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亚洲
可爱是一种古老又实用的生存之道
当我们在讨论IP设计的时候,仿佛绕不开一个词—可爱。引用维基百科的定义,可爱是一个主观的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与青春和外表相关的吸引力。1949年,奥地利著名动物心理学家Konrad Lorenz提出了婴儿图式的概念。这是一组面部和身体特征,使生物看起来“可爱”,并触发人性中的保护欲,以确保幼童能获得妥善照顾,顺利成长。这也是一种演化上的适应,确保人类得以延续。同时,数据也表明,人与可爱的幼童或小动物互动更为频繁(“幼态”的特征则包括:大头、大眼、短鼻)。所以说,可爱是一种既古老又实用的生存之道。
英文的“Cute”(可爱)来自拉丁文“Acute”,意指“聪明、聪慧、伶俐、灵敏”。事实上,当你翻开数百年前的文学作品,会找不到“可爱”二字;当你潜入莎士比亚的世界时,也会发现“可爱”不在其中。直到18世纪初期,“可爱”这个词才出现在大家眼前,不过它跟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意思完全不同。再翻开1933年的《牛津词典》,你会发现当中的描述也跟“外表”毫无关系。
回到亚洲,日文的“可爱い”(Kawaii)蕴含了可爱、心爱、讨人喜欢、小巧玲珑、宝贵、小型等丰富含义。最初,这是日本女性特有的感叹用语。如今,“Kawaii”在英文中被译为“Cute”,但其定义远比“Cute”更为宽泛。例如,你可以称幼童为“Kawaii”,同样也可以称其为“可爱”;而你可以说花很“Kawaii”,但一般不会形容花“可爱”。根据百度百科,在中国,“可爱”被定义为令人敬爱的,也指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在日常生活中,“可爱”更多用于形容小孩,对于长辈则更多以稳重、可靠、睿智等词汇来描述。然而,在日本,人们使用“Kawaii”时并不考虑年龄因素。例如,有人年纪大了仍想成为“Kawaii的老爷爷/老奶奶”,这表达了他们即使在老年也不想变得古板无聊,而是希望保持讨人喜欢、随和的形象。
亚洲的“Kawaii”文化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不仅激发了全球的想象力,更成为日本国家形象的独特组成部分。来自日本本州岛山梨县的辻信太郎发现,自家出售的带有花朵图案的凉鞋比其他商家的产品更受欢迎,从而洞察到了这一趋势的关键性。1973年,辻信太郎正式创立了Sanrio(三丽鸥,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品牌,旗 下 拥 有Hello Kitty、My Melody、Little Twin Stars等知名IP,而近年来最受欢迎的IP非蛋黄哥莫属)。他聘请设计师清水裕子为一款塑料硬币钱包设计了一只坐在牛奶瓶和金鱼缸之间的白猫形象,这一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从而催生了可爱教主Hello Kitty。Kitty还有一个戴黄色蝴蝶结的双胞胎妹妹Mimmy,以及一位名叫Daniel的男朋友。自此,Hello Kitty迅速成为“Kawaii”界的标志性形象,并掀起热潮。如今,Sanrio在多个国家或地区销售上万种印有Hello Kitty形象的商品,同时还经营着多个主题公园、零售商店和咖啡店,制作短片内容,并与不同品牌合作开展营销活动。创始人辻信太郎认为,他们正在将Sanrio旗下IP转变为一种社交传播品牌,向世界传递友谊和友善的信息,建立一种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社交方式。
在马来西亚,“Kawaii”一词几乎已经成为日常用语。在欧美国家,“Kawaii”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英文单词,美国流行乐歌手在MTV中也频繁使用这个词;英国有以“Kawaii”命名的玩具店;2022年,巴黎现代美术集团还举办了以“Kawaii”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使“Kawaii”成为法国的流行用语。
精美的包装往往会给人带来距离感,让人产生买不起的感觉。然而,当商品带有“可爱”的元素时,便能大大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研究可爱文化的入户野宏曾指出,“可爱”具有双重意义:它不仅能激发人们想要照顾幼儿的保护欲,还能促进社交互动,因为可爱的事物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类学者Christina R.Yano表示,“可爱”在填补情感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人渴望一个能带来疗愈的事物,这是一个在夜晚感到空虚寂寞时能够倾诉的对象,就像陪伴你入睡的泰迪熊一样。
“可爱”是多元亚洲文化中的一种现象,它起源于此,也在这里蓬勃发展,并逐渐辐射到全球。它不仅能带来无限的商业机会,还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上的满足。或许在未来,我们会对“可爱”背后的原理有新的理解,但在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疗愈过我们、鼓励过我们,并让我们更自信、坚定地追求未来的小可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