巍峨高山,仰之弥高,深邃似沧海,探之难尽。
不过,诵读此书,亦非全无所得。借助字典,我识得诸多繁体字,仿若开启一扇通往古韵古风之窗,于传统文化之魅,略窥一二,也算是这段艰难研读历程中的意外之喜了。
那时在民间,还悄悄流传着一种非出版物的手抄书(还称不上非法出版物,虽然非法但没有出版)。我也好奇地看过两本,是住在永川县城的一个知青借给我的,一本叫《一双绣花鞋》,一本是《第二次握手》。封面套着《语文》《赤脚医生手册》之类的书皮掩饰。还记得其中《一双绣花鞋》是在一本软面抄本子上用复写纸抄的,篇幅不长,字迹有些模糊。内容情节已经模糊,印象中故事性很强,也有一定的文学性。
以上便是我在知青岁月里读书的种种收获。读书所带来的那种难以用言语确切形容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如同春日暖阳,悄然润泽着我的心田,让我的心境愈发平和恬淡。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份精神上的富足与心灵深处的慰藉,恰似一泓清泉,温柔地填补了生活的缺口,也成为了我知青生涯中一段满怀憧憬与期待的开端。
如今回想起来,这个开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人骨子里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传统观念的深切认同与坚守。它就像一颗悄然种下的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成为我探索命运之路的全新起点。从那时起,我便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旅程,而接下来要面对的,不过是如何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罢了。
自幼时起,父亲的一言一行便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底种下了对书法热爱的萌芽。随着时光流转,这份热爱逐渐生根发芽,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下乡成为了一名知青后,在那片广阔的农村天地里,生活虽充满艰辛,却也为我带来了新的滋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毛主席的诗词,那些激昂文字所蕴含的磅礴力量,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而他那有法无拘,神形兼备,龙飞凤舞,自成一体的书法,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悄然为我开启了另一扇热爱之门。自那以后,在忙碌的劳作之余,练字成为了我生活中极为珍视的时光。
那时农村的条件较为艰苦,若想购置一支趁手的毛笔和宣纸,需前往县城,路途周折不说,还需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书法的热爱让我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地坚持练习。白天在坡上劳作间隙,我常随手拾起一根小树枝或是细竹竿,寻一处静谧的沙地、树林或是崖壁,轻轻翻开随身携带的《毛主席诗词》小册子,对照着上面的字迹,一笔一划、小心翼翼地临摹起来。沉浸在练字的世界里,我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只专注于笔下的每一个字符,用心感受着书法带来的独特魅力。
或许是我的这份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身边的人,乡亲们都知晓了我对书法的痴迷。每当大队需要书写宣传标语,生产队要书写告示时,他们总会带着信任的目光找到我。在他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更加坚定了在书法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没想到,我这个充满文人气息的爱好,还曾闹出一个小插曲。有位女社员私下里跟旁人说:“苏知青好像会武功呢。”据说,她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经常看到我手握一根棍棍,动作花哨,神情投入,对着手上一本神秘的“武林秘籍”在“舞剑”。后来这话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听了差点笑岔了气。
下乡半年来,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难我都忍了,但农村信息封闭的环境让我忍无可忍。我想来想去,决定买一台收音机了解时事信息、丰富业余生活,免得呆在穷乡僻壤时间长了,自己的思想迟钝、僵化,也聊以打发难耐的寂寞与孤独。收音机在那时也算奢侈品了,家里每月邮寄来的6元生活费,用于购买油、盐、米、肉等生活日用品,我每月节约了一点,再加上下乡时父母给我的50元和生产队年终决算时分的11元钱还没有用完的余款,于是在1977年春节回重庆过节时,我花了27元钱,购买了一台国营重庆无线电厂生产的“长江牌”715型晶体管收音机。这对囊中羞涩的我算是一笔很大的投资,但后来证明它花得的确物有所值。
从此,我屋里的桌子上除了那本翻得已经卷边的《新华字典》和一本没有封面的《中国地图册》,又多了一台小巧玲珑的半导体收音机,使自己更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资源。我劳动之余业余时间的文化生活,经常是手持这台收音机渡过的。这台收音机可以收听到中波两套中央台节目和重庆台节目,主要听新闻,也听戏剧和音乐。由于它还能收听短波,也就多了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无意中调到短波波段,在一片嘈杂的噪音中,突然窜出一个发音拖泥带水的女声:“中央广播电台,自由中国之声,现在开始广播”,嗲声嗲气的软绵绵声调把我吓了一跳。在我买收音机时,随机配送有一副耳机,我克制不住好奇,不由得戴上耳机听了一次。
短波电台的声音忽大忽小,忽远忽近,干扰很大,经常串台。除了内容反动的节目外,也有一些娱乐节目,歌曲确实委婉好听。我就是从“自由中国之声”的“我为你歌唱”节目中,第一次听到邓丽君演唱的靡靡之音——“小城故事”“难忘初恋情人”“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来”……一首首柔美深情的歌曲,令人难以忘怀。为此,我才会偶尔打开短波,一边忍受噪音嘈杂的折磨,一边享受音乐。
在信息闭塞的农村,收音机也成了孤陋寡闻的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我渐渐习惯了通过电台广播这一方式随时随地的接受资讯与娱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