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汉:从抱紧女皇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1章 东观喜事,羌人过往

今日,张禹又给刘隆上了一堂课。

刘隆内心恍然之间,好似回到了多年之前,在章德殿跟着太傅学习的日子。

他心中充满了兴奋。

就好像学生在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一样,只想着赶紧解决。

一路上,带着种种对于凉州的疑问,对羌人的困惑,他回到了宫中。

此刻,天色已然渐晚。

原本,刘隆打算直接召尹勤进宫,问询凉州相关人口问题。

但想了想,这件事情必须详细深入了解才可。

万不可马虎应付。

这时,蔡伦走了进来说道:“陛下,太傅府上那几个骗子道士已经羁押在掖庭狱了。”

刘隆点了点头,叮嘱了一句。

“先将他们扔在那里晾一晾,但不要施加刑法,每日饭菜也给一口。”

“陛下,这几人可是罪恶滔天,对陛下不敬之辈......”

刘隆挥了挥手,眉头一皱。

“勿要多说,朕留有大用!”

蔡伦一愣,立刻觉察到自己多嘴了。

“哎,我这张嘴......惹陛下不高兴了......”

但是,这几个江湖术士,天子要来何用,蔡伦倒是想不明。

陛下此举,简直和太傅府上的态度大相径庭。

刘隆也不理会蔡伦的小心思,沉思了片刻。

“蔡伦,你立刻亲自出宫,告知尹勤让他准备好凉州各州郡人口、税赋以及现有羌人的分布。”

刘隆想了想又道:“让他加紧准备,明日送过来。”

“诺!”蔡伦不敢再言语半分,立刻匆匆出宫而去。

章德殿内,安静了下来。

刘隆脑子有些凌乱,便独自走出了殿门,身边跟着两个挑灯的内侍。

此刻,夜空之中。

乌云浮现,遮蔽了原本的月光。

刘隆走在宫中的石阶上,低头沉思。

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南宫,看到了依旧明亮的东观。

想了想,闲着也是闲着。

“走,去东观......”

刘隆也是许久不去东观,倒也想去看看马融、许慎等人,也顺便了解一下经书编纂的进度。

到了东观,刘隆没有让守卫通告,而是打算自己悄悄走进去。

正欲推门进入之时,他便听到了其内传来的声音。

“这是发生什么,个个如此高兴......”

带着好奇,他踏入了东观。

此刻,东观内一众儒学士子汇聚在一起,个个脸上带着兴奋之色。

嘴里发出激动之音。

许慎马融刘珍三人赫然站在人群中间,脸上同样大笑。

马融看着手上的经书,兴奋道:

“诸位辛苦这么久,今日终于完成《论语》的校阅和编撰,陛下若只是知道,一定大喜。”

许慎接着道:“治经一事,任重道远,下面我等还需继续努力,完成我大汉之百年大计......”

一向不苟言笑的刘珍,此刻也是大笑道:

“不错,一旦我等完成四书五经的校正,诸位之名皆将万古流芳,名垂青史!”

作为士子,谁人不想被后人记住,载入史册。

众儒学士子也是双目泛出精光。

此刻,他们的心,被刘珍的这句话彻底点燃。

久久无法平息。

“今夜的东观好生热闹,看来朕到是来对了!”

刘隆的声音徐徐传了过来,落在了马融等人的耳朵里。

随后,他的身影出现在了转角处。

“陛下......您怎么来了!”马融脸上带着激动,立刻穿过人群跑了过去,恭敬揖礼。

许慎、刘珍也是紧随其后,不敢怠慢。

众位士子也都齐齐拜见。

“季长无需多礼,快快起身。”刘隆笑了笑,亲手扶了一下马融揖礼的手。

这一下子,让马融也是内心一震,化作一片感动。

“东观内发生了什么,竟让你们如此高兴?”刘隆扫视了一圈众人,看着他们个个神采奕奕,满面红光的样子,很是好奇。

马融激动大声道:“陛下,您交给我们校阅经书,终于在士子们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论语》的注解。”

“快,将经书拿过来,让陛下瞧瞧......”许慎立刻对着身后喊了一句。

经书被众人托着,传递了过来。

“陛下,请看,这便是新版《论语》。”马融小心接过许慎递来的经书,双手托在胸前。

刘隆的内心也是激动不已,埋下的种子,如今终于发芽了。

他颤动的手轻轻翻开书页,细细看了起来。

编撰有标点符号的经书一览无余,句句分明。

半响后,刘隆大笑道:“好好好!你们为我大汉立下了天功,朕重重有赏,所有人统统赏赐三百钱!”

“多谢陛下!”众人齐齐一拜。

“诸位,治经乃是我大汉国之重事,是百年基业,望你等不负朕和太后托福,你们的名字以后会刻在我大汉的史册之上,流芳后世!”

“臣等谨记!”众人目露坚定。

随后,刘隆和在场的众人又交流了许久,便让散去,各自回归本职。

此刻。

东观二层阁楼。

“季长,今夜朕来此,还有一事。”刘隆看着阁楼的藏书,笑道。

“陛下请讲,我等三人一定照办。”马融回道,身后的许慎、刘珍也是露出好奇之色。

“朕想了解一下东观藏书中有关羌人的记载,以及汉羌战争的历史。”

“陛下稍等,我等三人这就去为您取来。”

刘隆坐在桌子上,看着三人穿梭在阁楼之间,不断取下一垒垒竹简。

反正也无睡意,刘隆便觉得查阅一下东观的藏书,兴许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陛下,这部分竹简记载汉羌战争。”

“这部分是羌人的发源以及迁移。”

“这里是关于羌人的部落分支以及各族的势力大小。”

......

刘隆看着一份份竹简,便决定从羌人的发源开始看起。

“都散去吧,朕自己看看。”

就在三人离开之际,刘隆说道:“季长,你留意下。”

“陛下何事?”马融问道。

“朕知道你是扶风茂陵人氏,乃是吾开国功勋马援的从孙,你应该对西北的情形比较了解。”

马融闻言,内心一动。

虽身处东观之中,但朝廷准备征战凉州,他也早就知道。

“陛下,西北之地是苦寒之地,关西之地经历无尽战火之后,早就不复往日,人口凋零,困苦不堪。”

“臣曾在武都郡做过几年太守,深知地方百姓艰难,且时有边境羌人祸乱,十分不易。”

听闻马融的话语,刘隆也是明白。

“凉州的羌人你怎么看?”

“自开国以来,我汉人便和羌人的战争持续不断,河湟地区的羌人不断向着我汉朝国土进发。

他们所处之地苦寒,随着人口增加只能向外扩张,犯我汉境。”

刘隆思索片刻,说道:“季长此话言之有理。”

“陛下,如今内郡之中也有许多羌人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早就融入了我汉人的生活之中,原本这一时期其实真正的汉羌战争只是在边郡发生。”

刘隆回道:“哦,你且说来听听?”

“陛下,前汉之末,关中之地经历战火无数,导致人口骤减。

就以臣家乡扶风郡来讲,在战争之前原本二十一个县八十多万的人口,到了我世祖光武皇帝手上时,仅仅剩下十五个县九万多人了。”

这句话一出,刘隆也是有些震惊。

战争掠夺生命的速度,简直太可怕了。

这自己人打自己人,武德说实话,有些太过了。

“因此,我大汉开国之际,关中地广人稀,人口稀少,朝廷便用边疆族群来填充关中的人口,内迁的羌人多不胜数,自然而然这些人就承担了朝廷的徭役以及税赋。”

“随着战争的持续,我汉朝边郡境内出现了许多羌人,有些甚至深入西北深处,经过几十年推移,这些羌人渐渐留在了汉土,在此慢慢融入了汉人。”

刘隆听得很是认真,从马融的话中他也对羌人这个群体认识的更深刻。

但是,东汉开国选择迁移边疆的外族来填充关中之地人口,这一点让他觉得乃是下策。

不如秦汉时期从关东之地内迁的做法聪明。

“季长,你刚才说朝廷官吏对羌人压榨太狠,最终导致郡县内羌人叛乱,如此一来,边郡的羌乱不光是来自外部,更还有内部。”

马融笑道:“陛下英明,正是如此。”

......

许久之后,刘隆离开了东观。

与马融一番交谈,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同离去的,还有一摞摞记载着羌人的竹简。

——————

【感谢大家的票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