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掌握基础:主张、关联、依据

主张

正如本章一开始指出的,主张是我们对论点所持的立场、态度或看法,是对问题的回答。辨别论点的核心是要找到主张。为了确定某个短语是否为主张,我们可以接着这个短语问“但为什么”,如果问这个问题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可能找到主张了。如果不合理,则其不是主张。

让我们看看实操练习4.1中的这个例子:

个人的行为由社会压力、过往行为和直觉所决定。

有的人可能会将“个人的行为”视为主张,将“由……所决定”视为关联,将“社会压力、过往行为和直觉”视为三条依据。然而,这句话只是一个陈述,并不是论点。大声念出“个人的行为”,然后问“但为什么”是讲不通的。因此,这个短语不是主张。这一句话可以作为主张,后面可以加上关联词“因为”,然后列出支撑的依据。相比之下,让我们看看实操练习4.1中的另一句话:

一个国家的性质是由其在战争、被占领和受到威胁时的行为所决定的[依据]。因此[关联],仅研究一个国家和平时期的历史会产生误导[主张]

如果有人跟我们说“仅研究一个国家和平时期的历史会产生误导”,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问“但为什么”,那么这就是主张。

一旦确定某个短语可以作为主张,我们就需要确定它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主张,因为同一个短语可能对于某个论点是主张,但对于另一个论点就是依据。正如上一个例子那样,对“一个国家的性质是由其在战争、被占领和受到威胁时的行为所决定的”这句话问“但为什么”也是说得通的。通常来说,我们会考虑整个论点,找到立场或答案,从而确定其是否为主张。我们也可以借助关联词的帮助,一会儿会讲到。

多数情况下,一个论点的主张是会写清楚的。然而,有时也不会直接言明。例如:

最优秀的赛马骑师的马将赢得比赛。法尔·拉普(Phar Lap)的骑师最优秀。

这句话的主张是法尔·拉普将赢得比赛。然而,并没有在句中言明,而是隐含的意思。

如果把主张隐含起来,那么读者或听众就需要自己去推敲。但我们是不可能得出肯定的答案的。当我们自己去做判断时,我们可能会草率地下结论(记住,主张也可以被称为“结论”)。此外,我们也无法确定其本来是否有论点。没有主张,就没有论点。这一点在大学里尤其重要,特别是当老师判分时。我们不应该期望老师能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或必须从很多的陈述中猜出我们的论点。毕竟,主张是指问题的答案。我们没有陈述清楚我们的主张,也就是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

主张不仅需要陈述清楚,而且应该能够立即被找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时主张和依据很难区别。为此,我们应适当使用关联词。

关联

关联是体现主张和依据之间关系的词语或短语。它通常非常简单,比如“因为”或“所以”,虽然简单,却很重要。关联将两个陈述变为一个论点,并解释了陈述之间的逻辑推理。

通常来说,关联词主要有两大类:主张指示词和依据指示词。了解关联词非常重要,有助于识别出他人文字中论点的各要素,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论点并能够清晰地将其表达出来。

主张指示词是引出主张的词语。一些常见的主张指示词包括:因此(therefore)、于是(thus)、所以(so)、结果是(as a consequence)、这表明(this shows that)、这说明(this suggests that)、这意味着(this implies that)、这证明(this proves that)、最终(consequently)、相应地(accordingly)、尽管如此(nonetheless,通常用于对反证提出反驳,本章后面会详细阐述)。

依据指示词是引出依据的词语。一些常见的依据指示词包括:因为(because)、由于(since)、为了(for)、考虑到(in view of)、鉴于(given that)。

关联可以是隐含的,即不写出来或说出来,读者或听众可以从文字或描述中识别出论点。然而,关联最好能清楚地显示出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清晰地显示出关联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在思考时梳理清楚逻辑推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逻辑关系。第二,对于受众而言,主张指示词和依据指示词就是起指示作用,帮助他们清晰把握我们论点的各个要素。

举个例子:

问题:我应该加入篮球队吗?

回答:你应该加入篮球队。队员人都很好。

虽然我们可能会将其视为论点,但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关联关系,那么也可以认为其只是两个陈述,不构成论点。有了明确的关联关系就会让受众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论点。

根据所用指示词的不同,主要有两个基本模板。

模板

依据+主张指示词+主张。

主张+依据指示词+依据。

对于上面那个例子,我们可以将两个陈述变为一个论点,通过以下方式更加清楚地表现各要素:

你应该加入篮球队[主张],因为[关联——依据指示词]队员人都很好[依据]

队员人都很好[依据],因此[关联——主张指示词]你应该加入篮球队[主张]

在逻辑推理上,如果我们把表示主张的陈述与表示依据的陈述互换位置,那么论点就会存在逻辑瑕疵——论点不成立。

由于[关联——依据指示词]你应该加入篮球队[依据],队员人都很好[主张]

这似乎很明显。然而,主张和依据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辨别的。例如:

食物非常好吃。这位厨师获奖了。

在这个例子中,哪个是主张,哪个是依据?就每个短语提出“但为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有用,因为两者都可以是主张。事实上,我们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论点:

食物非常好吃[依据],因此[关联]这位厨师获奖了[主张]

食物非常好吃[主张],因为[关联]这位厨师获奖了[依据]

这两种论点都不存在逻辑瑕疵。那么哪个更好呢?这取决于我们想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我们的重点是在厨师为什么获奖上,还是在食物为什么好吃上?看上去那么简单、无足轻重的关联词却成了一个关键的要素,指出论点所在(并说服评判老师,我们确实回答了问题)。这就引入论点的第三个组成要素——依据。

依据

没有依据的主张不能被视为论点:只是一种陈述。依据为接受某种主张提供了正当的理由,是决定论点质量的关键因素。依据的质量和选择决定着我们的逻辑推理是否有力度、是否存在瑕疵、是否会出现逻辑跳跃。

对于何为高质量的依据,虽然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我们应注意避免以下三类依据:绝对的依据、模棱两可的依据,以及会刺激情绪的依据。

1. 绝对的依据

绝对的依据会很极端,不留一点争论或反对的空间。这似乎是一件好事情。然而,现实从来不是确定的。这也就意味着,绝对的依据常常会被轻而易举地反驳。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地想出至少一个绝对陈述不成立的例子,只需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依据是错的或大幅削弱其力度。此外,使用绝对的依据还会让受众认为我们是错的、无知的或可能存在偏见的。因此,绝对的依据会削弱我们的论点。

所有的首席执行官都是利己主义者[依据],因此[关联]员工的薪资很低[主张]

所有的首席执行官都是利己主义者吗?请找出一个例子说明这条依据是正确的,不会削弱论点。绝对的依据只有在我们能够找到证据证明此依据是正确的之时才能派上用场。我们能证明所有的首席执行官都是利己主义者吗?不可能。

有关此类绝对的依据的其他例子还有:“从来没有时间锻炼”“选举人总是消息很闭塞”“科学家总是正确的”“作家从来不会考虑读者真正喜欢什么”或“所有的学生都很懒”。

为了解决绝对的依据的问题,我们需要加一些修饰语。常用的修饰语包括:一些(some)、通常(often)、大部分(mostly)、可能(possibly)、或许(probably)、相对(relatively)、好像(likely)、经常(usually)、几乎所有(almost all)、很多(many)、很少(very few)、有时(occasionally)、似乎(appears to be)。修饰语不但不会削弱论点,反而可以更好地描述现实,也可以展示出我们对情况复杂性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将上面那个论点的依据改成如下形式:

很多首席执行官都是利己主义者[依据],因此[关联]员工的薪资很低[主张]

将“所有”一词改为“很多”就是对依据的修改。虽然可能还是不够准确,但“‘很多’首席执行官都是利己主义者”比“‘所有’首席执行官都是利己主义者”要可信。此外,我们还可以问问,是否所有的员工薪资都很低。再加一个修饰语会让我们的论点变成下面这样:

很多首席执行官都是利己主义者[依据],因此[关联]员工的薪资通常很低[主张]

前面的那几个例子可以改成下面这样:“很少有时间锻炼”“选举人通常消息很闭塞”“科学家通常是正确的”“作家有时会考虑读者真正喜欢什么”或“有的学生很懒”(或“很多学生有时很懒”)。

2. 模棱两可的依据

模棱两可的依据缺乏细节或意思不够清楚,使得论点没有清晰的逻辑推理,可能很难被受众理解。这有可能是因为使用的术语或句子架构有问题、懒得思考或推理,或是思考或推理太过随意、不严谨。

穷人是脱节的[依据],因此[关联]经济的不稳定会给穷人带来巨大影响[主张]

是以何种方式脱节?与什么(或谁)脱节?没有这部分细节的话,这个论点的逻辑就是不清楚的。

为了解决依据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们通常需要加入更多的细节。上面的这个例子可以像下面这样加一些细节:

穷人与能在经济困难时为他们提供帮助的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是脱节的[依据],因此[关联]经济的不稳定会给穷人带来巨大影响[主张]

3. 会刺激情绪的依据

应避免使用会刺激情绪的依据。正如Chapter 2中所阐述的以及本章再次重申的那样,批判型思考者是依靠逻辑推理形成论点的,而会刺激情绪的依据则靠的是情感诉求。通常情况下,学生如果对某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就会运用此类依据。虽然这种刺激方式并没有错,但其并不能描述出背后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对情绪的刺激可能会掩盖缺乏逻辑推理的问题,老师在判分的时候要尤其注意。比如:

被定罪的杀人犯可能会杀害你无辜且毫无防御能力的孩子[依据],因此[关联]被定罪的杀人犯不应有被假释的资格[主张]

这条依据想要激发出受众的恐惧和愤怒。但批判性思维依靠的是逻辑推理,而非情绪刺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依据中的情绪成分移除,变为一个更加中立的原因:

被定罪的杀人犯再次犯罪可能会让人们陷入生命危险[依据],因此[关联]被定罪的杀人犯不应有被假释的资格[主张]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操练习4.2来检验一下依据的质量。

实操练习4.2 评判依据的质量

表4.1的每一行都给出了一个主张和一条依据。请判断依据的问题所在(绝对的、模棱两可的、刺激情绪的),之后解决问题,改进原有依据。

表4.1 评判依据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