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太原保卫战(三)
王禀之所以成为战神,是因为他排在中国古代防守战的第三位,排在前面的只有明朝朱文正的洪都保卫战和南宋王坚的合州保卫战。
朱文正和王坚排在前面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都胜利了,朱文正的胜利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坚的胜利延续了南宋王朝的统治,还意外打死了蒙古军首领蒙哥。
太原保卫战,原本没有王禀什么事。
王禀的编制在胜捷军,这是童贯亲自挑选和训练的亲军。这次跟随童贯到地方宣抚,原本打算也是走个过场。
历史却意外地将王禀摆到了舞台的中央。
金军的突然入侵打乱了童贯所有的计划,张孝纯没能将童贯留下来组织抗金,但将王禀的胜捷军留了下来,人数是3000。
但对王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因为从牌面上来看,宋军似乎必败。
我们来看一下宋金双方的力量对比:
完颜宗翰的金军,包含收编的义胜军等投诚部队,总数6万人左右(《三朝北盟会编》:“以仲熊所亲见,黏罕寨有兵五万人,娄宿孛堇寨有兵万人,皆枪为前行,号曰硬军。人马皆全副甲”)。
张孝纯的太原守军,包含胜捷军的3000人在内,总数2万人左右。
要知道,当时的金军战斗力是恐怖级存在的。所以金军6万人的战斗力不亚于宋军60万人的战斗力。
尽管拿到了一手臭牌,但王禀始终在坚守。
那么,坚守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时的王禀已经过了五旬,早已到知天命的年纪。
提拔?那是没谱的事。
在童贯的治下,要提拔谁不提拔谁,那老早就已经定好的。
王禀要是有那察言观色左右迎合的本事,或许老早就升上去了,不会到了50几岁还在艰苦岗位——太原。
有本事有能耐的全部溜回京城,蔡攸回去后还升了官,掌管枢密院了。
就算王安中,从燕山府回去后马上被予以重任(《宋史》:“安中以上清宝箓宫使兼侍读召还,除检校太保、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这都是有背景有关系的缘故。
当然,王禀的领导童贯是深谙行政管理之道的,手下几十个中层,他面上都会安抚下,但真正在他提拔规划中的,他私底下是会跟本人关照好。
别人都蒙在鼓里,其心腹心里跟明镜似的。
因此要营造这样一种人设,心腹同学格局是高的,工作是任劳任怨的,而且要找几个好的亮点,便于出彩宣传。
比如,刘延庆,在要提拔为节度使的关键时刻,是童贯大力推荐的,推荐的理由是刘延庆在镇压方腊叛乱的中发挥重要作用(《宋史》:“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
毕竟,吏部前来考察,面子上要过得去。
谁也不愿担着任人唯亲的骂名。
心腹同学心里也是有谱的,别人在分配工作时会发牢骚,他不会。遇到不公时别人会有情绪,他不会。
在这段关键时期,他对下属特别严苛,要求加班加点。一来要给吏部和领导树立会抓队伍会管理的形象,二来也要抓紧时间出成绩。
荣誉越多关键时刻越有用。
聪明的童贯、聪明的刘延庆。
提拔为节度使的刘延庆也很快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都统制,统帅10万大军对辽作战。
只是刘延庆很不争气,面对2万人不到的萧干,仗还没打就夜溃而逃(《宋史》:“甲寅,刘延庆自卢沟河烧营夜遁,众军遂溃,萧干追至涿水上乃还”)。
1126年,靖康元年,率军守汴京,城破,刘延庆率兵万余逃走。
逃跑将军,名不虚传。
那么,坚守太原的意义,是为了子孙?
如果为了子孙,王禀应该将儿子送回去。毕竟,谁也不想将子孙置于危地。
但王禀没有,反而一直将儿子王荀带在身边。
那么,坚守太原的意义,是为了太原城的百姓?
可能有,但此时的金军并不是烧杀抢掠的主,在时立爱、刘彦宗等人的辅政下,金军基本上做到了秋毫无犯。他们一般不会屠城,只要主动投降,政策还是相当友善,有时甚至比北宋的统治还要好(《金史》:“尔其慎重兵事,择用善谋,赏罚必行,粮饷必继,勿扰降服,勿纵俘掠,见可而进,无淹师期”)。
北宋太原保卫战之后的900年,也就是公元2025年,春节时期,放了一部电影,叫《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冠军。
电影中有一个人物叫申公豹,是个悲剧角色,当时的观影群众有一句口头语“朝廷的边角料,家乡的大骄傲”。
王禀就是电影中的申公豹。
平时老实巴交,工作最认真,却处处吃亏处处碰壁。
贯穿历史,我们发现,李世民、范仲淹、王禀都有一种杨广、蔡京、童贯们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情怀。
李世民的叫治国情怀,其目标是将唐朝摆脱任人欺负、积贫积弱的现状,将发展成一个强盛的帝国。其载体是选贤任能,宽以治民(《旧唐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其结果是成为从善如流的千古一帝(《旧唐书》:“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范仲淹的叫为官情怀,其目标是打破官场潜规则,端本正末、澄源清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其载体是整顿吏治、振纲立制。其结果是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为官思想深深影响了苏轼、王安石等几代官员,为仁宗中兴神宗变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王禀的叫民族情怀,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时,将个人生死置之脑后,舍生成就大义。
800多年后的1937年,日本侵略上海,在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国民党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400多士兵进入四行仓库死守,史称“四行仓库保卫战”。
王禀就是谢晋元,太原就是四行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