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复阳高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案
(一)一般资料
包某,女,100岁,4月19~29日因新冠病毒感染入院治疗,5月10日又复阳。救治医院: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住院号:×××××××。
入院时间:2022年5月11日;出院时间:2022年6月1日;住院天数:21日。
(二)入院时情况
主诉“新冠病毒核酸阳性1天”入院。患者于2022年4月16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6℃。咳嗽、咳痰,进食呛咳,伴有呕吐,为胃内容物。检测核酸阳性,于4月19日入本院治疗。当时患者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反应迟钝,两肺可及湿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血压120/80mmHg。血氧饱和度95%(吸空气)。入院后2022年4月21日查胸部CT平扫检查结果:两肺炎症,两肺间质性改变,两侧胸腔少量积液。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于4月23日及4月25日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于2022年4月29日解除隔离出院,出院时患者症状偶有咳嗽,痰白量少,胃纳可,二便调。
患者回家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咳嗽次数增加,有咳痰,痰多不能自行咳出,喉间可闻及痰鸣音,纳差,大便数日未行。于2022年5月10日因上述症状就诊,查核酸阳性,于2022年5月11日由“120”转运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入院时患者咳嗽、有咳痰,痰多不能自行咳出,喉间可闻及痰鸣音,纳差,大便数日未行。既往有脑梗死病史、阿尔茨海默病病史。
查体:体温36.4℃,心率11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4/84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6%(鼻导管吸氧2L/min)。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模糊,认知功能障碍,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呼吸平稳,无酮味。瞳孔等大等圆,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甲状腺:无肿大、未扪及结节。心率118次/分。腹壁柔软、紧张度适中,无液波震颤,肝肋下未触及。脾未触及。足背动脉搏动无减弱,可见足部凹陷性水肿。四肢末端针刺觉无减退,双手有细颤,髂关节处可见皮肤破溃。
(三)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1)新冠病毒感染(普通型)。
(2)阿尔茨海默病。
(3)高血压2级(高危)。
(4)泌尿系感染。
(5)压疮感染。
2.中医诊断
疫病,湿毒郁肺证。
5月13日更正诊断:西医诊断:新冠病毒感染(重型);中医诊断:疫病,疫毒闭肺证。
(四)诊疗经过
2022年5月11日患者入院,咳嗽、有咳痰,神志模糊,认知功能障碍,被动体位,臀部压疮,予吸氧、止咳化痰、增强免疫力、抗凝治疗。5月12日患者喉间痰鸣,吸出黄绿色痰液约40mL,体温最高38.9℃,呼吸急促,神疲乏力,大便干结难下。心电监护示心率122次/分,血压159/94mmHg,指脉血氧饱和度94%,呼吸24次/分。心电图示房颤心律,心率126次/分,予抗感染、稳定心室率。5月13日胸部CT复查提示两肺炎症,两侧胸腔少量积液,较2022年5月11日有进展(5月11日胸部CT提示两肺炎症伴肺间质增生,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更正诊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同时监测患者血象,5月11日白细胞计数10.1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7.99×109/L↑;5月13日白细胞计数12.0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9.38×109/L↑,较前升高。考虑抗感染疗效不佳,停头孢他啶,改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加强抗感染疗效。5月15日患者血糖波动,血糖15.5mmol/L↑,低钾3.1mmol/L↓,低钠124mmol/L↓,予降糖、补充血容量治疗。5月16日考虑患者血常规示淋巴细胞百分比较低(2022年5月14日淋巴细胞百分比6.3%↓,淋巴细胞计数0.39×109/L↓),另多次复查新冠病毒核酸CT值低(2022年5月12~14日:N基因CT值波动范围为15~18),病毒复制高,予人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5月24日结合血常规(5月23日:白细胞计数11.50×109/L↑,C反应蛋白64.6mg/L↑,中性粒细胞计数8.43×109/L↑),调整抗生素,考虑补充诊断:①社区获得性肺炎。②吸入性肺炎。2022年5月28日与2022年5月29日患者核酸报告阴性,准予出院。
1.西医治疗方案
(1)氧疗过程:鼻导管吸氧。
(2)抗病毒治疗: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
(3)抗感染治疗:头孢他啶2g,每日2次;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每12小时1次;甲强龙40mg,每日1次;莫西沙星0.4g,每日1次。
(4)免疫治疗:胸腺法新1.6mg,每周2次,人免疫球蛋白20g。
(5)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5000IU,每12小时1次抗凝。
(6)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补充白蛋白。
(7)其他:盐酸氨溴索60mg,每日2次;痰热清20mL化痰。注射用奥美拉唑钠40mg,每日1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1次护胃。去乙酰毛花苷0.2mg稳定心室率;呋塞米20mg,每日1次;螺内酯20mg,每日1次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0.42g,每天3次;蒙脱石散、洛哌丁安4mg,每天2次;酪酸梭菌活菌40mg,每天3次止泻。浓氯化钠溶液30mL,每日1次补钠。氯化钾缓释片1g补钾。
(8)原发病治疗:普罗帕酮稳定心率,生理盐水+康复新冲洗、莫匹罗星涂擦压疮部位,阿卡波糖、诺和灵联合甘精降糖。
2.中医治疗方案
(1)2022年5月12日一诊:(中医专家陈咸川教授查房)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体温最高38.9℃,神疲乏力,喉间痰鸣,吸痰为黄绿色,痰难咳,大便干结难下。舌红尖苔少,中根腻。中医诊断:疫病,湿毒郁肺证。治则:宣肺化湿,清热解毒。中药给予:炙麻黄9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马鞭草15g,南葶苈子15g,虎杖15g,瓜蒌子15g,瓜蒌皮15g,地黄15g,苦杏仁9g(后下),生白术15g,芦根60g,太子参30g,熟大黄9g。3剂(2022年5月12~14日)。
(2)2022年5月15日二诊:(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会诊)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体温正常,大便已通,便质稍稀,仍有咳嗽,喉中痰鸣,痰黏难咳,动则气喘、汗出,大小便深黄,量可,舌绛红,少苔。中医诊断:疫病,湿热伤阴证。治则:咸寒入阴,润肺止咳。中药给予:龟甲20g,地黄15g,南沙参30g,麦冬30g,炙五味子6g,青黛3g,蛤壳10g,紫草10g,贯众20g,虎杖20g。3剂(2022年5月15~18日)。患者服用药物1天后出现腹泻,予少量频服、中病即止。
(3)2022年5月18日三诊: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体温正常。患者神疲乏力较前改善,喉中少量痰,色黄。昨日大便5次,稀水样便,大便隐血(-),舌淡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疫病,肺脾气虚证。治则:补肺健脾。中药给予:人参30g,炒白术15g,茯苓30g,葛根10g,藿香15g,桔梗15g,木香6g,甘草6g,紫苏叶15g,山药30g,升麻9g,豆蔻10g,南沙参15g,炒薏苡仁20g。2剂(2022年5月18~19日)。
(4)2022年5月20日四诊:(中医专家组陈咸川教授查房)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昨日大便1次,色质正常。偶有咳嗽,咳黄色黏痰,较前减少,仍有喉间痰鸣音,舌淡暗,苔少,唇干,脉滑数。中医诊断:疫病,邪热壅肺、正气渐亏、痰瘀交阻证。治则:清肺宣泄,健脾扶中,化痰通瘀。中药给予:麻黄9g,生石膏30g(后下),苦杏仁9g(后下),人参15g,虎杖15g,马鞭草15g,生地黄15g,茯苓15g,桔梗9g,浙贝母9g,枳壳9g,鱼腥草30g,射干9g,地龙9g,百合30g,太子参30g。3剂(2022年5月20~22日)。
(5)2022年5月23日五诊: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无发热。咳嗽,咳痰不爽,色黄,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5次,质稀,舌红,苔少脉滑。中医诊断:疫病,邪热夹湿、脾运失司证。治则以扶正祛邪并施为原则,升提脾气,清肺化湿。中药给予:南沙参15g,升麻9g,黄芩10g,芦根30g,茯苓30g,人参30g,甘草6g,炒薏苡仁20g,葶苈子15g,石菖蒲10g,鱼腥草30g,葛根10g,炒白术15g,山药30g,藿香15g,桔梗15g。3剂(2022年5月23~25日)。
(6)2022年5月26日六诊: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咳嗽较前减轻,咳痰明显减少,大便次数日1~3次,舌红,苔少脉细。中医诊断:疫病,邪热渐去,气阴不足,肺脾两虚。治则:扶正透邪,补肺健脾,兼清余热。中药给予:南沙参15g,升麻9g,黄芩10g,芦根30g,茯苓30g,人参30g,甘草6g,炒薏苡仁20g,豆蔻10g,石菖蒲10g,南葶苈子15g,葛根10g,炒白术15g,山药30g,藿香15g,桔梗15g。3剂(2022年5月27~29日)。
(7)2022年5月29日七诊: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连续两天阴性,患者精神好转,偶有咳嗽,咳痰明显减少,大便质稀,日2~5次,胃纳稍好转,舌红,苔少,脉细。中医诊断:疫病,余热已清,脾气亏虚,胃阴不足。治则:健脾升提,养阴益胃。中药给予:人参30g,炒白术15g,茯苓30g,葛根10g,藿香15g,芦根30g,木香6g,甘草6g,陈皮9g,山药30g,升麻9g,黄芪30g,南沙参15g,炒薏苡仁20g。3剂(2022年5月30日~6月1日)。
(五)疗效评估
1.体温变化趋势 患者入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体温下降(图12-1)。

图12-1 体温变化图
2.主要症状 患者属于重型,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病程以咳嗽咳痰、腹泻、压疮为主。在院期间症状反复,胸部CT有进展。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呼吸道症状及腹泻、压疮明显改善,疮面缩小、干燥。
3.生化检查变化 (表12-1~表12-2)
表12-1 生化检查指标

表12-2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4.胸部影像学变化 (图12-2~图12-6)

图12-2 5月11日胸部CT

图12-3 5月13日胸部CT

图12-4 5月16日胸部CT

图12-5 5月20日胸部CT

图12-6 5月27日胸部CT
(六)出院时情况
患者无发热,无气促,无呼吸困难,无咽痛,无咳嗽,无腹泻等不适。2022年5月28日与2022年5月29日核酸报告阴性,2022年6月1日准予出院。
(七)案例讨论与分析
1.辨证施治思路 此患者一诊时处于疾病初期,发热,乏力,喉间痰鸣,吸痰黄绿色,痰难咳,大便干结难下。考虑此期为湿热郁肺为主,病情重,故予宣肺化湿,清热解毒,方选宣肺败毒散加减,佐以通腑。
二诊时,患者体温平,神疲乏力,不能对答,同时动则气喘,汗出,大便转稀,舌绛红,少苔。吴鞠通云:“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广,症状相似为温病湿温,结合舌象及神志,考虑病及少、厥阴。《温病条辨》云:“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故而治以甘寒养阴,方选加减复脉汤加减。
三诊时,患者咳嗽好转,喉中痰减少,昨日大便5次,稀水样便,神志较前改善,胸部CT示无炎症进展,舌淡少苔,脉细数。考虑患者年老,脏腑功能衰微,疫邪直中少阴,故而有气虚之证。虽病情好转,但肺脾气虚之证较显,火不暖土,则见便溏、下利。此时急当救其表,仲景云“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推拿抉微》云:“凡大泻作渴者,不论新久,皆用七味白术散,生其津液。”故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减,先当健脾止泻为要。所谓养正以却邪者是,四君、异功、生脉、六君、理中、建中、附子等方酌用。
四诊时,患者病情好转,咳痰均已减轻,同时腹泻之证已解,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仍为阳性。患者舌淡暗,已伤及正气,痰瘀交阻。故而此期以补益肺脾,以助正气,加以化痰消瘀,同时,为促进核酸转阴,仍在补虚基础上,加以麻杏石甘汤等宣肺解毒,辅以马鞭草、虎杖等清热解毒、地龙活血化瘀等药物。
五诊时,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咳痰量少色黄,仍有腹泻,故而加大健脾益气药物。
六诊时,患者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仍为阳性,邪渐去,气阴已伤,宜扶正透邪。“若服攻邪药,虚证复见,仍当调补其虚,养正以和邪,去邪以安正。互相加减,迭为进退,直待邪尽去而正不伤,方为善治”。
《广温疫论》有云:“时疫本不当补。”七诊时,患者核酸已经转阴,症状已经明显改善,但患者肺部炎症仍未完全吸收,属于温病后期,虽然大邪已去,但因患者年老,脏腑衰微,元气不足,无力进一步祛邪外出,而余留湿、瘀等邪。故此时亦应继续顾护元气,补益肺脾,扶正以祛邪,调理善后。经上述综合调治,至七诊核酸转阴,诸症缓解。
2.用药分析 这是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普通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此患者100岁高龄,亦是复阳患者,有基础疾病,属高危患者,极易转为重症或危重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截断病情进展,患者核酸转阴,顺利出院。
患者因感受疫疠侵袭而染病,早期得到治疗后核酸转阴,但仍有余毒未清,加之年老,正气不足,疫毒再次来袭。此次患者就诊时咳嗽,喉间痰鸣,大便不通等症状,考虑疫毒闭肺,湿热邪毒蕴结,故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要。“肺与大肠相表里”,宣肺与通腑并用,使邪毒有出路,同时兼顾患者年老、脏腑虚衰的体质,注重本虚与标实兼顾。
在整体的治疗当中,把握主要的病机变化,初期湿热邪毒袭肺,以解热毒、化湿毒、通腑气为原则。中后期,患者脏腑虚衰,气阴两虚,又以脾虚泄泻为主要表现。治疗上益气养阴,补脾止泻,在扶正的基础上兼以祛邪。治疗后患者胃纳稍好转,说明患者虽然脏气衰微,胃气仍存,预后较好。在疫病后期正虚邪亦衰之时,“必以养正为要”,顾护气阴,仍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西医着重增强免疫、抗病毒、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中西医协同治疗,根据患者证候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核酸迅速转阴,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
3.得失点 本案是一则中医药及时干预的成功案例,患者高龄,核酸复阳,入院后及时开展中西医协同救治,取得很好效果。中医以清热化痰通腑,同时顾护正气,使邪去正安,湿热之邪得以快速祛除。核酸得以快速转阴,症状明显改善。在具体用药上,尤其注意用药轻巧,如三诊时予加减复脉汤,甘寒养阴,咸寒入阴,有造成患者腹泻之虞,故少量频服、中病即止。在高龄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扶正与祛邪两方面都很重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把握祛邪的力度和扶正的时机,以期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上海市中医医院张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陈咸川、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刘炳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