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丸剂的现代研究
丸、散、膏、丹、汤为中医传统制剂的主要剂型。丸剂作为五大传统剂型的一种,在中医传统制剂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共收载成方制剂767种,其中丸剂363种,占47%。《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丸剂占54.5%;《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共收载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458种,其中丸剂213种,占46.5%;《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共收载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052种,其中丸剂305种(名称相同、剂型不同归为一种),占到28.99%;《中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载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457种,其中丸剂397种(名称相同、剂型不同归为一种),占到27.2%。
根据丸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辅料不同,丸剂可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等,常用的辅料有蜂蜜、蜂蜡、水、面、淀粉、糊精等。唐代以前丸剂的主要代表形式是蜜丸,从某种意义上讲,蜜丸就等同于丸剂,见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隋唐时期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宋代以后,尤其是宋、金、元时期,丸剂有了较大发展,丸剂的种类得到了扩充。在该历史时期下,在保留传统蜜丸剂型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丸剂种类,如水丸、糊丸等。见于宋代的《是斋百一选方》《苏沈良方》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元时期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及《丹溪心法》等。《中国药典》收载的丸剂包括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滴丸等。
不同种类的丸剂其制备方法也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泛制法系指在转动的适宜的容器或机械中,将药材细粉与赋形剂交替润湿、撒布,不断翻滚,逐渐增大的一种制丸方法;主要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的制备。塑制法系指药材细粉加适宜的黏合剂,混合均匀,制成软硬适宜、可塑性较大的丸块,再依次制丸条、分粒、搓圆而成丸粒的一种制丸方法;多用于蜜丸、糊丸、蜡丸、浓缩丸、水蜜丸的制备。滴制法系指药材或者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化学物质与水溶性基质、非水溶性基质制成溶液或混悬液,滴入一种与之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凝剂中,冷凝而成丸粒的一种制备方法;主要用于滴丸剂的制备。传统丸剂一般用泛制法、塑制法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