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书综合运用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流域经济理论、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以黄河流域低碳发展为研究对象,对“黄河流域的低碳发展现状和碳排放治理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黄河流域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达到碳减排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借鉴,这是本书研究的目的所在:首先,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实现黄河流域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分析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碳减排潜力和碳排放权分配,为黄河流域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可行性分析;再次,从博弈视角探讨公共利益主体下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最后,提出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
二、研究内容
本书拟通过8个章节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进行研究论述。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阐述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对目前已有的关于低碳发展、流域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查找、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再次,提出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最后,指出本书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一是对涉及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如低碳发展、碳排放、碳排放效率等;二是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所用到的理论进行介绍。
第三章为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分析黄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环境情况、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等;梳理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实践过程,指出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第四章为黄河流域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从高质量发展背景出发,分析黄河流域的碳排放状况,通过测度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强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掌握黄河流域当前的低碳发展现状、困境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为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收敛性及影响因素。从效率的角度,衡量碳排放的投入产出,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的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收敛性,从而了解黄河流域内部9省份之间的碳排放效率情况以及差异变化情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第六章为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省域分配及碳减排潜力评估。以2030年碳强度目标为前提,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的指标分配体系和模型方法,测算当前黄河流域整体及其各省份的碳排放权配额盈余情况,并预测未来几年黄河流域所需的碳排放权。另外,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最优能源效率法测度黄河流域9省份的碳减排潜力并进行分析比较。
第七章为基于公共利益主体博弈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首先描述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主要问题,运用博弈论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实施进程中的公共利益主体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将博弈层次分为上下游地方政府间的博弈、中央政府激励约束下的黄河流域政府间博弈、微观利益主体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3个层次,探索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协同持续发展。
第八章为黄河流域低碳发展转型的路径。本章提出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转型的路径:加强黄河流域碳排放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治理;发挥流域各省份优势,探索新兴产业发展及碳减排模式;优化和完善黄河流域碳排放治理配套机制及政策;打造宜居的黄河流域环境与优质的黄河文化品牌;建立多元化的协同联动机制,配套制度完备的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