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平台架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借胡典钢先生出书的机会,我谈点肤浅的看法。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奠定了技术基础。作为企业界人士,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技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意义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用案例给出了答案,如设备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远程监控、生产过程优化等。无论测量了多少个三角形,都不能证明“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同样,无论给出多少个具体的案例,都不能回答物联网的一般性意义是什么。人们不知道,物联网是只解决个别企业的特殊问题,还是对整个产业界甚至人类社会都有普遍性的价值。

于是,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我认为,物联网的普遍性价值在于提升企业管控能力。而管控能力的提升,又会引发企业生态和人类工作方式的巨大改变。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简称GE公司)提出来的。GE公司所谓的工业互联网,主要针对物联网。GE公司在白皮书中提出了3个要素:智能的机器、工作人员、高级分析算法。理解这个概念,就要弄清楚机器把数据传送给人的一般性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应该就是对企业相关运营活动的管控。

按传统观念,远程的管理者一般是不需要看设备实时数据的。这些数据只需要现场操作室的工人看,因为现场的问题只能现场处理。而且,现场设备数量多、种类多,产生数据的频率很高。如果把数据汇集到一起,工作人员的注意力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没有办法及时处理。这样给远程的管理者传送大量实时数据,是没有价值的。信息通信技术解决了通信问题,却没有回答价值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管理的价值。我国很多企业,虽然在装备水平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外同行,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水平落后。管理不善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差、成本居高不下。有关专家估计企业中20%~30%的成本是管理不善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矛盾,是授权和受控的矛盾:如果强调授权,执行可能会失控,会出现各种失职甚至贪污腐败;如果强调受控,职工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企业的响应速度也会变慢,官僚主义就会日趋严重。借助物联网,管理者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洞察秋毫。这样授权和受控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类的大脑无法有效处理物联网传来的海量数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靠工业互联网的最后一个要素“高级分析算法”。高级分析算法的作用是过滤和提炼信息——把“智能的机器”抓取的有价值的信息送给“工作人员”,避免人的注意力淹没在低价值的信息海洋中。可将高级分析算法形象地比喻为“小秘书”。通过这个“小秘书”,就可以把管理和控制功能更有效地融合起来了。

GE公司发布的工业互联网白皮书的副标题是“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我将其理解为重构人和机器的界面,它强调的是人类和机器一起工作,而不是“机器代人”,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做法。在现实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往往是不可能的。通过数字化技术,让高级分析算法帮助人把工作做得更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综上,3个要素的逻辑是具备一般性的。

管控能力的提升,让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北京大学陈龙写了一篇名为《“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的博士论文。在陈博士的眼里,真正的管理者是平台而不是人,平台的管理能力比人强大得多。依靠这样的管理能力,才能把外卖工作管理到位。无独有偶,瑞·达利欧,世界最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在《原则》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以系统化的方式来决策。

随着互联网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员工在网上居家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能让员工更好地兼顾家庭和工作,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但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员工的敬业度进行考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为生产方式变革提供了可能。“流水线上的个性化定制”是工业4.0的典型场景。按这种方式组织生产,会给企业的各种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人类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应对。只有依靠物联网、采取数字化技术,才能把工厂管理好。

这样,我们就回答了物联网的意义。

典钢的这本书首次从平台架构、关键技术、应用实践3个维度,对工业物联网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并深入分析了物联网数据驱动所引起的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相信会给工业互联网行业的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郭朝晖博士
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