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之路研究生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补中益气

“舌淡而胖,脉数大却无力。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气虚表现。”师傅看着我说道。

“莫非是气虚发热?”我呢喃了一句。

这我倒是知道,李东垣的甘温除大热嘛,学方剂的时候就讲过了,但还真没见过这类患者,但不是说除大热嘛?这女士可是低热呀,现在我倒想听听师傅怎么解释。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共居中焦以消化水谷,摄取精微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运,则精力旺盛,气血充沛,故称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

师傅顿了顿,继续说道:

“《内外伤辨惑论》载: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劳役过度,而耗损元气,则可见乏力;气虚腠理失固,阴液外泄,故可见动则汗出;脾宜升则健,中虚日久不复,气机失常,清阳当升而不得升,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不止,惟渴喜热饮;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会出现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作时休,时重时轻,手心热甚于手足背,且劳则加重,脉数大却无力。”

我赶紧一摸女士的手心和手背,确实是手心热于手背。

师傅再次说道:“而且,你忽略了两点。如果是竹叶石膏汤证,此舌象应是舌红少苔,明显女士的舌象不符,此其一;其二,竹叶石膏汤证应该喜饮才是,而我可以肯定女士虽口渴,但饮量不多。”

我再一追问女士,果然和师傅说的一样,喝水不多。

“东垣曰: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师傅不紧不慢地说道。

引经据典,丝丝入扣,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禁让女士的目光里充满了希冀。

“师傅,您都说了,甘温除大热。但这位女士可不是大热呀。”我疑惑道。

“实际上,临床上甘温除大热这种类似白虎汤证的病案不多,而根据临床经验,甘温除热法的运用,一般会有四个指征。”师傅伸出四个指头说道。

“哪四个?”我问道。

“第一点,病程较长,但一般在数月之内,年龄在10岁以下或20-50岁者居多;

第二点,持续低热,或者壮热不退,饮食失节或过度疲劳时加重;

第三点,兼有脾气亏或气血两虚的症状;

第四点,用甘寒养阴,苦寒清热之剂或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

师傅淡淡地说道。

“那该怎么治疗呀?”女士有些急切地问道。

“当用补中益气汤,口干明显,加葛根以升引胃气上行以润口;出汗多,加牡蛎、浮小麦以固表止汗;劳则热甚,加银柴胡退热除蒸,再加仙鹤草补虚强壮。”师傅边说我边记录。

“那我要吃多久呀?”女士问道。

“我先开七剂,应该会好起来,喝完以后再来复诊一下。”师傅将方子写在了纸上。

“谢谢。”女士道了一声谢,便径直离开了。

待女士离开后,师傅对着我再次说道:

“如果以后碰到这种内伤发热的,病程较长,而且反复不愈的,实证或虚中夹实者不少见,因此用补药之时要适时、适量。一般若非虚甚者,不宜用大补之剂,如人参、党参、黄芪、熟地、龟板等,而宜选用仙鹤草、功劳叶等不腻不燥之类的温和药物。

内伤低热,脾胃已弱,所谓“正虚不能运药”,因此药物用量宁轻勿重,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如药量过重,浓烈厚味之气入胃,首先克伐胃气,造成食纳减,脾胃呆滞,即使对证之剂,疗效亦难发挥。

若非重剂不可时,宜应重剂轻用,即少量频服。苦邪热过盛时,亦可加入苦寒清热之品,但只能用于一时,不可久服,以防败胃。”

我点了点头,一阵飞快的手速,将师傅说的话潦草地写在笔记上。

这时,下一个患者已经进来了。

我竖起耳朵,振作精神,继续学习师傅对这个患者的诊治过程。

时间很快,一天过去了,离开前,师傅叫住我,让我好好看一下《四圣心源》以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我点了点头,立马应承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学校里没啥事,我就跟着师傅坐坐门诊,倒是学到了不少的临床实践知识,而这些知识,课本上可从来不会讲。

如此一周过去了,那位女士又来复诊了。

这次看她的精神面貌,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看来师傅的药很对症。

“谢谢。”一见到师傅,女士便拿出了一面锦旗。

“吃了您的七付药,我现在感觉神清气爽,已经三天没发热。”女士很是开心。

“现在我还要继续吃吗?”女士再次问道。

师傅再次询问了一番,而后看了看舌象,切了切脉之后说道:“这次需在补益中气的同时加点消积导滞,化痰去湿的药物。”

师傅一边说,一边已将药物拟好:“回去以后再吃七天以巩固疗效。”

女士一番感谢后便离开了。

后面又陆陆续续地进来了好几个患者,都是来找师傅续方的。

看来师傅的忠实粉丝还不少呢。

直到诊室内进来了一对中年夫妻。

我正襟危坐,先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在电脑上。

傅女士,42岁,老师,已婚……

“伍大夫,您好!您先看一下我的单子。这是我的化验单,这是我的检查单。”傅女士一边说,一边从手挎包内拿出了两叠厚厚的单子。

这些单子不仅分门别类放置,而且整理的很有逻辑,甚至每个医生的诊断及注意事项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想来傅女士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

跟师傅上门诊也已经有一周了,所以有点摸清了师傅的诊病思路。

师傅除了重视脉象之外,对望诊也是很注重的。

在这段时间内,师傅教会了我望色十法。

所谓望色十法,是指望色时要注意分辨色之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