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鲜荔枝和干荔枝

有一些事情,想象和事实是相差很远的。

鲁迅先生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在那篇《读书杂谈》中讲到这样的事情:“这是的确的,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这自然不是说,从已知的事物不可以推想未知的事物。但是事物可以推想是一回事,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又是一回事,这两个道理是同时并存着的。经验和知识丰富的人,可以有很强的推想能力。他所推想的事物有些恰如其分,有些要打个折扣,有些却仍不免和事实完全背道而驰了。

读了鲁迅先生关于鲜荔枝的味道,不能从吃干荔枝时所获得的感受去推想的那段话,我涌起了许多联想。

过去,我看到中药铺的海马在动物学里被列入硬骨鱼类,觉得十分奇怪。这种东西哪里像一条鱼呢?但是后来在一个海鲜酒家的门口看到一个巨大的玻璃水族箱,里面也养有活海马,看到它们薄薄的几乎透明的脊鳍、腹鳍慢慢摆动的情景,“它是鱼”的印象才突然清晰起来。在药材铺里看到的干海马,哪里能够从它们身上看到或者想到一点鱼鳍的痕迹呢!同样的道理,平时我们在海鲜市场上看到鲽鱼(比目鱼),我原猜想这种扁扁的像一只鞋底的鱼一定是贴伏在海底,行动极不灵活的;有一次看到一部记录海底水族生活的影片,才知道比目鱼平时是伏在海底不动的,但是当它游动起来的时候,却活泼得像一块手巾在海水中飘舞一样。

在我们想象中,没有月亮的夜里,海总是漆黑一团,伸手不辨五指的吧。谁知并不尽然,有一次我跟人一起在黑夜里到浅海边上捕鱼,每一脚踩下去,海水就涌起了美丽的虹光,异常耀眼。有些海域,由于动物尸体腐烂溶解出来的磷的积累,黑夜里水面也可以发出亮光。听说加勒比海就有一处海面,由于发出这样的光辉,夜里轮船通过时,乘客甚至可以在甲板上对着海水的光辉读书。

和这个恰恰相反,白雪皑皑的山峰,当阳光照耀的时候,依照我们没有亲临其境,也没有从旁人的叙述中知道那种景象以前的想象,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大可观赏的吧。实际不然,在那种时候,强光使人简直睁不开眼睛。有些人甚至因为勉强张目观看,把眼睛弄瞎了。

我们住在城市里,没有到医院去的时候,依照猜想,那总是十分肃穆,病人不是静静躺着,就是在缓缓地散步的吧。谁知事实并不尽然。有一些病人是适宜于做适当的运动的。他们正在嘻嘻哈哈进行集体操。还有一些临近出院的病人组织球队和医生护士进行篮球友谊赛,这真是凭想象决难知道的事情了。在我的想象中,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大概是疯疯癫癫,胡言乱语的吧,其实不然。绝大多数神经病人都是相当沉默的,甚至好些还很有礼貌,言谈举止都很文雅。狂躁暴戾,反而是神经病中较少有的表现形式。

像这一类事情,如果我们在夜里挑灯闲谈,是可以谈它整个晚上的。看到的比原来想象的,或者旁人亲历后告诉我们比我们原本想象的经常相差很远。这表现了事物在一般性的基础上又各各有它们的特殊性。事物以各种各样具体的形式存在着。光靠猜想,往往离实际面目极远。怪不得中国古谚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么一句话了。没有行万里路的实践,万卷书往往也会变成死书。但要是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相得益彰了。有了一定的直接知识,书就能帮助人分析和认识生活,丰富的阅历也使人更好地领会书中的知识。它们互相激发、互相促进了。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科学地论述了实践和知识的关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指出要注重实践。而古代的墨家把知识来源分为三类,这就是“亲知”、“闻知”和“说知”。“亲知”是由感官亲历所得的经验而获得的知识;“闻知”是从旁人口头或书面传授得来的知识;“说知”是由前两者推理而获得的知识。多读书,多倾听使人获得“闻知”的知识;多思考,多推理使人获得“说知”的知识。这些自然都是很要紧的,但是如果没有“身观焉”的“亲知”,前两方面的知识虽然不是全部作废,也要有一部分失去光彩。因为“亲知”的知识原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从干荔枝的味道尚且不能很好推知鲜荔枝的味道,更不要说凭其他果子来想象鲜荔枝的味道了。这种道理告诉我们,即使对于生活经验怎样丰富的人,“亲知”知识也是必须不断补充的。对创作者来说,不充分掌握“亲知”知识,必然不能活龙活现,细致生动地描绘事物。对批评者来说,没有相当程度的“亲知”知识,也不免于用“一般”的观念来代替“这一个”,难于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批评家也必须深入生活,否则,隔靴搔痒的事情,总是难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