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吕后称制
5. 吕后称制
张辟彊看出了吕雉的心事,便来劝说左丞相陈平将长安城的军权移交给吕氏家族。陈平这家伙精明有余,担当不足,缺乏原则性。张辟彊的话好像很有道理,陈平出于自保,有心巴结讨好太后吕雉。于是,把张辟彊打发走后,他便马上入宫,主动请求吕雉拜吕台和吕产两人为将军,分管南北二军。
吕雉正求之不得呢,为了这事,连儿子死了都没心情哭丧,所以立即同意施行。吕氏家族之前主要仰仗刘氏皇族的地位,而真正全面掌握朝廷大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军权到手后,吕雉没了后顾之忧,这才想起来自己心爱的儿子刘盈已经死了。她顿时情绪失控,声泪俱下,和之前判若两人,接着下令大赦天下。
又过了二十多天,九月五日,惠帝刘盈被安葬在了长安城东北边,也就是今天咸阳城东约十八千米处韩家湾镇白庙村,陵墓号为“安陵”,庙号为孝惠皇帝。
常言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惠帝刘盈死了,那么谁会继任皇帝大位呢?不用说,一定是刘盈的儿子,但刘盈有儿子吗?
前面说过,惠帝四年,刘盈娶了自己的外甥女张嫣为皇后。张嫣当时不过十岁的样子,到了惠帝七年,也才十三四岁。十三四岁实在太小了,可以说乳臭未干。这么小,应该说发育都还不成熟,哪里会有孩子呢?
事实上,为生孩子这事,吕雉一直很着急,她好像预感到儿子刘盈会早逝一样,总是猴急地设法让张嫣怀孕。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吕雉“欲其生子万方,终无子”。也就是说,吕雉想了很多办法,让外孙女张嫣怀上儿子刘盈的孩子,可始终没怀上。
这是为什么呢?无非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刚才我们分析的,张嫣生理还不成熟;还有一种可能性更大的是,惠帝刘盈压根没有和张嫣同过房——种子都没有种到地里,怎么会开花结果呢?
后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它主要源于野史小说《汉宫春色》中对张嫣去世的一段描述:“不数日后薨(hōng),年四十一。侍女闻空中奏乐声,异香数日不散。后既无骨肉懿亲在侧,小敛时,侍女为后沐浴,验视后之下体,皆曰:‘可怜哉,后真处女也。’”
这段描述说明了几点:一、张嫣去世时的年龄是四十一岁,她的寿命不长;二、张嫣去世时,乐声盈耳,香气逼人,没有骨肉至亲在身边;三、经过查验,张嫣到死还是处女之身。既然是处女之身,哪里会怀孕呢?因此吕雉在一旁干着急也没用,儿子刘盈没有她那么龌龊、不讲廉耻。
由于这种说法流传比较广,加上张嫣国色天香、非常漂亮,人们无不怀念怜惜,纷纷为她立庙,定时祭祀,并尊她为花神,为她立的庙也因而被称为“花神庙”。生前清白,死后成神,这也算告慰了这位悲剧皇后的在天之灵吧。
总之,张嫣作为皇后,没有给刘盈生一儿半女。虽然皇后张嫣没有生孩子,但是刘盈和后宫的其他女人却生了一大堆孩子,而且全是儿子,分别是刘恭、刘彊、刘不疑、刘山、刘朝、刘武。这六个孩子最终全部惨死。说到底,还是父亲无能,孩子遭殃啊!后面,我们还会一一说到。
按说,这六个孩子都是惠帝刘盈的儿子,也就是吕雉的孙子,选一个当皇帝不就得了?但是,吕雉并没有简单地这么做,而是将其中一个名叫刘恭的孩子抱给外孙女张嫣来抚养,对外声称刘恭就是张嫣所生,并将他立为太子。
在我们现在看来,吕雉这么干真是毫无道理。实际上,她有自己的政治打算:一方面,此事涉及血脉问题。张嫣生的孩子,血脉更纯正,亲上加亲;更重要的一方面,此事涉及政治地位的问题。谁的儿子做皇帝,就意味着谁是未来的皇太后。皇太后的地位非同一般,吕雉绝不会让其落到旁人手里,外孙女才最可靠。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吕雉的政治远见。
为了防止走漏消息,断绝后患,吕雉一不做二不休,将太子刘恭的生母给杀了。惠帝刘盈死后,太子刘恭便即位做了皇帝,号为“少帝”。因为后来吕雉将其废掉,又另立一个叫刘山的孩子为皇帝,所以历史上称刘恭为“前少帝”,刘山为“后少帝”。
刘恭当时年龄很小,最多四五岁,于是吕雉代为临朝称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吕后称制”。所谓“制”,指皇帝发出的诏令。所谓“吕后称制”,顾名思义,就是吕雉临朝发号施令。
类似“吕后称制”的做法,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武则天称帝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三种称制做法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本质上没有区别,她们都是国家的实际领导者: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最委婉,以听政的名义来主政;吕后称制,相对比较直接,毫无顾忌,直接来发号施令;武则天就更彻底了,干脆改朝换代,自己来做皇帝。
由于吕雉实际掌握了大汉王朝的领导权,后来的史官又认为,少帝刘恭来历不明,所以没有沿用少帝的名号来纪年,而是采用了吕后纪年。为了方便述说,我们在时间的表述上也尽量与史书保持一致。
前少帝刘恭登基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为高后元年,汉朝从此进入了吕后时代。
吕雉临朝称制不久,便想封吕氏子弟为王,但按照刘邦当年“白马盟誓”的约定,这是绝不被允许的。那么,吕雉会怎么推动这件事呢?会有人提出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