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埋线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埋线疗法是指用医用埋线针具把肠线埋入人体穴位或皮下组织肌层,利用肠线在穴位内长时间持久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施术简单,疗效佳,患者花钱少,远期疗效好,深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埋线疗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用羊肠线埋藏在体内腧穴中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埋线一次,刺激时间长达一个月以上,疗效显著。70年代中期,用肠线埋藏法治疗胃病、哮喘、十二指肠溃疡等,疗效也很显著。尤其对慢性、顽固性、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如癫痫、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埋藏疗法除用羊肠线作为载体外,还使用狗脾组织,兔脑垂体,以及埋棕毛、埋药物(此出自陆健的《陆氏埋线》一书)等。目的除了利用动物组织和药物内含的有效成分外,主要是为了延长对穴位的刺激时间。由于埋藏疗法中的材料(狗脾、兔脑)不易消毒和保存,操作复杂,反应较重,患者中接受者较少。而羊肠线来源广,消毒容易,宜保存,患者反应较轻。肠线是异体组织蛋白,埋线后羊肠线可自行吸收,对人体的免疫和应激能力都有提高。线体有一定硬度,以“线”代针,起到长效针感效应,又有人用中药液浸泡羊肠线,或加以磁化,更提高了治疗效果,羊肠线作为一种特殊的埋线载体,已被广泛应用。
埋线针具的演变是埋线疗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发展,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与针灸学密切相关。我国的针灸起源很早,远古时期利用砭石医治患者,西汉时期用金针、银针,金属针具取代原始的砭石,是针具和医治方法的突破性进展。后来还出现了铁针、合金针,以及现在的不锈钢针具等。针具也出现了多样化,如三棱针、梅花针、火针、浮针、芒针等。由于针刺对一些慢性病产生的效果不太理想,疗效不巩固,就产生了用留针和埋针的方法来加强感应。最初的埋藏疗法用的是动物组织、药物,目的就是对腧穴起到长效刺激作用。后来使用羊肠线作为埋入载体,更加长了刺激时间,疗效更好,也减小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使用埋线疗法后有了三角针植线或挂线,穿刺针改造后有了套管针注线法。陆氏埋线创始人陆健1969年发明了第一支U线针,获得国家专利,在当年上海医用缝针厂制作了一万支U线针,病根穴埋线的老医生们都使用过这种U线针。现在都在使用一次性注线针具,且全国有很多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各种规格型号齐全的一次性注线针具。此种针具使用非常简便,一人一针,打开即用,用后销毁,符合医疗的要求,避免交叉感染,是目前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一次性针具。
近50年来,经过埋线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埋线经验,使埋线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过去的单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病等疾病扩大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等各科多种临床病种,治疗疾病达百余种。
埋线疗法作为由针灸演变和发展的“长效针感”疗法,在当今现代医学中显示出它多元化发展特征,在理论上、埋线工具、埋线操作手法、治疗效果等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多样性。经络脏腑辨证取穴,是在传统的针灸经络理论指导下,在埋线中按循经取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病根穴埋线针疗法则是按照神经解剖学理论和生理学结合,以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理论配穴选穴,发展出了病根穴埋线针疗法和埋线针疗学,病根穴埋线针疗法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在埋线疗法领域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