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跟老祖宗们聊聊天](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62/48034862/b_48034862.jpg)
第46章 心学圣人王守仁
【不好意思,刚才扯得有点远了,咱们言归正传,下面要讲的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心学圣人王阳明!也叫王守仁。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
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厉害?但其实王守仁的官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守仁之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在王守仁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哎~对咯!咱们之前说的刘邦给刘彻的父亲托梦、还有朱元璋给朱棣托梦都是差不多的理由,圣人嘛、皇帝嘛、好圣孙嘛,那必然都是天之骄子,日后都是晓喻天下的人,出生时候必然是天地变色、日月奇观的。
那刘邦一个小混混出身的皇帝,还说自己是赤帝之子来着,腿上还有象征着七十二地煞的七十二颗黑痣呢!还有朱元璋也一样,传说朱元璋的脚底有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颗痣,这些传说也都是比较离谱哈,但是也无可厚非。
毕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被赋予神秘的神话色彩也是正常的。
话不多说,咱们回归正题。
十二岁,王守仁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听听!听听!什么叫天生圣人!这就是天生圣人!
别人学习是为了学圣人,而王守仁呢?做圣人!!!谁读书不是为了做圣人呢?可他们敢这么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吗?只有王守仁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所以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至圣先师孔子:哈哈哈,不错不错!敢说敢做,最后还做到了!厉害!】
【亚圣孟子:有恒心、有毅力、有目标、有思想!厉害!】
【荀子:果然,能够被称为圣人的,哪个不是先确定目标的呢!】
【心学圣人王阳明:几位先生谬赞了!云,愧不敢当!】
【虽然谦虚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各位也没必要太谦虚,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哈!
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石和尚)、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结果也是丝毫不出意料的,就直接被皇帝给拒绝掉了。毕竟当时王阳明还只是个十五岁的孩子。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的胆子就比较大,而且时常可能还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对于有一个这样的儿子,王阳明的父亲,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啊。
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华夏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其实是有点挫败的,王阳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圣人其实也是需要天赋的,自己是不是根本不具备这个天赋呢?但是王阳明还是不能够放弃自己的梦想,心里产生一个想法,面对一个竹子都如此困难,更何况是全天下的这些事物呢?
这个时期算是王阳明的混沌期,因为过于热忱,过于激进的行为方式,让王阳明开始一根筋,已经是单纯的陷入到了竹子本身,开始被表面,字面的意义所困顿。所以当时王阳明的父亲对王阳明的做法简直就是气得不行,王阳明的父亲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老老实实的读书,做点读书人该做的事,然后最后考取个功名,当个官,一辈子顺顺利利的岂不是美滋滋。
但是好在,这时的王阳明产生了自我怀疑,以及对朱熹思想的怀疑之后,王阳明就放弃了朱子理学,还是继续沉迷与之前的文学,兵法,养生术等等一系列的学习,这才算是安然的度过了这段时间的思想混乱期。这样王阳明的父亲这颗天天揪着的年迈的老心,才算是稍微放下。
但是,王阳明二十二岁的时候要去考取进士,结果不幸是没有中,对此王阳明也比较沮丧。但是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李东阳却对王阳明劝解道说,虽然这次没有考中,但是一下次一定能够考取状元的,不如我们直接来写一篇《状元赋》吧。
王阳明落榜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其实王阳明的天赋以及文学造诣,一定是十分优秀的。所以紧接着,在王阳明写完这个《状元赋》之后,就有很多的朝堂上的官员,很是嫉妒王阳明的才华,就开始评论起了王阳明,说王阳明小小年纪虽然天赋不错,这如果年纪轻轻就考到了状元,想必以后一定是个傲慢,中无人之辈啊。
结果有意思的是,王阳明在二十五岁的时候有参加了科举,这一次年纪不小了吧,但是结果却是又落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