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的文化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明治维新

事实上,日本明治政府正是以“脱亚入欧”的思想为其发展方针,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追赶西方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道路,并一跃而跻身为“东方世界唯一强国”。然而,日本军国主义的蔓延,虽让日本“大国梦”产生了几乎能够“梦想成真”的实感,但最终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工业化道路

如果说“大化改新”是以中国化为最高理想的话,那么,“明治维新”就是以西洋化为最高理想的典范。在位四十五年的明治天皇,在其统治期间,建立了天皇制专制政权。此时,西方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而日本则避西方之锋锐,潜心发展资本主义。

明治天皇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为榜样,励精图治,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的具体举措,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殖产兴业则是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65为此,日本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并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实现了“士人教育”向“国民教育”的重大转变。明治政府尤其注重高等教育,于1877年建立了东京大学,设法、理、文、医四个学部。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随着留洋知识分子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工业化开始起步。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作为内务卿,逐渐控制了明治政府的实权。大久保以大隈重信(1838—1922)(图1-19)和伊藤博文为左右手,建立了完整的独裁体系,人称“东洋俾斯麦”,在此期间日本的很多重大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都和他有关。大久保利通发现,日本与英国都属于面积小、资源少的岛国,二者在地理条件上颇为相似,故而认为,日本应像英国那样大抓海运和工业。为此,大久保利通以英国为目标,着手创建资本主义,努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1868—1885年间,明治政府用于殖产兴业的资金,约占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


图1-19 大隈重信66

1870年,日本“工部省”成立,接着在1873年又成立“内务省”,开办官营工厂,还设立了一些示范工厂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撤销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强调煤和铁是制造业兴盛的动力;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对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问题,明治政府通过从欧美先进国家引进,并派出留学人员,从而迅速提高了本国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东京大学初建时,39名教授中,外籍教授占27名。当时东京大学的经费占文部省总经费的40.9%,而外籍教授的工资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有的外籍教授的工资竟超过政府大臣薪金的五成以上。1870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海外留学规则》,决定以后由东京大学严格遴选优秀学生出国,从而培养了日本近代化急需的大批优秀人才。此后,日本逐年解聘外国专家,至1889年基本全部解聘,从而基本实现了科技教育的自立。

为了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大久保利通调整殖产兴业政策开始前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模式,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农牧业、轻工业和海运为中心,推行经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日本主要是利用外国专利和技术来进行模仿性生产,始终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本土化作为引进技术的最终目标。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从中国引进传统丝绸生产技术,然后结合西方技术进行创新改良,从而在出口市场获得先机。中日《马关条约》之后,日本在中国开设棉纺织厂,依托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日本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日本的钢铁、军舰等重工业也是如此。以三菱的长崎造船厂为例,它和中国的江南制造局是同领域的企业,都借鉴了西方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但不同的是,中国的江南造船厂从江南制造局独立之后,技术方面依然由两个英国人主导,而日本企业在20世纪之前就尽可能把外国的技术人员辞退了,即使保留,外国技术人员也不掌握企业大权。在甲午战争(1894—1895年)前后,日本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日本也由此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西风劲吹之下,日本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从服饰到饮食,一切都向西方看齐。日本人以前从来不吃牛肉,但如今牛肉火锅店顾客盈门,人们在里面大啖牛肉,喝着葡萄酒,用蹩脚的英语谈着时事,认为这是最时尚的表现。洋服在当时成为一种时髦,人人以拥有一套西装为荣,甚至于化妆品不起个外国名就不能畅销,等等,不一而足。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看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中的这些新变化,在其《日本杂事诗》中曾感慨道:

玉墙旧国纪维新,

万法随风倏转轮。

杼轴虽空衣服粲,

东人赢得似西人。

可以说,以当时日本人的视野,中国人确是无法相比的。中国虽然早于日本接触西方,但中国人的洋务运动所持的主导思想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搞洋务的目的,只是立足于坚船利炮,并且用这些坚船利炮保护大清江山与落后的专制制度,以及儒家文明。直到洋务运动破产后,才勉为其难地进行戊戌变法,结果却失败了。再后来受了八国联军的攻打后,才在1901年实行了有限的“新政”。其实,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并不比中国人好,他们缺衣少食,愚昧而自大;甚至连当年作威作福的武士老爷们,也经常吃不饱饭。中国北方喂马的荞麦,在日本便是作为主食的,炖牛蒡(一种很像白萝卜的菜)这样的菜已经是大户人家待客的佳肴。明治维新唤醒了整个大和民族,这个一度弱小得不值一提的民族,被西方的坚船大炮彻底唤醒,萌发出闻名于世界的远大志向,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而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之善于学习。中国先进时,日本学中国;西方先进时,日本学西方。如黄仁宇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所言:日本人“短小精悍,长于模仿,勇于进取”。而中国人则一如既往的保守、守旧,在整个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中国人一直怀着一种“仇外”心态抗拒西方文明。由此,日本与中国渐行渐远,甚至渐成分庭抗礼之态势。67

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后的十多年间,日本又紧紧追随世界发展潮流,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由此,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1910年以后,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农村资本流向工商业。到了二三十年代,日本经济呈现二元化,即重工业迅速发展,开始超越轻工业。在此期间,日本内阁还提出了经济军事化的政策。之后,日本历届内阁疯狂扩张军事支出。由此,日本与军工有关的重工业、化工业得到膨胀化的发展,迅速占据了全部工业产值的一半,日本的军事力量和装备水平也由此大大提高。

到了第二次战界大战期间,日本工业化的程度已远超当时的中国。日军的装备基本上都能国产,而且有些兵器的性能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当时,日本的造船、航空工业都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海军的总体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与英国不相上下。1922年,日本还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信浓”号。“大和”号舰上的460毫米舰炮是当时世界上口径和威力最大的火炮,航空母舰上搭载的零式战斗机(图1-20)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军的主力战斗机,以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短等特点压倒美军战斗机。这种战斗机由三菱重工设计,并由三菱重工与中岛飞机株式会社两家共同生产。宫崎骏的动画片《起风了》,讲的便是零式战斗机的发展历程。


图1-20 “二战”时期的日本零式战斗机68

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一场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历时不到半个世纪,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二百年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过程。日本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从此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在整个世界近代史上,还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像日本人那样迅速和成功地在西方的威胁面前做出机敏的反应,通过专心致志地学习西方,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与英、法、美等新老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等著名国际会议,这等于是在政治上实现了“脱亚入欧”。

2.财阀的崛起

日本工业资本家的崛起,离不开国家的扶植。这些工业资本家正由于与藩阀、官僚之间的密切关系,故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商”。1880年,明治政府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颁布了“官业下放令”,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私营化,廉价出售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如三菱、三井、住友、大仓、古河等,它们分别在航运、煤矿、金融、制丝、纺织等部门获得了经营特权,逐渐形成了以财阀为核心的近代化工业体系。这些工业资本构成了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核心。

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只有借助于政府去开拓国外市场,而开拓海外市场则势必要加强军备,由此日本的整个经济结构表现出围绕军事工业而展开的特征,出现了“官商结合”“军财抱合”的现象,这种军阀、官僚、财阀三位一体的特殊结构,成为推动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日本发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日本此后推动侵略战争和殖民,都与背后的财阀利益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此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

三井财阀的创始人三井八郎兵卫高利(1622—1694)(图1-21),于1673年在江户(今东京)和京都开办绸缎庄,兼营钱庄。在日本明治政权与德川幕府的争斗中,三井家族曾资助天皇政府。1876年,三井家族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顾把持了金融业,开办了日本的第一家私人银行——三井银行,接着又开办起三井物产公司。此后,财团不断扩大产业领域,进入了纺织业、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三井财团看准时势,在军需品发展上大发横财,成为日本最大的垄断资本集团。二战期间,三井银行兼并了日本第一银行,更名为帝国银行,其经营实力居财阀银行首位。


图1-21 三井八郎兵卫高利肖像69

三菱财阀起步于从事海上运输的三菱商会,创始人岩崎弥太郎(1835—1885)(图1-22)在1877年爆发的士族叛乱中,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政府军一边,受到了天皇朝廷的嘉奖和授勋。但随着内阁中三菱支持者大久保利通被暗杀和大隈重信的失势,三菱遭到顿挫,从此,“不参与政治”成为三菱的一条经营原则。尽管如此,在明治中后期,跟更加注重“盈利”的三井财团比较起来,三菱经营理念的中心仍然有着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当时三菱对于造船业的投资,更多的是从推动日本民族造船工业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出于企业业务扩张的考量。1916年,岩崎小弥太(1879—1945)出任三菱社长,更明确地以国家主义作为三菱发展的最高理念:“为社会和国家完成生产任务是我们职务的第一要义,为获取正当利益而努力,是我们职业的第二要义,但是,为了第二要义而牺牲第一要义,是绝对不允许的。”70在19世纪30年代,三菱公司更加推进重工业化、军事化的进展,无论是原有的造船业、采矿、商业和金融业,还是钢铁、内燃发动机、电动机和化学工业等新近代工业,三菱都保持与日本产业的发展节奏密切同步。此后,随着日本不断发动战争,国内的军工产品需求激增,三菱由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图1-22 岩崎弥太郎71

住友财团发端于16世纪,当时住友家族是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也是全球最大的铜出口商。之后,它在吸收西洋技术不断扩展铜生产量的同时,机械工业、石炭工业、电线制造业、林业等关联事业也相继得以开展,此后,更发展成为以矿工业和金融业为中心的近代财阀。到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

安田财阀的创立者是安田家族。在明治维新时代,安田家族是特权商人。该财阀的最早发迹,始于1863年安田善次郎(1838—1921)(图1-23)在东京开办的“安田屋”钱庄。1879年,又以钱庄为基础创办私营安田银行,并逐步向纺织、建筑、铁路交通等领域扩展。至20世纪30年代初,安田财阀已拥有包括14家银行、12家工商企业以及6家保险公司在内的大型财团。


图1-23 安田善次郎72

除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财阀之外,明治维新时期还存在如大仓、藤田、浅野、涩泽、古河、鸿池等财阀。在“一战”期间崛起的还有久原、铃木、岩井、野村、川崎等。九一八事变后的侵华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中岛、森、野口等新财阀。

从上述财阀的发迹史来看,它们大都经历了从政商到财阀的过程。财阀与政府关系极其密切,大都接受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支持政府的内外政策,并派出得力人员参与政府金融部门管理,或者吸收政府官僚加入垄断集团要害部门运营。除了这种政商性之外,财阀还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封闭性。财阀运营的组织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同族集团,财阀运营决策权被同族集团操纵。其二,家族集权性。家族成员和子孙后代必须遵守的《家宪》《家法》。其三,垄断性。政府高官与政商的相互勾结,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资产和资本就集中在少数政商的手中,垄断了某种行业,比如,三井号称“金融大王”“煤炭大王”和“纺织大王”,三菱为“海运之王”,住友为“军需之王”,古河为“铜矿王”,浅野为“水泥王”,等等。

3.军国主义的勃兴

明治政府虽然锐意改革,但从国家总体方略上看,则偏重于国家的强盛,由此而遗留的问题是: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问题与其后发生的一些社会难题相叠加,最终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历史地看,日本的民族性格中似乎总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倾向。日本神话中有许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故事,比如,从桃子里跳出来的桃太郎,手指尖那么大的一寸法师,五分高的五分次郎,都是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最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事实上,日本人一丝不苟地向你学习,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甚至把你吞掉。整个日本民族一直都在梦想着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战胜中国。早在公元663年,日本就和唐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而进行过白江口之战。这次挑战虽然失败,却充分说明了日本人内心的急迫和自负。

中国明朝后期,丰臣秀吉就曾制定了侵略蓝图,即征服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夺取印度。但在1592年和1597年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后,丰臣秀吉的扩张梦想随着其统治的终结而告一段落。不过,他的思想却成为日本近现代战略文化的根源。日本“国学”代表人物本居宣长(1730—1801)在1790年发表的《驭戎概言》一书中曾大赞丰臣秀吉派到朝鲜侵略的日本武士,认为,应该把中国和朝鲜看作西方蛮族,由君临万国的日本来统治。73

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再一次谋划征服中国。1823年,日本“经世家”佐藤信渊(1769—1850),写就《宇内混同秘策》,其要旨在于:大和民族负着统一世界的使命,并提出系统入侵中国的计划,梦想“席卷支那北方,而以南京为皇居”;征收中国后,录用中国人中的人才,再图东南亚、印度;最终,将世界万国“混同”为日本之一区,所谓“全世界悉课为其郡县,万国之君皆可为其臣仆”。74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每发动一次侵略战争,军方就把佐藤信渊的书作为军人必读教材而重印散发。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75年,入侵朝鲜,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并将其改为日本的冲绳县。吉田松阴的学生山县狂介(有朋)(1838—1922)(图1-24)认为,欧洲列强与日本相距遥远,日本中长期假定的敌国应该是近邻清国。日本如不充实军备,国家独立就不能维持,更没有富强可言,从而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奠基人。后来,山县有朋成为日本陆军之父,并担任过第三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1878年,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从此,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均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发动甲午战争之前,明治天皇甚至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当时到日本去的中国人不少,有人带回了日本天皇靠牙缝里抠肉来供养海军的见闻,在京城一时成为笑谈,有人甚至说:“东洋小夷,毕竟是东洋小夷,这么干,也不怕让人笑话!”75然而,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最后以大清帝国的惨败而告终。


图1-24 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76

在军国主义体制中,天皇是“兵马大元帅”,军队是“皇军”,士兵必须一心一意为天皇卖命。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著名的“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以及垄断日本政权近50年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等均为旧武士出身。到大正时代的首相原敬、加藤高明,昭和时代的东条英机、宇垣一成,板垣征四郎等,也都是士族出身。正是这些吉田松阴的徒子徒孙们,构成了推动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日本之所以走向军国主义,除了军部专权外,当时日本流行的皇道社会主义也起了重要作用。皇道社会主义强调兵农结合、军民一体,以反对财阀和贵族,因为贵族要跟天皇分庭抗礼,财阀有钱了就不把天皇放在眼里,所以他们都不可靠;而下层农民是最拥护天皇的,天皇权力要强化,就应该和最底层的百姓结合起来,而底层老百姓的代表就是日本军队。这种兵农一体、效忠天皇势力的成长,使得日本走上了军部扩张,天皇独断,以举国体制制造虎狼之师的军国主义道路。

福泽谕吉晚年也成为一个军国主义者。他鼓动日本的“有为之士”多到中国去闯荡,力主武力侵华。他在《通俗国权论》一文中说:“百卷外国公法不敌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表明了他对武力的崇尚。他反复强调:“和外国的战争未必是凶事危事”,在中国的土地上“插上日本的国旗使之飘扬,使日本国人得以满足”。77在福泽谕吉的逻辑中,“文明”具有绝对的价值,“文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日本是“文明”的代表,不服从日本就是不服从“文明”,因此日本发动的战争是“文明”的战争,而“文明”的战争是绝对正确的和必要的。78

纵观日本明治维新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这80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福泽谕吉的影子无处不在。日本所走的道路大体上就是福泽谕吉所设计的脱亚入欧、以欧洲列强的方式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所谓“近代文明国家”的道路。他提出的侵占朝鲜、吞并台湾、占领东北三省并最终将日本国旗插在北京城头的一系列侵略构想,其后辈全都付诸了行动。79

与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一同兴起的,还有“亚洲盟主”论。小寺谦吉(1874—1965)在1916年出版的《大亚细亚主义论》一书,标志着大亚洲主义的正式形成。书中说:日本是黄种人中最强的国家,是东亚的砥柱,“于中国问题,为维持东亚平和计,不能不拯之使免白皙人种之厄,则其欲为黄种之盟主势也”。80日本统治世界的野心的另一个代名词,是大家更为熟悉的“大东亚共荣圈”论。1938年前后,陆军省的军官们起草了一个“国防国策案”。其大致内容是:“东亚共荣圈由生存圈、防卫圈、经济圈构成。生存圈指大和民族主体的生存区域,它包括日本本土、满洲国、北支、蒙疆。防卫圈指贝加尔湖以东的西伯利亚、支那本土、缅甸以东的东南亚、爪哇、苏门答腊、东经17度以西的北太平洋海域及其岛屿。经济圈指为维持东亚共荣圈而提供生产资源的区域,即指上述防卫圈及印度、澳大利亚这一范围。”8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石原莞尔(1889—1949)(图1-25)又提出了“世界最终战争论”,他认为,日本是东方文明的代表,美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这两个国家所代表的集团“将围绕何者为世界的中心,在不久的将来,挟太平洋进行人类最后的大决战,打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决定是日本的天皇成为世界的天皇,还是美国总统统治世界”。经过最终战争,世界走向日本领导下的大一统,实现所谓“永久和平”,等等。82


图1-25 石原莞尔83

正是在军国主义的感召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悍然挑战整个太平洋沿岸的邻居们,同时与美、英、中、苏、法、荷、澳等26个国家作战。在这一过程中,成千上万的日本女孩扬帆南洋,操起为祖国积聚资本的皮肉生涯,为大和民族的崛起输送必需的金币银元;家庭主妇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丈夫儿女,日夜不停地在蒸汽和巨大的噪音中工作,为日本工业的兴起奠定基础;男人们则告别自己的爱人,抱着“作为皇国民应生死一贯扶翼无穷之皇运”“一死心坚”的信念,奔赴大东亚战争的第一线。1945年,大和号战舰在冲绳列岛沉没,爆炸时腾起的巨大蘑菇云,连数百海里之外的鹿儿岛都能看见,舰上官兵的亲人们看见这巨大蘑菇云,兴奋不已地互相呼告:“他们为天皇玉碎了!”然而,1945年,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爆了原子弹,并进行了东京大轰炸,终于迫使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想,最终如泡沫般猝然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