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实习也算工龄](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15/53055115/b_53055115.jpg)
第35章 各方心思
钱贯这一行人来的不算少,拢共八个人,只钱贯人跟着贾川回了宅子用饭,其他人自然是崔有志和李顺在县衙接待了。
二人回到宅子的时候,董树本和顺子刚起身,考虑到东厢房内此刻的气味,贾川带着钱贯去了西厢房,自有下人伺候茶水糕点,二人聊着闲天等着饭菜。
董树本和顺子躲在东厢房,就没敢出来。
贾川跟钱贯也聊不了别的什么话题,便从关心工作上下嘴,多嘴的问了问太监的工资待遇,退休金什么的。
听了钱贯的回话,贾川有种被骗的感觉,被上一世的影视剧骗了。
在明朝,不是所有断了子孙根入宫的人都可称为‘太监’,他们的级别很多,连升三级也到不了太监的位置。
刚进宫的时候只能当典薄、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就能升任监丞,监丞在往上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才是大名鼎鼎的‘太监’。
钱贯现在就是少监。
贾川听得有点蒙,钱贯还未住嘴,在他看来能找个贾川喜欢的话题可不容易,这一般人谁愿意听他们那些事?而京城那些官员早就对他们了解的透透的,甚至比他还在以上。
而对于贾川这位比较神秘的人物,钱贯的理解是:必须伺候好了!
能这么年轻便坐到少监的位置,钱贯的理解力,洞察力都错不了,他从海寿的表情和言语中能感知到这位贾经承可是太子来日身边的红人,将他伺候好了,师父自然欢喜,师父高兴了,他才能高兴。
于是,钱贯又讲了讲宦官机构的组织框架,各部门专属职责,哪几个部门是个好去处等等,让贾川听得像是他要入职了,人事在给他介绍工作岗位。
当贾川听到‘东厂’二字的时候,眼睛不自觉瞪大了,他一直以为东厂西厂这些组织是明朝中后期才有的产物,今日才知朱棣晚年便已经设立了东厂,大胖设立了镇守太监!
这都是重用宦官的表现。
朱瞻基会做什么?这种事必然是要有承上启下的人,才能‘发扬光大’。
可这个问题,贾川不能问,问了也没用,还未发生的事他问谁?
知道此时已经有东厂的存在了,贾川心里开始忧国忧民了,锦衣卫也一下子可爱了很多。
钱贯专长就是伺候人,最是擅长察言观色,他见贾川面色有异便知这个话题该停了。
于是,钱贯转了转脑子,想着岔开话题前做个小总结,便说了让贾川掉下巴的话。
“现下不少人未经允许自行阉割,而后跑到北京想要入宫,可这也是凭运气的事,不是谁都能留下的,奴婢也是运气好,如今能伺候在师父身边……”
钱贯不敢说下去了,他见到贾川不仅下巴要掉了,且眼珠子也快瞪出眼眶了。
“你是说,不是谁都有资格……阉割?”
钱贯忙解释道:“入宫也是需要挑选的。”
钱贯说完纳闷的看着贾川,想问‘这不是都知道的吗?’但他想了想,没有问。
“自行阉割?”贾川小声重复了一句,只觉着汗毛都竖起来了,紧跟着他又嘟囔了一句:“这必然是没有活路了。”
钱贯忙摆手说:“另一条仕途罢了。”
贾川更蒙了,钱贯忙解释了一番。
贾川翻译过来便是:朱棣晚年突发奇想,各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官员,若是长期工作表现不佳,可调任到京城工作,工作就是‘净身入宫训女官辈’。
这可不是练葵花宝典啊!
钱贯见贾川仍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忙又解释一通,贾川理解便是:这行有前途啊,锦衣卫嚣张吗?遇见东厂的人,也需礼遇,三宝太监更是六下西洋,带回奇珍异宝无数,内阁厉害吗?那也要看太监脸色……
让贾川冷静下来的不是钱贯的,而是下人们准备好的饭菜上桌了。
贾川饿了。
钱贯本能的想要起身伺候着,贾川忙将他按到椅子上,说:“这里没有规矩,只有朋友!”
……
贾川在惊讶的时候,李顺的内心在翻滚。
钱贯给他的信是徐恭写的,大致意思就是:凡事多与贾川商议,以贾川的意思为主。
李顺想过京城的消息会如何,不过两种,一种贾川无事,一种贾川有事。
可他没想过没事成这个样子,且这次剿匪,锦衣卫只算是从旁监察,监察什么?自然是监察谁办差不利,这次卫所调兵,布政使拨款,两个县衙出衙役,卫所指挥使亲自指挥,还有个副指挥使,若是没能将山匪一网打尽,又或者没能留下活口,能是谁的错?
锦衣卫行事向来是以皇上的思虑为主,皇上正看他顺眼呢,你偏上前说他不好,结果会如何?
最后一点拿捏贾川的法子都没有了,李顺心里能不翻腾?
好在翻腾一会儿便也就想明白了,斗不过便认怂,只要是对升迁有帮助的,都不叫受委屈。
崔有志的情绪也不稳定。
只听旨意的意思,经承和副指挥使怎能同时出现?这是要提拔还是要敲打?
崔有志有些把握不住,而眼下剿匪之事也很难办,若是有什么闪失,……万事都因黄芦岭巡检司而起,这地界偏就隶属东照县,小东山还就与黄芦岭挨着,要说之前的事他还能撇一撇关系,剿匪这事儿若是最终跑了几个山匪,还是从黄芦岭跑的,那他是否还能全身而退?
崔有志觉着有必要开个小会,好好商议一番。
卫所之前参会的人已经快马回去请指挥使了,这位指挥使知道旨意之后,怕是也会寝食难安。
不怕有差事,就怕要结果。
一道旨意,最开心的或许便是贾川。
……
用过饭后,贾川便被叫回县衙开不知道第几次会议了。
钱贯自然有衙役们送去驿站歇息,虽说不着急回,也只是不着急即刻回,歇一晚上后,他们会在各级官员的欢送中离去。
贾川在整个会议期间表现得相当自若,看不出有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哪怕中间卫所指挥使韩镇赶到,与他寒暄,他也没有什么表情上的变化,这给在场所有人都留下了一个‘城府极深’的评语。
没人知道这一晚贾川如坐针毡一般的焦虑,所有人都从旨意中看到了朱瞻基对他的信任,他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的,可随着雀跃的心情慢慢沉静下来,他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贾川在上一世养成了开会走神的毛病,除了重要的案情分析会,其他的会,不走神没办法坚持着不睡着,所以会议开始之后,贾川便开始走神,开始品味旨意背后深层的意思。
韩镇到的时候,贾川正好想明白经承和副指挥使同时出现的含义,仿佛朱瞻基就站在他面前,指着他说:“想做哪个?你最好想清楚!若是查出你有意误导,有所隐瞒,小小的经承对你都是奢望。”
他怎有心情热情寒暄?
可剿匪这事儿,他是真不懂啊,这也是上一世养成的臭毛病,胆小嘛,自己不擅长的总要学会了才肯张嘴说两句,对于他这种无根基,无背景,无依靠的三无人员来说,试错的机会太少了,他不敢。
在这里也一样,所有人都想听听他的意见,他能想到眼下他说什么可能就会按照他说的去执行,别看只是个副职,他怎敢轻易开口?
可贾川心里明白,剿匪成功与否关系着他的前途,甚至性命!
怎么又跟性命扯上了?好像从土地庙那一夜,他就一直在保命,以为送走了朱瞻基这座瘟神,他便长出飞翼,可以起飞了,哪知只是噩梦的开始。
只是那把能要命的刀换了人握罢了。
贾川在会议期间表现的冷静和谦逊,让韩镇有些捉摸不透,几次询问贾川意见,贾川的回答都是:“我不懂,听你们的。”
几次下来,与会人员又统一的有了同样的结论:这是只想要功劳,不想担责呀。
这也算是让韩镇舒了一口气,他来的路上便知道东照县突然出现了一位太子身边的人,官职很低,却领了剿匪副指挥使的头衔,他最怕这么个棒槌瞎指挥,眼见贾川这般识趣,别管目的是什么,倒是正合他意。
会议开到后半夜,贾川迷迷糊糊的听着好像是定好了日子,但是旨意里提过日子,算是限期,他们不定这一日也不行。
贾川又稀里糊涂的听到布政使,按察使,好像剿匪这事儿没有他们俩全力配合还不行,布政使得给钱,按察使专管大案要案……
韩镇的意思卫所出力没问题,但也不能乱了规矩,如今时间紧任务重,更要三司全力配合方可。
贾川听得迷糊,崔有志何尝不是?只不过迷糊的点不同,贾川是对这些干部的称谓不了解,而崔有志一个小小知县,他不明白韩镇跟他说这些有何用?有这工夫还不快马加鞭的将文书送去直隶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这时候的崔有志忘了旨意中说了要秘密行事,这案子本就牵扯汉王,一旦各衙门口都收到消息,汉王能不做准备?
朱瞻基是想要汉王尽快动手,但也不能快到他还没登基,还没稳住朝局就……真说这时候撕破脸,谁赢谁输可不是定论,那龙椅可还没坐上呢。
说起来贾川的一些焦虑源于对这一世的不甚了解,源于对朱瞻基的不够了解。
若是让他与朱瞻基多待上些时日,有些事便不会想歪了。
朱瞻基自幼被朱棣带在身边,除了征战,也去过一些地方,他对地方管理者的能力和潜规则多少还是有点数的,为官者对政务了解未必多过各部门吏员,说白了,真正努力工作的是吏员,这也是朱元璋会从吏员中选官的原因。
贾川仅是名司吏,若是一片忠心,又有能力,朱瞻基给颗甜枣,这名吏员必定豁出性命完成差事,这与常年在官场上打拼的官员是本质区别。
为官奸猾者,酸腐者居多。
朱瞻基要的是真实的,有效的,且快速的结果,但这个过程需要跟他的需要合拍,绝不是现在。
所以贾川有了个稳定的工作——县衙经承。
同时也通过副指挥使告诉旁人贾川的新身份——太子的人。
朱瞻基是信任贾川的,在他极之狼狈危险的时候,但凡是谁伸过手,这份信任都会在朱瞻基心里发芽,只看后面有没有机会继续浇水了,若是没有,刚发出来的芽便会枯萎,好在贾川浇水了,他如实的将推断上报,便是带着肥料的水,让朱瞻基对他更添几分信任。
自古历代君王对忠诚的定义是不同的。
朱瞻基的逻辑是,内奸之事若不是贾川心思单纯,绝不会出现在他眼前的密信中。
贾川的命至少目前在朱瞻基心中是稳稳的,但是,一旦剿匪之事传出,汉王必定会知道有个司吏在此次行动中担任了要职,且这名司吏还是让他悔断肠的黄芦岭巡检司活下来之人,以汉王的脾气,杀不了朱瞻基还杀不了一名司吏?
贾川确实应该担心性命,只是他现在还没有想明白应该担心谁,杀,他。
……
会议终于是说到前期准备工作了,韩镇工作安排的很细致,所有与会人员除了贾川都领了差事,大会开完了,他们每个人还要开小会,尤其是东光县那位白胡子知县,需要连夜赶回县城,继续开会布置任务。
崔有志也舒坦不了,明日便要带着工作组赶赴黄芦岭巡检司,韩镇将指挥部安排在密林中的巡检司,这地方出了这么大的事,有官兵前来不会引人怀疑,而这地方距离小东山相对比较近,且有密道通往小东山,才使得每次剿匪都无功而返。
找到密道是这次剿匪的关键!
贾川只记得明早要重回巡检司,还要带上董树本和顺子,他们三个是仅存的原住民,虽不知密道在何处,却是唯三有几率找到密道的人,至于其他的,贾川脑袋发胀,都没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