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文官体制:史上最强嘴炮管理系统
宋朝的官场是什么样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大型“辩论大会”,而且是没有休息、没有裁判、没有结束时间的那种。他们的战场不是沙场,而是朝堂;他们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嘴炮。
在宋朝,文官才是C位选手。他们有个奇怪的共识:谁嗓门大,谁就是赢家。朝堂上,皇帝像个夹在爸妈吵架中间的孩子,无论谁对谁错,都只能苦笑着说:“行了,别吵了。”
要说宋朝的文官嘴炮有多强,那得从一个基本点说起:他们连皇帝都敢怼!比如,有位文官对宋仁宗不满意,直接上书开骂:“皇上啊,您要是这么干下去,恐怕就是亡国之君啊!”宋仁宗看了奏折,气得差点拍桌子,但最终却忍了下来。为什么?因为宋朝的规矩就是:文官的嘴,你不能拦。
这些文官可不是瞎吵,他们吵得有章有法,甚至还吵出了历史的名场面。最著名的当属“庆历党争”。当年范仲淹主张改革,要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结果遭到了保守派的大力反对。于是,宋朝朝堂上就变成了“口水的海洋”。范仲淹一方主张改革,另一方则坚持维稳,双方你来我往,吵得昏天黑地。最后,改革没成,范仲淹被贬了,但他的名句却流传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我虽然输了,但我赢得了道德制高点。
当然,宋朝的嘴炮文化不仅体现在大臣之间,还体现在“皇帝与文官”的互动上。宋真宗年间,有位大臣直接对皇帝说:“陛下,您最近有点胖,得注意减肥啊!”真宗听完,竟然点头说:“你说得对,我少吃点。”要是换成其他朝代,这位大臣可能早就人头落地了。
但这种嘴炮文化有一个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效率低得感人。每次讨论一个国策,大臣们都要吵个十天半个月,最后往往吵不出结果。比如宋朝的军费预算,总是因为大臣们的“辩论”而一拖再拖。有人形容宋朝的行政效率是“蜗牛速度”,可宋朝人却认为:慢点好,咱大宋就是要稳。
宋朝文官体制的核心是“分权制衡”,但它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拍板决定事情。皇帝怕大臣,大臣互相掣肘,结果宋朝成了“最会吵架的王朝”。
尽管如此,这套嘴炮系统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它让宋朝成为一个相对温和的社会。再大的矛盾,也可以通过嘴巴解决;再激烈的争斗,也不会轻易动刀。可以说,宋朝人用嘴炮打出了一个“和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