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影片拍摄中
显然,华纳兄弟是铁了心要把这部影片磨到美国本土4亿美元的票房了。
一个票房神话,一个史诗般的神话,这是华纳想要的名声,也是江和享受到的附属福利。
首次上映就能破北美四亿美元票房的电影,在北美现在还无人能达到。
《et外星人》跟《星球大战》都是在经历过重映后才突破的美国本土4亿美元票房。
对于北美观众来说,《律政俏佳人》的票房说来也怪,这么一部喜剧电影能卖出这么高的票房,是非常让人意外的。
可是无论是影评家,还是电视节目的讨论,都没有对这部电影进行任何挑刺性质的批判。
他们往往把《律政俏佳人》成功的理由,归功于这部电影对女性力量的认可以及肯定。而江和成功的把这一属性融入于喜剧中,而不是枯燥的说教里,显然是个天才。
好吧,系统余威犹在,七拐八拐的总能把这部电影的成功归功到江和身上。至于安妮斯顿?
还是有一部分人美国人承认她演女主演的还行的。
也有人批评她还是过甜,对女性力量的展示度不够。
额。。。朋友是不知道这剧本是江和写的吗?安妮斯顿没改剧本啊。你怎么只批评女主角呢?不批评江和啊?
离了个大谱。
顺便一提江和又一次拒绝了华纳的暗示,给《律政俏佳人》充点票。
这种事江和自然不干,而且你是发行方加投资方,你想搞你弄呗,又不是多少钱,跟我说干嘛?你自己搞,我还能拦着你?我就当不知道不就得了?
江和嗅觉还是很敏锐的,感觉这里面有事儿,华纳有人动歪心思了。
看过很多智斗小说的江和很快联想到了什么,华纳可能是看自己《惊声尖叫》《死神来了》《美国丽人》这几部电影都没找他们投资,这是怕自己跑了?所以找点把柄捏自己手里?
这很有可能。
既然有人想吃肉,怕肉跑了,要咬人了,江和只得赶快抛出块肉应付一下。他跟华纳兄弟发行部副主管,联系了一下,把《惊声尖叫》的发行交给了他负责。发行分成还是10%。
恶狼是需要安抚的,更何况江和现在跟这头恶狼还是合作伙伴。那就更不能让这位自己狼不满了。
把它喂熟了,它才会帮江和忙去咬别人。
很快的,华纳那边传来了回复,《惊声尖叫》定档在了10月19日,预计上映银幕2500块。这个时间点还不错,一周多后就是万圣节,江和比较满意。恐怖电影嘛,传统档期就是这个时候。
鲍德温·肯特还特意打电话给江和,明里暗里的暗示了时代华纳正在经受一场动荡,对待他的态度也有所分化。
这个江和倒是不太清楚。
也别觉得奇怪,这个时候的时代华纳市值以百亿美元计,内部有派系斗争再正常不过了。
江和没有过多了解,只是向对方保证自己永远支持华纳内部帮助他的人。
解决了自己身上潜在的社会问题后,江和正式投入了自己亲自执掌导筒的电影拍摄中。
以前的《曾经》以及《律政俏佳人》还是用工具人导演的时候多,自己都是抱着在实践中学习的态度。
而这一次,就是全由他来做事了。
《美国丽人》剧组很快正式开机。
第一幕被江和安排在汽车上。
电影里男主角第一次见到青春靓丽的女儿同学安吉拉,因此陷入失态的幻想中,在因为老爹的失态而不爽后,女儿跟同学安吉拉在汽车内的对话。
两人以大笑开始
“哈哈哈哈”
女儿笑着说:“抱歉我老爸刚才那么神经。”
安吉拉轻笑道:“没关系,男人都会对我流口水。我十二岁时起就会这样,我跟爸妈出去吃饭,每周四晚都去红龙虾餐厅,每个男人都盯着我看,他们都只有一个念头,就像是男同学打手枪都在想我。”
女儿摇头:“好恶心。”
安吉拉:“不,我喜欢,现在也是。如果男人看到我就想跟我上床,这代表着我能当模特,这样很好。我可不想当平凡人,这太可悲了。”
女儿情绪有些低落道:“你一定能成功。”
安吉拉点头看着同学道:“我知道,因为一个人命中注定的事,一定会发生。”
谈话结束,女儿下了车,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邻居青年正用录像机录着他,青年没有躲开,反而是拉开了灯。
女儿对着青年骂了一句“混蛋”。
却在回家后,偷偷地拉开窗帘,望向青年用录像机录她的地方。
很快,她拉上了窗帘,转身露出了笑容。
显然,她被安吉拉的那套言论所说服。接受了安吉拉的价值观。
“咔,演的不错。”
这一幕的拍摄出乎意料的顺利。
或许这也是女明星内心深处的一个想法?
喜欢被关注?
应该是有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讨厌被捧着。这是本性,可能是女明星这方面的需求多些。
电影拍摄的很顺利,因为有着原版画面在脑海里,江和总是能较快的拍摄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只能说,在剧情片的拍摄方面,江和做的还是不错的。
当然,特效片除外,他脑子来看的画面,跟实际拍摄就是两回事了。
很快的,电影的拍摄就推进到了一幅名场面。
偷拍男主女儿的青年家里。一家三口坐在一张沙发上看电视。
只是看的是军旅片。
青年坐沙发的左角,他的妈妈缩着身子坐沙发的右角,他的丈夫,她的父亲,抱着双手坐在沙发中间。
青年的妈妈坐在电视前,眼睛却盯着一旁漫无目的的看。
一会儿后,妈妈扭头对着丈夫说道:
“抱歉,你说什么?”
她的丈夫没有理她。
随后,儿子道:“妈,没有人说话。”
妈妈:“哦,我很抱歉。”
江和要把这段情节拍摄出氛围很压抑的感觉,就像是三个人完全不熟,因为巧合才成的一家人一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高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