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了解“知识”

让我们把目光从具体的大学转向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知识。知识来自哪里?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书籍、互联网或文献,但很快就会发现,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它们只是知识的载体。那么这些载体中的知识又来自哪里呢?通常的看法是,来自人。以自然科学为例。事实不以我们了解与否而改变:在被人类了解之前,氢气与氧气就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但这一事实直到1766年才被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和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发现 原文如此。1766年,卡文迪许发现氢气,确定了氢气的密度等关键性质,并通过实验指出,氢气和氧气在一定的反应下可合成水。1787年,拉瓦锡明确提出水不是一个元素,而是氢和氧的化合物,并确认氢是一种元素,将其命名为“hydrogen(氢)”。——编者注,也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获得了这一知识。在社会科学方面,这一观点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因为我们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多数知识均源于人的解读和诠释。因此,知识来自人,像我们这样的人。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是最基础的知识:如何读写、造句、理解段落和故事,也会学一些基础的数学和科学知识。上中学后,我们学习的知识更加广泛和深入了,我们将在小学学到的技能(阅读、写作、计算)加以运用,以更好地理解其他人在地理或科学方面的发现,探求他们如何解读和诠释历史与文学,或如何利用数学应用来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考试来检验我们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在这两种场景下,我们基本上是知识的消费者,对别人创造或发现的知识加以理解和消化。

大学是第三阶段,它的最高境界是对新知识的创造——不再是理解别人发现的知识,而是利用学到的知识,将各类观点相结合,开展新研究,最终发展出自己的解读和阐释,即自己的知识,并公之于众(见图1.2)。

图1.2 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虽然在大一时很难创造出新知识,但等读到博士时往往就不成问题了(事实上,无法创造出新知识的博士生是拿不到博士学位的)。此外,很多硕士论文甚至本科论文也被要求能够创造新知识。也许一开始会是个艰巨的任务,但就像莫莉·克拉克(Molly Clark)在“学生说”中描述她的英语文学研究之路那样,你到时就能做到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与此相关的思维和技能恰恰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大学生需要通过有力的证据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通常为书面形式,但口头形式亦可。这一点在Part 2有相应的阐释,以上这些即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这与学习阅读、写作和计算完全不同,比重复别人的知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大学引领我们变身为知识创造者,而不仅是知识消费者。不过,新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对现有知识进行灵活评估,在本书中,我们称之为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评估时,需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这也就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学生说 原创的压力

莫莉·克拉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英语文学与语言研究专业学生

大学与中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有原创的压力,即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这种压力来自学习评价报告和评分方案中一些隐晦的参考标准,但更多是因为这是第一次进入一个前沿的研究环境,其中的任何想法与观点都应被认真对待。我一开始被这种压力吓到了,觉得自己写不出一篇完全原创的论文。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掌握了一些技巧,让这一目标变得更加容易实现。第一种方法是找一个你觉得有趣的点,可以是体裁,也可以是某一场景或人物、某种重复出现的意象,或某个矛盾点——在第一次阅读时最吸引你的地方,以此为出发点来构思论文。而这个点很可能之前没有人注意过。第二种方法是在精读(对某一文本的文学体裁进行深入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即使你的观点之前已有很多人提过,你也可以运用新的证据来支撑。第三种方法,可能也是最有用的方法,即细化:在描述一个话题时,要尽可能地就某一个点深入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