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城市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萧国诞生的历史背景

下面简单介绍萧国建立时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及宋国(萧归属于宋)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

区位泽国,水路畅通

据清乾隆《徐州府志》记载:“旧城在今治西北十里,在古萧国春秋时有黄杨城,亦谓北辰。宋时河决又于南半里筑建,亦谓之南城,北连旧城。”公元前682年这里为萧邑,萧邑之前为一聚族而居的群落。公元前681年萧国建立,城池仍在北辰(即黄杨城),又称北辰集。构筑南城后,由于南北二城相应,人们又习惯地将北辰集称北城集,即现在萧县圣泉乡的北城集。

春秋早期的萧邑,地处泽国水乡,地理环境特殊。据苗永立所著的《周代宋国史研究》,位于亳(今商丘北)的孟渚泽[1]是“中国九大古泽”之一[2],起源于此的丹水[3]流经北城集,至彭城(今徐州)与泗水交汇后入沂水。丹水河道在北城集绕了一个弯,萧邑就坐落在丹水河道北岸,它的南、东、西三面被水环绕,仅有北面为辽阔的绿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叙述:“余尝经萧邑,……城东、西及南三面临侧获水。”古萧邑三面环水,一面为一望无际的绿原,皆占天时地利,实属一方风水宝地,《同治徐州府志》载,此处“世传萧世子避暑处”。难怪宋国国君宋桓公封他的叔叔萧大心来此任大夫,主政萧邑。

经济文化,颇有影响

萧邑位于宋都(今商丘)东部,水路约有320里,距离虽远,但水路交通便利。宋国继承“殷人重贾”的传统[4],在春秋早期商业已经较发达,宋都城内“市”“肆”林立,郊有商业店铺,并且“悬帜甚高”的“酤酒者”店铺也是随处可见。由于宋国都城人口流动大,物流、信息流传递快,因此带动了萧邑的发展。

萧邑的有利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等条件也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与流通,人流、物流的增多带动了这里“市”的繁荣兴旺,物物兑换、货币交换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萧邑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萧邑已是宋都东部较有影响的城池。

萧邑的区域文化,属于中原文化圈[5],沿袭了宋国早期即殷商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还汲取了周文化的某些文化内涵,形成了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区域特点。人们奉行“仁”的思想,“修善行仁,以义自持。”(《史记·宋微子世家》)萧地民风淳朴,善良仁义在中原是有名气的。萧人受统治阶级影响和对自然界认知所限,敬天尊神,重巫术、好占卜,凡事皆以鬼神为征,缺少人事变通;崇尚阴柔,表现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谦谦君子性格。上述地域文化,一定程度上支配着萧人的思想行为。

据研究史料记载,以宋都为中心的主要城邑有62个,其中萧邑排第三位,彭城(今徐州)排第四位,引用《左传》《史记》《春秋》等史料综合记述萧邑的文字达378个,而排第一、第二的两城邑合计叙述文字为276个。[6]由此可见萧邑当时在宋国的地位和影响了。

战争不断[7],动荡不安

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国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的联合与斗争成为天下主流。

宋国西部是新兴的郑国,与宋国长期处于敌对态势。宋国西北为卫国,卫国和宋国长期处于“铁哥们”状态。当然,这两国相互把对方拉下水的时候也不少。卫国东部是鲁国,西部是春秋的一大强国——晋国。宋国东北是大名鼎鼎的鲁国,北部就是另一个一流强国齐国。在宋国南边则是陈国、蔡国,国力弱于宋,与宋关系颇为密切。陈、蔡南边就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楚国。由此可见,沿宋国一周,当时天下的主要诸侯国都包括进去了,宋国差不多位于天下的中心,居东西南北各个国家的要冲。这种地理位置,在和平发展时代,是很强的优势;但在战乱年代,则又很容易变成大家攻击的对象——因为谁强大了都可以打你,这个国打那个国都要先经过你,可谓“四战之地”,前后左右都不讨好。纪丹阳《西周至春秋时期宋国史料辑考》载:“春秋以来,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为争夺土地、霸权不断挑起战事,……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地与别国结盟,外交活动十分频繁,这一时期史书的记载也很丰富,例如《左传》当中就多次记载了诸侯国间的会盟。宋国也是多次参加会盟活动,从中可以窥见其邦交思想的特点。”[8]从宋戴公到宋桓公(委命萧国君主的宋国君主)的百年间,宋国在中原诸侯国中颇有影响,然国内政局多舛[9],尤其是与郑国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宋郑交兵表卷三十七》,这一时期宋、郑交兵凡十七次。[10]宋、郑皆号称中原大国,且两国相邻,国势最相当,经常为争夺中间隙地而战争不断,至此,黄河下游两个互相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便正式形成。郑国与齐国结成稳固同盟,宋国欲与鲁国结盟,但鲁国态度不坚决,时有变化,摇摆不定,宋又与卫、陈、蔡等小国联合。宋国与郑国交兵,以郑国获胜为多,即使宋国获胜,亦未重创郑国。战争给社会以创伤,也给萧地带来灾难。

国内政局不稳,内乱不断

春秋时宋国的贵族中,公族占12家,非公族仅占4家,国政主要被公族所把持,公族势力占据绝对优势。《诗经·毛传》曰:“公族,公同祖也。”公族是与国君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君主赋予公族较高的政治地位和较大的政治权力,进而成为与国家政治融为一体的特权贵族阶层。公族权力的不断膨胀直接削弱了公室(指皇室)的统治,权力斗争使公室与公族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宋国发生内乱就是由公族争权而起,多起杀君事件也与此有关。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自己的哥哥卫桓公,篡位为君。这是春秋史上第一起杀君篡位,后又演变成为点燃中原地区火药桶的导火索,也给宋国埋下了“祸害”的种子。

宋殇公十年(公元前710年)发生了“商丘暴动”[11]。宋国太宰华督和大司马孔父嘉都是宗室成员。孔父嘉(孔子的祖先)是宋闵公太子弗父柯的后人,华督则是宋戴公的孙子、宋殇公的堂叔。孔父嘉的妻子非常美貌,有一天被华督见到,他顿起邪念,遂散布谣言:孔父嘉撺掇君主十年打了十一场战争,是“战争狂人”。他以锄奸救国为名组织国人暴动,杀死孔父嘉,把孔父嘉的妻子占为己有。宋殇公闻后大怒,准备派兵惩办,结果华督把国君宋殇公也杀了。后华督去郑国把宋殇公的堂弟公子冯接回,立为君主,即宋庄公。宋国的内部斗争还能列举数例,特别是萧国建立以后,杀君内乱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宋国的这种公族政治,让多个强宗大族有机会交替擅权,在政治上形成因循守旧和相对保守的风气,最终造成宋国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渐渐势弱,难以发展图强。


[1]又作孟诸、望诸、明都。《左传》《国礼》《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2]明张岱所著《夜航船》中有“上古九泽”之说,即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鄱阳湖、洞庭湖、太湖、菏泽、孟渚泽、荥泽。

[3]秦汉时期丹水称谷水,三国时期称获水,西晋至隋朝称为汴水,唐至北宋称为古汴水,南宋金时期为黄河所夺。(王健.徐州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苗永立.周代宋国史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8:93.

[5]晁福林.霸权迭兴——春秋霸王论.北京:三联书店,1992:49.

[6]苗永立.周代宋国史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8:44.

[7]杨益.宋国的故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25-27.

[8]纪丹阳.西周至春秋时期宋国史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2012:6.

[9]晁福林.试论宋国的政治发展及其历史特征.史学学刊,1989(6).

[10]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宋郑交兵表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3:2129.

[11]杨益.宋国的故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