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赋能:认知突围的10大思维模式](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5/44259025/b_44259025.jpg)
“不允许”又将如何?
1.我是谁:曾经不敢面对的自己到现在的面对
向舒涵,女,“80后”,出生于湖南湘西。一路读书,从燕山大学经济学本科到厦门大学逻辑学硕士,目前定居在厦门。先后在房地产公司、银行、股权私募机构任职,目前自己创业,从事财富管理及管理咨询相关业务。
就在2019年8月,我从一家股权私募机构辞职了。辞职的原因,也许有点“佛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从读书到工作,我几乎没有停下来好好休息过,忽然发觉人生好像缺了点什么。辞职后,我就去青海、甘肃旅行,参加和君商学院组织的日本游学,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晃悠了快两个多月,虽然也感到放松和开心,但是心里隐隐觉得有点空,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还是要做点事(用老人的话来说,劳碌命)。
做什么呢?创业?全职做民宿?股票投资?教练?传统文化培训及周边?……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很长一段时间。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强烈想要出家,过清净的修行生活。在跟我的师父聊完,冷静理智地思考过后,我决定这事还是暂时先缓缓。
原因很简单——尘事未了,还要去面对那个曾经不敢面对的自己。
那个曾经不敢面对自己的我是很自卑的。因为过去家庭背景的原因,我一直认为我是不会过得很好、很幸福的。我觉得我不配拥有幸福的家庭和人生。
在遇到我前夫的时候,我被他的家庭氛围所感染,被他对我的好所诱惑,等到真正走进家庭,拥有我一直以来梦想拥有的家庭后,我又开始不安分了。
我不想做一个普通的女人,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生。而公公、婆婆和老公对我的期待,就如传统的闽南人对媳妇的期待那样:勤劳、持家、牺牲、付出。
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明面上对我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即使我各种折腾,他们也还是包容和理解。可是,我依然觉得受束缚,心里隐隐地觉得对他们有愧疚,因为我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
那时候的我,不懂得沟通和表达,压抑的情绪一直在发酵着。直到我动了离婚的念头。
一旦动了离婚的念头,心就不在这个家了。对前夫冷暴力,一有机会就出差或者外派。对孩子的愧疚和家庭责任感的内疚,我用实现理想这个借口去说服自己。
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其实还是自私的。“自私”这个词一下子击中我的灵魂,把我自欺欺人的那一套说辞击得粉碎。
2.我与他人:曾经令我感到羞耻的父母到现在自己的放下
很长一段时间,我曾以我的父母为耻,特别是对我的母亲。不过,到了现在,我开始逐渐改变自己。
曾经的我看母亲,觉得她虚荣、爱面子,经常说一些在我看来很夸张的谎言。
一个我经常遭遇的尴尬场景是:在我跟人聊天的时候,对方冷不丁就会冒出一句:“我听你妈说,你是北大毕业的?现在在大学教书?”……总之,就是一些对于不符合我真实情况的夸大的描述。
每当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就很恼怒和尴尬,知道母亲为了虚荣心,又在别人面前吹牛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会有点难为情,不知道怎么回复:如果迎合的话,自己在撒谎;不迎合的话,等于直接拆穿母亲的谎言。
到后来,我就没有任何顾忌,理直气壮地直接怼母亲,甚至内心还有一丝丝隐藏的快感,觉得自己很大义凛然。
那时,母亲还有一个让我很不满的事情,她常说:看谁谁家的孩子多么出息。她总是拿我跟其他人对比,而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看谁谁家的家长多么厉害。
母亲说话很大声,经常说着说着就跟吵架一样。这也让我很尴尬,所以我很不爱跟她一起出现在公共场所。
母亲还很喜欢占小便宜。她去超市买东西,总是喜欢多拿一些免费的塑料袋;去住酒店,也喜欢把人家的一次性用品能拿的都拿走。
父母很早离异,之后母亲没有再婚,偶尔会带男友回家。这件事也让我一度觉得很羞耻,甚至一度觉得母亲是个不正经的女人。
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从来没有叫过爸爸这个词,我几乎叫不出来。高中的时候,母亲有一个交往了很久的男朋友。那个叔叔很好,我也很喜欢他。他们一度打算结婚。即便如此,有一次他们叫我改口,可是我做不到。无论如何,爸爸这个词,在我的人生字典里,似乎已经被删除了。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底线:对于母亲,我要尽最基本的孝道,让她老有所养。当然,大部分还是侧重物质方面。至于感情方面,我曾经彻底放弃,祈祷最好不要跟母亲有任何交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用这条底线让自己的内心达到了平衡,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段时间。
再后来,接触了佛法,参加了几次禅修营,我意识到仅有那条底线是不够的,还需要再突破一些,还需要更进一步。
在别人面前,我似乎是一个很善良、很宽容、很有教养的人。可是面对母亲,我却是一个冷漠,甚至有点麻木的人。在我们矛盾最激烈的时候,曾经也都说过特别绝情伤人的话。
有一次,我从外地出差回来,看到母亲把工作室打扫得很干净,民宿房间的床上用品整整齐齐地叠在一起。只是有点奇怪的是,这套床单似乎是原来的那套,我的第一反应便是猜疑母亲没有及时更换这套床上用品。
于是我凑上去闻了闻,一靠近,便闻到微微的汗味。我顿时有点恼怒,母亲一定是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即使不换被单,可能也看不出来,所以她只是简单地整理了一下。
我跟母亲争论了起来。我说:你明明没有洗,闻起来都有汗味,为什么要说已经洗了呢?就算真的没洗也没关系,可是为什么要撒谎呢?
母亲的面子上挂不住,说:我洗了床单,但是没有洗被套,而且昨天晚上我住了。
我知道母亲在狡辩,有点恼怒,生气地回复她说:洗个鬼!
又是一轮争吵……
我学过佛法,又学过教练,知道要向内转,向前看。可是,那个时候,我还是做不到。在当时的情境下,还是会习惯性地指责和评判他人。
怎么办?学了那么多道理,似乎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好在,在不断的修行中,特别是在教练的不断精进中,我看见了自己。虽然目前我还做不到完全地向内转,向前看,一切事情先从自己的改变开始,但起码我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在一次次的冲突发生后,我会事后去反省。原来我跟母亲的关系是以前不愿意见到彼此,待在一起超过3分钟就大吵大闹;现在,我们吵架的频次和频率越来越少,对于很多以前完全看不惯的事情,现在我已经可以坦然接受。
第一次的突破,发生在我主动去深圳找母亲。
2019年,在一个朋友的鼓励下,我决定从厦门去深圳看望母亲。在此之前,我已经跟自己达成协议,与母亲的关系就是:我会做到女儿最基本的义务,以后她老了动不了了,我会帮她养老。因为母亲从小对我也没有给予特别多的母爱,我也并没有觉得自己那时的做法有多么不孝。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内心多少还是会觉得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跟母亲的关系,就像我内心里某一处阴暗的角落,平时刻意不去触碰,可是,它其实一直就在那里,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就会冒出来。
所有的改变,都源于对现状的不满。我跟母亲的关系也是这样。而任何关系的改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像电视或者电影里那样,一个事件之后就Happy Ending(愉快结束)了。
有了第一次突破,当然就会有第二次。另一个大的契机,就是在我离婚后,自己一个人住,所以就让母亲搬到厦门来。
刚开始,我们住在一个屋檐下。可是好景不长,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带来了矛盾,这样的矛盾冲突甚至让母亲想要出走。
就这样,我们磕磕碰碰,不断地调整,寻找彼此都感到舒服的平衡点。
一个阿姨曾跟我说,跟母亲最好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虽然不住在一起,但是如果送碗汤过来,刚好不会凉。
现在,我跟母亲就是这样的距离。我们各自住在不同的房子里,但是相隔很近,真的只是一碗汤的距离。
到目前为止,我的感觉都还好。下一步要继续改善的,可能就是要多去母亲那里,时不时跟她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其实,我与父亲的关系也是如此,从曾经感觉丢脸到现在可以放下怨恨。
在初中以前,我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记忆。因为父母离异早,我3岁开始就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在那个传统的年代,特别是在农村,离婚并不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
第一次了解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事情,还是因为高考前我跟母亲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冲突。
母亲很讨厌我了解父亲的事。记得当时我反问了一句:既然这么讨厌他,当初为什么还要跟他在一起?还要生下我?母亲被气得不能言语,草草地结束了谈话。
事后,小姨过来找我,说母亲跟父亲离婚的原因是因为她。
小姨说,有一次,我在外婆家玩,玩得比较晚了,小姨就送我回家。在小姨送我回家的过程中,父亲有对她不尊重的行为。至于具体细节,小姨没有说太多。在那之后,在我心里刚刚“复活”不久的父亲又“死”了。
以前对我而言,只是不存在父亲这个人,但在我刚刚对父亲这个角色产生好奇的时候,他的形象就被打入地下,成为我的一个耻辱。
之后,我从家族里一个信任的长辈那里,又听到其他版本的说法。
此事就像罗生门一样,事实的真相也许永远无法去了解。不过,我也不再关心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相,在去追究的过程中,带来的也许只有更多的伤害。
多年以后,在我已经释怀的时候,父亲的一次突然到访,又让我们父女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那次,小姨听到父亲要来,瞬间失控,难受得哭了,极度不情愿见他。
所以,在父亲坐了一两天的大巴车,从湖南到厦门来找我的时候,我把他拒之门外,没有让他进家门。因为这件事,也曾引起父亲家族对我的一阵讨伐。
直到前两年的一个夏天,我接到大伯的电话,说父亲病危,如果这次过不来可能就走了。
一下子,所有过往的恩仇都被抛开。我带着儿子和婆婆,坐飞机转大巴,跑回湖南。大伯也通知了我的弟弟妹妹,可是他们都说自己没时间。
看着病床上的老人,我想:这就是一个生病的老人而已。即使是个陌生人,也许都会尽自己的可能帮一下。如果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三个子女竟然没有一个能守在床头,真的是凄凉。
虽然我现在依然看不惯父亲的很多习性,只是已经不再怨恨他了。
我发现,当心里不再有怨恨的时候,其实解放的是我自己。也许,心的容量是有限的,当装着太多这个东西,就装不下其他更好的东西了。
说到底,父亲并没有对我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我的怨恨的由来,追根究底还是我对心目中的“父亲”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如果现实中的父亲不符合那个标准,我就会觉得“丢脸”,甚至“怨恨与羞耻”。
深究起来,这好像是我作为女儿的自私与自我。现在的我,对于与父亲的关系,已经可以做到放下那份怨恨了。
3.我与社会:从曾经感觉不公到现在开始找到自己
说到我与社会的关系,在之前的我看来,这个社会似乎对我也是不公平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总裁办做助理。我是那一批入职应届生里学位最高的,理应如鱼得水、前途似锦。
结果,工作不到一年,有一天,人事总经理突然来找我谈话。刚开始,我还以为要给我升职加薪,不料却是劝退。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下就哭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那么优秀,竟然被劝退?
事后复盘,我能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新来的领导跟我同龄,我自认为跟她很合得来,但在工作中太傲气,在两个领导交接的时候,我没有做好关系的平衡。
比如,出于对原领导的敬佩和尊重,在很多情况下,当两个领导下达不同指令的时候,我还是按照原领导的指示去做。这会不会让新领导看不惯我?
当然,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是我不清楚。不管怎么样,这是我在职场遭遇的第一课。
再后来的工作,有比较顺的,也有不顺的。我去做过信用卡推销员、小微信贷的营业部经理、银行的高级客户经理、私募机构的投资总监。
每一份工作跨度都很大,如果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相关人士,看到我的简历,估计会觉得很无厘头吧。但其实每一份工作的选择背后,都有我的内在逻辑。
从知名房地产公司的总裁办到信用卡推销员,这是我跨度最大的一次。当时做这个转变的时候,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理解我的。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是为了什么。
这么久以来,自己在象牙塔里待得太久,名校研究生毕业,学的专业也是别人看起来很“虚”的哲学。可是,我知道我最大的弱点是“脸皮薄”。加上第一份工作的挫折,所以,第二份工作选择了对自己挑战最大的岗位——信用卡推销员。
记得当时入职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研究生学历的,我的同事还有大专学历甚至是高中学历。可是,工作业绩跟光鲜亮丽的教育背景并没有半点关系。同事之间的竞争似乎也是没有“底线”的,作业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扫街。
当时,我跟自己说,如果我能在这个职场做到最好,那我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好。
当然,最后我做到了。通过一次成功的活动策划,我的当月业绩在营业部刷新了历史纪录。甚至在我离职几年后,还有同事找我请教当时做那个案子的经验。
即便如此,在达到既定目标之后,这份工作便变得无趣,也没有了挑战。因为我要突破的是自己的心理障碍,一旦突破,纯粹的拼体力对我而言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我开始考虑换另外一份工作。之后,也换了好几份工作,但总是没有一份工作对我而言可称之为事业,让我有动力一直坚持下去。
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后,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我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难道这个社会就没有我的容身之地吗?我迷茫了。
在一次做教练的过程中,曌乾组织教练创始合伙人、厦门第一个PCC专业教练梁宜宏问了我一个问题:选择工作的时候,衡量的维度有哪些?
之后,他带着我做了一个平衡轮。
在认真思考后,我把以下维度列了出来:
1.这份工作或者事业对别人是有意义的,能够帮助到别人;
2.能赚到钱,至少能保证自己和家人过上相对有品质的生活;
3.能持续成长,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能力;
4.时间和空间相对自由;
5.已经是奔四的人,如果再选择一份工作,希望是值得付出的终身事业。
当把这些要求列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有点心虚:这世上有这么好的工作吗?我是不是有点贪心了?
最开始,保险并没有被列入我的选项之中。虽然自己认同保险,也买过保险,但那时的我,还是接受不了自己去卖保险这件事。
打破我认知偏见的一个契机,是认识了我做保险的推荐人JoJo。原本我和她是在一场现金流游戏中认识的,最初对她的印象是做事很认真,为人处事也很真诚。在认识她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她是卖保险的,而她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从来不向我推销保险的保险销售人员。
进一步接触后,我听说她是从厦门海关辞职后全职做保险,这更激起了我对她的兴趣,进而走进了明亚保险经纪公司。
公司创始人杨臣在《进击的理想主义》中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打造一个最专业的明亚,将保险经纪人塑造成如同律师、医生、会计师一样的专业人士,把保险经纪人的角色定位从销售转向服务咨询,并且彻底扭转过去推销时代的卑微局面,让保险经纪人拥有体面的社会地位和合理的收入水平。”
明亚的创业历程,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行业——财富管理行业。
其实,和保险行业类似,过去的财富管理行业和过去的保险行业代理人模式一样,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名义上虽然说是理财顾问,实际上也是变相地推销自家产品。
我曾经想做一名独立的私人财富管理顾问,不代表任何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而是从客户利益出发,进行相应的投资理财建议及资产配置。为此,我去过两家公司,他们号称是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是后期也都是卖自家产品居多。
所以,2019年7月,我决定还是自己成立公司。虽然刚开始只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但是我坚信,这必然是未来的趋势。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个市场需求也必然会越来越旺盛。专业、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独立理财顾问必将成为这个行业的新模式。
从事财富管理行业近十年的时间,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家和投资人。看到有些企业家因为不懂财富管理及风险隔离,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不胜唏嘘……
李克强总理说中国还有2亿贫困人口,也还有很多孩子不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作为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所能起到的深远作用。
因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想要做点什么,能让这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更加公平一点,让财富发挥更大的价值。
我认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使命,不仅仅是让财富保值、增值和传承,还关乎如何回馈社会,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创业公司的目标,立志于成为世界一流的财富管理机构。一方面帮助“先富起来的人”,让他们的财富得到更好的保护、保值、增值及传承;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教育及慈善基金,助力更多的有志青年实现人生理想。
虽然我知道,这条路很难,不过,对于我而言,除了此事,也无其他更好、更值得我去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