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笔记:一苇所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古城的味道

丽江是座古城,很有味道。不仅仅是玉龙雪山、茶马古道、小桥流水,还有普济佛寺、土司家庙、白沙壁画以及纳西族民居,更有让人难以忘怀的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慢生活。我对丽江的感受随着到丽江的次数在逐步加深,与到过的其他历史文化城镇相较,比如周庄乌镇的雅气,凤凰古城的神气,桂林阳朔的洋气,平遥开封的大气,宏村西递的文气,和顺青岩的侠气,我觉得丽江古城更多的是清气、和气与灵气。

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连接处,北连迪庆,南接大理,西邻怒江,东与四川凉山、攀枝花接壤,山水相融,形胜独特。从地图上看,大自然为丽江恩赐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内外环境,外沿是飘带般环绕的金沙江,中间是高高耸起的玉龙雪山,内侧是平坦秀丽的水乡盆地。丽江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玉河从象山山麓黑龙潭流至玉龙桥下,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经多次分派形成网状水系,穿街过路,跨水连巷,流布全城,呈现出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绿柳傍河、家家流水的景象。丽江由来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云南通志》载:“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此地先为滇国境域,后为吐蕃、南诏之地,为世袭土司木氏治理,清雍正元年实行“改土归流”。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七百多年,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近年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土,证明丽江还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古城的街道形似经络,宽窄随体,依势蜿蜒,纵横自然,街水相依,兼具曲、幽、活、达之特点。街道由大小不等角砾岩块铺成,中间由三条竖石贯通的是官道,只有一条竖石的则为民间所修,不仔细辨别难以区分。古城民居集中在束河、白沙、大妍三镇,均呈明清风貌,糅合汉族、藏族、白族和纳西族建筑技艺,以土石马头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为主要建筑手法,成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或前后院、一进两院,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清幽宁静,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一般正房较高,朝南面对照壁,天井多为砖石铺成,以花草美化,临街的房屋则为铺面。“城依水存,水随城至”,正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色。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位于狮子山东麓,始建于元代,1998年重建,百余间房屋排列井然,悬挂的历代帝王钦赐的匾额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明代徐霞客至此评价“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古城周边最高处是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终年白雪皑皑,直指云天,蔚为壮观。据说玉龙雪山是人类最易接近的雪山之一,到了丽江就像到了雪山身边,距离近得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一边寒气逼人,一边却是四季如春,二者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人十分惬意。不远处的拉什海为高山封闭的冰蚀湖,湖区呈椭圆形构造,湖水碧透,风景秀美。更远一点儿的泸沽湖是中国第二水深的湖泊,当地摩梭人称为“谢纳米”,意为母亲湖或女神湖,到这里可以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人们对摩梭人至今保留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津津乐道。

古城游走,常常会忘了时间,这是一个慢节奏的地方。古城边磨得坑坑洼洼的茶马古道,向你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昔日的繁华。这里曾是青藏高原与云南及内地的贸易中转站,马匹、羊毛、皮革、药材从青藏高原运来,茶叶、铁器、铜器、糖、粮食则源源不断地经丽江运往青藏高原。我们走到一处门前稍宽点儿的小茶馆,眼前溪水潺潺,一字排开高低不同三池清水,听主人介绍叫三眼井。它是丽江地区一种古老的节水方式,利用水的流势高低修成三级水潭,依次为饮水、洗菜、洗衣之用,体现了物尽其用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理念,不由得感慨它的科学、卫生与方便。有三眼井的地方,大多宽敞一些,且傍有古树名木,早晚时分,除了打水洗衣的青壮年外,总有些老人小孩喜欢到此憩息、玩耍,构成古城特有的一幅现代市井生活图。

坐在茶馆里,看着形状不一的茶包,就着主人现烤的鲜花饼,品尝着不同口味的茶品,知道了不少普洱茶的知识。如今普洱茶除紧压茶外还有散茶若干类,如普洱绿茶、青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唐代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据考证“银生城界诸山”即在云南思普区境内。普洱茶以自然分类为古树茶、野放茶、台地茶。普洱生茶以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不经渥堆发酵处理,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熟茶经过渥堆发酵,茶性温和柔顺,汤色红浓,醇香浓郁,余渣红褐均匀。熟普以1973年为分界点,过去没有熟茶。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可清饮,可混饮。“洗茶”概念出现于明代《茶谱》:“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饮茶时需用心品味,啜饮入口后要让茶汤在喉舌间略作停留,待沁渗齿龈,再由舌根产生甘津返回舌面,顿觉满口芳香,令人神清气爽,其高雅沁润之感,不在幽兰清菊之下。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外还有十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多习俗在这里碰撞、交融、沟通中形成了这座“融合开放之城”。原本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经四川南下进入丽江与当地土著融汇形成的纳西族,成为各族群交往的桥梁,位于古城南光义街的丽江历史文化展示馆利用高科技手段,集中展示了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遗产保护的情况,其中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古城寺庙众多,各种教派均有文化遗存,我们重点考察了位于束城古镇郊外山脚的普济寺,这里因大殿铺盖铜瓦面而闻名遐迩。寺庙占地不大,游人稀少,十分清净。正殿顶部初用土瓦覆盖,1936年由主持圣露活佛讲经集资改覆铜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院内两棵植于18世纪的樱花树,枝干高大,据说为云南樱花之最。陪同的木土司后人讲,小时候经常来这一带玩耍,每当樱花盛开,香气弥漫,观赏者众多,成为当地一大盛景。山下白沙古镇木土司家庙明清时期的壁画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壁画兼收并蓄,糅合汉、藏、白、纳西绘画艺术为一体,展现了禅宗、密宗以及道教等多种宗教内容,可以想见,当年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纳西族独创的东巴教在丽江的兴盛状态。

古城最有味道的是那小桥流水。左一座,右一座,这一座,那一座,桥桥相通,水水相连,石桥,砖桥,平桥,拱桥,桥边的花,桥下的水,行走的人,都在夜晚灯光朦胧下,五颜六色地呈现着。身在桥上,眼看水里,心飘空中,而随喜捐助的孔明灯、莲花灯则带着美好的祝愿顺水流去。据说玉河水系修建有桥梁三百五十余座,平均每平方公里九十三座,密度之大为全国古城之冠。这里的桥梁形制多种多样,较有特色的如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其中以四方街东边十余米长的双孔拱圈大石桥最为著名,它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桥下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雪桥。来古城的人都喜欢到这里徜徉驻留,前天从桥上经过的时候就看到一群漂亮的姑娘们,身着背后有“披星戴月”标记的纳西族服饰,在变化着角度进行拍照。

翻看大众媒体,对丽江古城的评价有“一米阳光”“柔软的时光”之语,来到古城就会有切身体会。这里的气候干湿季分明,雨量丰沛,光能充足,温度变化不大。虽处高原,终年见雪,但阳光格外温暖、柔和、透亮,年日照时数两千五百多小时。美好的环境也适合花木成长,当地人说这里仅野生花卉就达数百种,出门见花,遍地有花,家家养花,山玉兰、滇藏木兰、云南樱花、海棠花、香水月季、木莲花……名目繁多,百花争艳,简直是花的世界。用一句富有诗意的时髦话来说,到这里来确实是一场“可以期待的邂逅”。

早春的夜晚仍然风味独特。一路散步,凉风拂面,未觉冷清,路边有的是格调各异的酒吧、歌厅、夜店、小吃。有低档的“潜水吧”,也有装修豪华的场面,一群一伙的年轻人在尽情地娱乐,丰富低沉的环绕音响不时传到街上。在一些灯光柔和的清静地方,也有人默默地坐在那里品饮。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商贾云集,成为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汇点。四方街附近有专门的小吃一条街,街道两侧排列着数十家大小不等的餐馆,虽种类不同,但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线,因此也叫“米线街”。因时间关系我们未作停留,却在另一处地方吃到了纳西族的传统菜铜火锅,但感觉与北方火锅差别不大,倒是桌上摆的一些配菜如鸡啄豆腐、米灌肠、鸡豆凉粉、丽江糍粑让人感到味道独特。

丽江自有丽江的节奏,虽然已经离开,但写起丽江来还是又进入了慢节奏,一段一段絮叨不完。这个传承了七百多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回味不尽,我想,主要还是古城那自然与文化的和谐交融给人所带来的清静、温馨与灵感久久地荡漾在人的心里。

作于2022年3月下旬丽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