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竹”的文化层面
在文化层面,自古以来竹子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和现代森林文化建设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竹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从认识竹、种竹、用竹到升化成文字、绘画、文艺作品、人格力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竹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遗风,广为播散,流传濡染不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竹文化的发源地,正如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学史后认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竹与我国的文字、文学艺术、绘画等均有密切关系。竹的文字符号最早出现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其后形成竹部首的甲骨文字,到了清代康熙年间(1663—1722年),竹部首的文字就发展到960个;竹是中国音乐、诗文、绘画的重要题材,从《诗经》开始,咏竹的诗文历代皆有名人佳作。晋代有“竹林七贤”,唐有“竹溪六隐”;晋代戴凯于公元317—420年就著有《竹谱》《笋谱》专著。文人画竹在唐代日趋成熟,宋代以后形成名派,清代郑板桥集古今画竹之大成,流传后世。从唐太宗起,以后历代咏竹名家有: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刘禹锡、薛涛(女);宋代的苏轼、陆游、王安石、范成大、朱淑贞(女);元代的赵孟斧;明代的唐伯虎;清代的郑板桥;现代的方志敏、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王济夫及诸多文人等均写了不少的咏竹诗文如《竹诗词三百首》等。
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古代文人刘岩夫对竹的实用功能做了精辟的论述,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象之辞,留示后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簇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这就是说,有了竹简,古人就能记录和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给后代子孙并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竹,那么圣贤的大道早就默默无闻了,后人又到哪里去寻找文化的源头呢?倘广用于战争,竹制弓箭可以征讨邪恶,可以为民除害,所以竹兼有文治武功之用。竹剖开,制为竹席,铺在宗庙里,可以表现子孙孝敬之心。竹截断了,打上小孔,可以制作乐器,沟通人和神的关系,成就5000年的中华礼乐文明。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此后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竹子的实物。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竹纸的大发展还是在此以后。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在古代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竹子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它曾经与松和梅并称为“岁寒三友”,竹又与梅、兰、菊合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先民心目当中是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竹最大的特点,是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而且它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身,什么地方它都能活,它也不是特别高大,可以说它是悠然恬淡、默默无闻的。古人把它这种亦柔亦刚、坚韧有节的生物形态予以归纳升华,并比附于人中君子,所以就成了有德之人精神风貌的实物参照和楷模,并且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着竹的诗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从本固、竹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刚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爱吃肉更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古人不仅写诗咏竹,而且用画笔抒写出对竹的微妙感受。中国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其思想,并形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
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与竹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其加以崇拜,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并驱病延寿。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将竹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使竹成为一种图腾。
竹是东方美的象征,它不仅仅在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历代皆有咏竹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中国竹文化的核心,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中国竹文化的特征,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支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幅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区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须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竹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一,竹子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保护生态的重要内容,全国命名了浙江安吉、江西崇义、福建建欧等10个“竹子之乡”;第二,竹编、竹雕、竹建材等艺术产业,也成为民间一大艺术特色,其产品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精档艺术品也成为国之瑰宝,如四川青神的竹编“百帝图”“颂伟人”“百仙图”“竹编艺术巨龙”均获国家和国际博览会金奖,青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之乡”;第三,竹文化也成为当今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竹文化艺术节”。1996年在江西吉安举办第一届中国竹文化节,1999年在湖南溢阳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竹文化节。2001年,四川省长宁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竹文化节。以竹为内容的音乐、舞蹈、电视专题片、文艺作品丰富多彩。如成都市创作的舞蹈《竹雨沙沙》获2000年四川舞蹈大赛的金奖。洪源的《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把竹与人类自然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郑板桥与竹》《苏东坡与竹》《朱老总(朱德)细说竹子精神》《管竹仙画竹斗慈禧》《竹歌》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以《中国竹艺城》、长宁竹海为代表的竹艺旅游景点,正以自己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旅游者……竹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将恢宏于未来。
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境界和新动力,生态文化是以整体论思想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以谋求人与自然协同发展为宗旨的文化(雷毅,2009)。生态文化是朝向全球综合的、更积极的进化,并以区域和国际文化作为补充,它标志着走向文化多样、和平等有积极意义的运动(埃布尔,1995)。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余谋昌,1996;陈寿朋,2005)。因此,从这三个层面对竹产业创新战略协同效应进行分析,有利于推动竹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党和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基于生态、经济与文化相协同的视角分析探讨自主创新与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见图1-1)。

图1-1 竹产业集群经济、生态、文化的协同效应
生态文化、创新驱动与竹产业集群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依靠自主创新作为内在驱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提高竹林覆盖率、解决植被恢复难题、提高竹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另一方面,竹产业创新驱动投入资金有赖于产业发展作为后盾支持,而生态文化又是竹产业集群发展的精神驱动力,没有价值观和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
竹子资源具有特殊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千百年来,竹业对竹文化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成百上千的诗词竹画,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资源还是园林绿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风景区、名胜中竹景随处可见,以竹林形成的森林环境为依托,以竹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成为人们的好去处。湖南桃江洪山竹海、浙江安吉竹种园、贵州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四川蜀南竹海都成为当地旅游的新热点,而且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