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兴之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秦师袭郑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能够挽回的,如同时间,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周王郑二十四年,冬。

这几年发生了许多事情,比如说晋国会盟众国想要攻打郑国,晋、秦分率两国军队分别驻守在郑国的两侧。晋军在北,秦军在南,而郑国派遣大夫武(烛之武)深夜前往秦营劝说秦国放弃攻打郑国,在说明关系利害之后秦国退兵,并留下了几位大将和一些兵士来帮助郑国,郑国也就化解了这场危机。

而在今年,有几件大事。

郑伯薨,谥号郑文公;晋侯薨,谥号晋文公;

郑文公死前,曾经令秦国的大将杞子掌管北门,以示对秦国的友好;看着郑文公去世,杞子马上派遣信使回去秦国雍城禀报国君,“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秦伯任好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郑国没了君主国家还没有安定,晋国没了君主无暇顾及。

要是趁着这个时机将郑国吞并的话那么秦国在中原也有了位置(郑国在周室之右,也是位处天下之中),如果秦国得到郑国,那就好比饿了许久的狼看到了一只猎物,只要将它吃下,那么整个国家都会拥有力量。

不过大臣蹇叔多次劝谏任好不要兴师动众,跨越千里恐生变数;百里奚也在提议这个时候应该操练兵马吞并西戎。

任好想称霸中原实在太久了,他已经等不及了,晋夷吾、晋重耳这两个欺骗他的人也已经去世,天下没有人能限制他任好了。

任好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的话,那他会带着这个遗憾过一辈子。

第一次有机会的时候,他没有帮助晋文公夺取君位。晋惠公说会以河西、南五城作为报答,于是任好信了,可是晋惠公食言了。

第二次有机会的时候,晋国有荒得到了秦国帮助渡过难关,可是在第二年,等到秦国有难的时候晋国竟然不给一担的粮食,晋惠公背信弃义,任好率领大军打到了晋国的都城,可是任好的妻子伯姬请求看在亲情的份上不要杀晋惠公,任好心软了。

第三次有机会的时候,是任好帮助晋文公重耳夺取晋国国君之位,可是任好也没想到,晋文公只感激帮助了他的楚王却不感激他这个帮助他夺取国君之位的人,这不是纯纯欺负老实人吗?

晋文公说任好在飨宴(饮宴)时使用了对待国君的礼仪,可是却没有傧、相(招待客人,迎接和赞礼的人),这是在羞辱他;在赋诗的时候吟诵的是《采菽》,将天子赋予福禄的行权转到了任好身上,这是对天子的无礼,更是对天下的不敬。

没有文化是任好的错,可是在晋文公当上国君,任好问“何以报我”的时候,晋文公只是说“会在战略上承认秦国的强大地位,在战术上会积极配合秦国的军队”,怕任好生气,晋文公还说“允许秦国的军队东渡黄河,这样秦国的和洛邑也就没有阻碍,可以随时向天子进贡表明自己拥立天子的思想认识。”

这不是糊弄人吗?!

他任好有那么好骗吗?!

给晋国骗了足足三次!

现在晋文公已经不在了,任好觉得晋国再也阻止不了他东进而称霸中原的梦想,尽管两位大臣不停的劝阻,可任好还是做了那个决定——东进郑国,刻不容缓!

任好命百里视为大将,赐予了他能够调动兵马的大钺(青铜斧)。

在西周以前,基本上都是国君亲自上前线进行统兵作战;可是因为国君上战场有着不确定性,万一被擒或者战死将会给国家带来混乱,于是国君们开始将兵权交给专业的将领;将大钺这件象征着兵权的武器交给大将之后,就能够指挥兵士们的行动和作战。

虽然大钺用起来多有不便,可是在春秋时期,这象征着王权的大斧却没有人敢违背。

至于战国时出现阴阳虎符被信陵君盗窃还要等到多年以后。

一辆辆兵车随着秦国兵士的呐喊声不断奔驰,虽然路途遥远,可是秦国人从不畏惧艰辛。

秦国的兵士们早在参军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他们尽管不识字,不懂礼乐,可是高声唱着上卿百里奚教他们的《无衣》却是比任何国家的军队都要唱得大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兵士们不会想着失败,他们尊从的是贤明的君主和负责的大将,尽管战斗会失去生命,可是秦国人从不胆怯!哪怕是在冬天,穿着单薄的青铜甲胄和不足以御寒的里衣,兵士们也在用毫不退缩的信念和对秦国深沉的热爱将这种寒冷驱散。

这对秦国人来说都不是问题!

“您这是眼睁睁的看着您的儿子和我秦国的兵士去死啊!百里奚!”

蹇叔是个头发稀疏的白胡子老头,百里奚是个久经风霜,身材消瘦得看得见骨头的老头。两个老人是中年的朋友,也是人生不易的知己。

蹇叔责骂百里奚,百里奚明知道这场突袭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还要推荐他的儿子,这让蹇叔更加生气。

“君上主意已定,是劝不了的,我的儿子又怎么样,到了秦国食君俸禄就要做事!我的儿子不是孬种!”

“既然您都让您的儿子去打这样只靠一家之言,没有胜算的战,那我也让术和丙一同前去,这样的话可能有几分转机,只希望晋国没有得到消息埋伏在崤山。”

随着兵士的跋山涉水,一路上他们毫不休整的就来渡过了黄河,到了洛邑王城北门。

“昱,你跟父君来,有秦国的兵车路过北城门,我带你去看看。”

“是,父君。”

壬臣抱起姬昱,坐上双辕马车,前面的侍者负责驾马,没过多久就到了北城门。

姬昱发现他的大父周王姬郑在城楼上,身边是几个大夫和周公忌父在那里。

“太子您和王孙来了。”

几人相互行礼,不同的人拜不同的礼,有的要作揖,有的拱手就可以了。而作为王孙,因为年纪尚小,姬昱也要用两只手去握他们这些长辈的手。

在这个时代,姬昱明白了一件事,不能因为他有着后世的知识而看轻他人,这是不对的。

古人也许见识比今人少,可是心思繁多,内涵丰富,心眼不少。

如果礼仪或者态度不对,就有了惩戒的借口和把柄。

姬郑抱起姬昱,让他看到了城下路过的那些兵士。

“这就是秦国的兵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