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民族音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主要音乐体裁形式、乐器及其音乐

一、日本“雅乐”《越天乐》

日本雅乐的含义是依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总的来说,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雅乐”指的是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器乐合奏曲(主要是舞蹈伴奏音乐),日本称之为“唐乐”、“高丽乐”。广义的“雅乐”是把日本古代以来的祭祀歌舞,以及受亚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影响而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也包括进雅乐之中。

唐乐的演奏形式有管弦与舞乐两种。管弦注重于音乐的微妙的流动,连音演奏,速度缓慢;舞乐是舞蹈伴奏,节奏鲜明,速度稍快。

雅乐的特色是:音乐更讲究旋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格调高雅,速度由慢渐快,旋律多类型化,调式固定,有绝对音高。其器乐以管乐器为主体。声乐旋律多直线条,发声近于本嗓。歌唱声部与乐器声部的旋律、节奏完全相同,很少有复音和复节奏。

雅乐管弦乐《越天乐》又称《越殿乐》,属唐乐小曲。有平调、黄钟调、盘涉调三种,但以盘涉调《越天乐》为原曲,其余都是移调曲。从古代文献记载看,多在法会的“锡杖”、“梵音”之际作为降乐演奏。近代的孝明天皇喜欢采用以笙开始和以乐队开始的形式来演奏。还有“残乐三返”的形式:最初由全体乐队演奏,第二遍只有各主奏者,第三遍由筝、琵琶、筚篥的主奏者演奏。平调《越天乐》以其简洁优美的旋律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雅乐曲。乐曲形态属快四拍子,用“换头”变化手法可以任意反复。原本是各段8小拍子的很短的乐曲,通常演奏时变成“一段、二段、换头、一段、二段”的80小拍子的乐曲。它常应用于各种演奏会,并且被用来作为雅乐传习的第一首曲子。

二、日本“能乐”《舟弁庆》

能乐包括“能”与“狂言”。“能”是一种严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狂言”是以滑稽为主的台词剧,音乐成分少,篇幅较短。

能的表演成员有演员、乐队和歌唱者的区别。演员一般只有两三个,“为手”或称“仕手”是主角,扮演神灵,戴假面具;其随从者称“为手连”;“胁”是助演者,是主要配角,扮演现实中的人,不戴面具。“间”是在能的幕间时狂言中上场表演的角色,也叫“狂言方”;“子方”多演儿童角色。

能的舞台由本舞台、地谣座、后座、引桥四部分组成。表演时,分“假面”和“直面”。假面具角度的不同可以表示变换不同的表情,如假面具向下伏,称为“阴脸”,表现悲哀忧伤的感情;往上仰,称作“阳脸”,表现爽朗心情。其服装按程序化、类型化进行配置。

能的音乐特点大致有:(1)按类型化来进行作曲。(2)“定位方法”的表现。(3)旋律的单纯性与节奏的复杂性。(4)即兴性的演奏。

能乐《舟弁庆》,属于五出表演(五番目物)的能乐《安宅》的第五出表演剧目,是在一天演出五出能的第五(即最后演出的)能的总称,也称“切能”、“鬼畜能”。以快节奏、大幅度的动作为特征,演技豪壮、绚烂。在《舟弁庆》中,前场的主角(主役)是静御前,舞姿十分优美,后场的主角是平知盛的亡灵,表现激烈雄壮的战斗场面。完全不同的角色由一个人来表演,成为这一剧目的特色。又以活跃于前场、后场的“胁”角武藏坊弁庆来形成柔刚正反的对照,从而保持场面设计的统一性。

剧情内容:源氏灭了平氏之后,取得政权的源赖朝,又要除掉对他立下过功劳的胞弟源义经,义经被迫与家臣弁庆化装成僧侣,向西逃亡,到达了摄津国大物浦。追随在他们后面的是义经的爱人静。弁庆认为,在这种危难时刻应远离女色,而催促义经与静分离。在别离的酒宴上,静忍住悲痛献舞。为了珍惜名义,弁庆制止义经,命令开船。场面一转而变为海上。在宁静的海面上飘浮着一只旅行的船。突然间,天气急剧变化,乌云弥漫,狂风卷起海浪,海上浮出平家一门平知盛的亡灵,平知盛的亡灵挥着薙刀袭来。舞台上出现激烈的战斗场面,义经从容地拔刀迎战,弁庆也捻佛珠念诵咒文,击退了亡灵。

三、日本民谣《江差追分》、《八木节》、《樱花》

在日本,民谣曾用过“俚谣”、“俚歌”、“巷谣”等称呼,具有创作方式的集体性,口耳相传,易于传唱,易被集团成员接受等特点。

从内容看,民谣可分为宗教民谣、世俗民谣;按人群分,有大人民谣、小孩民谣;从音乐风格看,可分为追分型(节拍自由,多在元音上附以装饰性的自由延长)、八木节型(节拍规整,在元音上不太延长),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从创作方式看,有创作民谣和自然民谣。

民谣的音乐特色:(1)多用不含半音的五声音阶。(2)多数是用同一段曲调歌唱多段歌词的分节歌。(3)多数曲子没有速度变化。(4)曲子无过分夸张而显清淡、单纯。(5)伴奏技巧朴素、平易。(6)发声自然,多用本嗓。

1.《江差追分》

这是日本北海道的代表性民谣,又称“松前追分”、“北海道追分”。原歌是信州浅间山麓的《追分节》,传到越后地方变成《松前节(越后追分)》,渡海北上传入北海道。该曲作为日本民谣的一种类型,属于典型的“追分型”风格,其旋律节奏自由、无鲜明节拍,装饰音丰富,音域宽广,抒情性强,流传过程中旋律变化较多,适合用民乐器尺八伴奏。

江差追分

figure_0021_0002
figure_0022_0003

2.《八木调》

这是一首日本栃木县和群马县民歌。八木是现在栃木县足利市的一个街道。原歌是由群马县木崎宿传入新潟地方的《越后口说》。口说是一种用一个旋律来说唱长篇故事的艺术形式。《八木调》成为与《江差追分》相对的一种日本八木节民歌类型,特点是:节奏固定,节拍鲜明,旋律装饰音较少,音域较窄,多用集体演唱方式,接近宣叙性风格。流传过程中旋律比较定型,较少变化。

八木调

figure_0023_0004

3.《樱花》

这是一首经过改编的日本民歌。全曲由“都节调式音阶”构成:mi、fa、la、si、do、mi。以小二度、大三度进行为特色,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格。此歌谣表现了阳春三月到郊外观赏樱花的愉悦心情。艳丽的樱花,穿着和服的姑娘,风味独特的都节音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日本风格的音画。

樱花

figure_0024_0005

四、日本筝曲《六段》、《春之海》

1.《六段》

这是八桥检校创作的纯器乐独奏曲。是学习日本筝的常用必修曲目。全曲由六段构成。开始时有一个4拍的引子。以后每段均为26小节,104拍。乐曲按平调子定弦,用都节音阶mi、fa、la、si、do、mi。全曲除第4段结束在la音外,其余各段均以mi为终止音。第一段呈示主题,旋律富于歌唱性,以后各段是它的变奏,但都以相同的音型作终止。乐曲以慢速开始,随后逐渐加快,临近结束时回到慢速。由于该曲十分流行,所以其他的某些筝曲创作时也采用该曲主题作为主题或副主题旋律,还有人给它填上歌词来演唱。

六段

figure_0024_0006
figure_0025_0007

2.《春之海》

这是宫城道雄创作的筝与尺八的二重奏曲。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表现春天的海洋,恬静、宽广而洋溢着朝气。旋律舒展,速度徐缓。先由尺八奏出优美的主旋律,筝为之伴奏;然后由筝演奏波涛拍打船帮的旋律,尺八则模仿海鸥的叫声。第二部分速度加快,筝奏出船歌风格的曲调,并模拟摇橹的节奏,尺八则演奏象征春霞的主题。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反复。全曲以筝和尺八“一问一答”的音乐形式平静地结束。该曲作为日本新邦乐(邦乐:日本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很受欢迎,20世纪50年代,法国小提琴家鲁涅·许梅将该曲改编为小提琴曲,尺八声部由小提琴演奏。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也曾演奏过该曲,用长笛来代替尺八。

五、日本“尺八本曲”《巢鹤铃慕》

日本的传统乐器尺八音乐大致有:古代尺八、一节切尺八、普化尺八、三曲尺八、民谣尺八、现代尺八。一般所谓尺八乐,指的是普化尺八和三曲尺八。前者以宗教音乐为主体,以独奏为原则;后者是艺术音乐,由尺八与筝、三弦一起合奏。民谣尺八的乐器与普化尺八相同,作为尺八乐的独立种类,是用尺八来吹奏民歌的旋律,作为歌曲的伴奏和前奏。尺八乐的代表曲目有:使用于宗教礼仪中的《真虚灵》、《钵返》等;以艺术性为追求目标的《鹤伏窝》、《黄昏曲》、《三谷菅垣》等。民谣曲有《割干切歌》、《江差追分》等。

“本曲”,是与“外曲”相对而言,指的是本来的尺八音乐。普化尺八以来的本曲是尺八的专用曲。“外曲”,指的是明治以来在筝曲、地歌的曲子中加进尺八而成为三曲合奏的曲子。《巢鹤铃慕》是琴古流的尺八本曲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乐曲描写了鹤作巢、母子间的亲情和生离死别等内容。表现严寒之中,母鹤为了给雏鹤筹集食物到处盘旋,结果一无所获。面对不堪饥饿而啼叫求食的雏鹤,母鹤只有撕裂自己身上的肉来喂养他们。吃饱了的雏鹤逐渐强壮地离巢飞翔,母鹤却因付出太多而静静地死去。全曲由12段组成,以一个基本旋律型进行变奏来描述故事内容,具有鲜明的标题性。

六、日本冲绳《安里屋“用达”》、《御前风节》

冲绳音乐的风格在日本音乐中独树一帜。冲绳音乐包括具有祷告、叙事性的祭祀音乐、伴随着民俗活动歌唱的民俗音乐以及古典音乐。

冲绳音乐具有以下特色:(1)音阶、旋法方面,冲绳音乐中,有律音阶(sol、la、do、re、mi、sol)、吕音阶(do、re、mi、sol、la、do)、琉球音阶(do、mi、fa、sol、si、do)三种。(2)在冲绳民谣的节奏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具有摇动感的节奏:figure_0026_0008。(3)音色方面,日本本土是男女用相同的音高来歌唱,在冲绳的女声则要比男声高一个八度来歌唱。(4)乐器主要是用三线,在食指上套上牛骨拨子来弹奏。此外,在古典音乐中也使用筝、胡弓、笛等,在民俗音乐中使用钲、铜锣、三板、四竹等。(5)多音性方面,冲绳古典音乐中,三线与歌唱往往以互相错开的进行来形成支声式形态。(6)在民俗音乐中,多用男女对唱的形式,常常一边即兴创作歌词,一边歌唱。

1.《安里屋“用达”》

这是一首具有代表意义的冲绳民歌,流行于日本全国。音阶是律音阶的变体。歌词的大意:从琉球王朝来的官员想把貌美的库也玛作为旅途中的妻子,遭拒后,官员又找上了与她差不多美丽的依西玛克做旅妻。歌中对极端专横的官员进行讽刺。旋律流畅动听,简朴易唱,衬词的加入,更增添了生动的趣味。

安里屋“用达”

figure_0026_0009
figure_0027_0010

2.《御前风节》

“御前风”是在国王面前演奏的意思,《御前风节》与《恩纳节》、《长伊平屋节》、《中城前节》、《梧梯节》合称“御前风五曲”,是在庆典仪式上必须演奏的曲子。《御前风节》也作为舞蹈曲,称为“老人舞”。在正月、婚礼、生日、建房等喜事的祝贺宴会上,必须首先演奏《御前风节》。其节奏强调连续切分,并在三线与歌唱之间形成节奏交错,因此,具有较强的动力性,富于活力。音阶为琉球音阶与律音阶的混合。歌词为“8、8、8、6”音节的四句体。旋律在唱完4句歌词后,重复第3句歌词,再重复第3、4句歌词,如果以A、B、C表示旋律型,歌词与旋律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_0027_0011

御前风节

figure_0027_0012
figure_0028_0013
figure_0029_0014
figure_0030_0015

七、朝鲜半岛“雅乐”《表正万方之曲》、舞蹈《鼓之舞》

朝鲜“雅乐”(正乐)意为雅正的音乐。朝鲜半岛传统的雅乐大致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

管弦合奏的形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管弦合奏和以玄琴为中心的弦风流。管弦合奏所用乐器有乡笛、大笒、奚琴、玄琴、伽倻琴;弦风流所用乐器有玄琴、伽倻琴、细笛、大笒、奚琴、林鼓。

管乐合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音乐和以唐笛为中心的音乐:以乡笛为中心的音乐,乐队乐器有乡笛、大笒、奚琴、林鼓、大鼓,这种编制的合奏称为竹风流,也叫三弦六角;以唐笛为中心的音乐,自古以来属于唐乐系统,这些音乐主要用在王家的祭享、国王出巡行幸等仪式和行进之中。

吹打是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来演奏的音乐,指的是运用于出驾、凯旋、行进等场合的音乐,包括大吹打、吹打、道军乐、道打令、别羽调打令等。

歌乐包括歌曲、歌辞、时调。

1.《表正万方之曲》

这是一首原本带有歌词的《灵山会相佛菩萨》的佛教声乐曲。后来,该曲的变奏曲和其他曲子相结合形成了器乐合奏曲《弦乐灵山会相》。而这首以管乐器为主改编的乐曲,称为《管乐灵山会相》,雅名为《表正万方之曲》。这首乐曲也常改编成舞蹈的伴奏音乐来使用。全曲包括上灵山、中灵山、细灵山、加乐除只、三弦还入、念佛还入、打令、军乐等八部分,这里介绍的是其中速度最缓慢的第一部分“上灵山”的开始部分,曲子进行中速度渐渐加快。

乐曲从身着绿色服装的执拍(指挥者)击打“拍板”开始,筚篥所演奏的主旋律和其他乐器的旋律相互交替,形成连音形式的特征。拍子是“6、4、4、6”的共20拍的循环节奏,以la、re、mi、sol为中心音构成界面调的音阶。曲子在执拍的3声击拍中结束。

2.《鼓之舞》

舞蹈《鼓之舞》是从高丽时期传承下来的,也称《舞鼓》。舞蹈开始是头戴帽子,身着长袖、长衫的舞者上场,其中,以称为“元舞”的4人为主,手执击鼓的鼓槌,其余4人称“挟舞”,手执称为“三枝花”的牡丹,跟随“元舞”共同表演。随着执拍的击拍指挥,伴奏音乐的节奏也渐变,富有律动感,具有华贵的气氛。元舞者在舞鼓的四周排列,挟舞者从袖子中伸出三枝花,随着舞步挥动,元舞从袖中取出鼓槌,有节奏地边击鼓边舞蹈,其余舞人横排一列拜倒,在执拍的3下击拍中全曲结束。伴奏乐器的编制以称为“三弦六角”的管乐器为中心,其伴奏音乐是使用《表正万方之曲》中的第五首“三弦还入”(figure_0031_0016拍子)和第七首“打令”(figure_0031_0017拍子)等。

八、朝鲜半岛“傍梭里”《沈清歌》

“傍梭里”(唱乐)又叫剧歌、杂歌、唱乐、唱剧、唱剧调。是以傍念佛、傍巫祭、山打令中使用的叫做“傍”的小鼓作为伴奏而长时间歌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种类有:雄雉打令、卞钢铁打令、春香传、华容道、雍固执等。流派有东便制、西便制、中古制等。傍梭里大致由唱(歌唱)、科(表演动作)、白(说白)三大要素构成。另外还有鼓手作伴奏,鼓手还要适时地加入助兴词、感叹词作衬托。傍梭里以羽调、界面调为主,此外也用平调、京调、石花制等。其长短法有真调、中慢、中中等类型,根据唱词的内容情节而交替使用。

傍梭里《沈清歌》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化的说唱音乐。其故事内容是:有一位姑娘沈清,为了让双目失明的父亲重见光明,决心把自己卖给商船做祭品,生祭水神。沈清入海得救,最终成了皇后,并与双目复明的父亲团聚。这是一个以宣扬孝道为主题的故事。

九、朝鲜半岛《阿里郎》

《阿里郎》是一首具有代表意义流传广泛的朝鲜半岛民歌。“阿里郎”是音译,其语源有“称赞民族”说、“反抗统治者”说、“幽默讽刺”说。全曲旋律由4个乐句构成:A(4)+B(4)+C(4)+B(4),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起”,由sol开始,经过sol、la、do、re、mi,再由mi、re、do、la、sol,回到sol,形成平稳的波浪形进行。第二句“承”,是第一句的四度移位变奏,由do开始,经过do、re、mi、re、do、la、sol、do的回绕,再回到do。第三句“转”,从全曲的最高音、高八度的sol音开始,形成高潮,然后逐渐下行,降落在低音sol上,使感情的表现具有由激动、热烈而逐渐平静的趋势。第四句“合”,则再现第二句,形成呼应、统一。全曲旋律具有朴素、清新、舒展、流畅的特点。其节拍虽用figure_0031_0018拍子记谱,但与西洋的figure_0031_0019拍子不同,是属于“长短”中的“中调”类型,第一单位由4小节12拍组成,重音在第1、第9拍,以杖鼓伴奏来强调这种“长短”类型特点。

阿里郎

figure_0032_0020

十、朝鲜半岛“农乐”

“农乐”是在农耕祭祀活动、农民播种之后、祈求丰收和秋季丰收、感谢天地与祖先的严肃的风俗仪式中,以及作为农民的娱乐活动而进行的演出形式,也称为“风物戏”。在朝鲜半岛的各地都有留存。

演出所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钲、小金、杖鼓4种,合称为“农乐四物”。农乐队竖起写着“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随着农乐四物奏出的激烈的节奏,一边敲击打击乐器一边舞蹈。此外,还有手持小鼓,来回挥舞着战笠上的用纸作成的长条白色象毛,像杂技演员般舞蹈的小鼓舞,以及全体排列成各种阵形,把装扮成女孩子的小男孩顶在肩上和头上的惊险的团体操——舞童舞(三层舞)等。后来逐渐出现了对农乐音乐有所发展的新的音乐形式。

农乐队有两种类型:当地村民们组织表演的业余演出形式和职业的农乐队表演形式。后者不仅在农忙期间表演农乐,同时也作为农业劳动的帮手。农乐的伴奏乐器常不只是使用打击乐器,还加入了胡笛(也称“太平箫”)等。正月时候农乐队在村中巡回演出,也有表演像狮子舞那样的辟邪招福仪式和艺能的风俗习惯。

十一、朝鲜半岛“伽倻琴”《散调》

如果说玄琴是男性乐器的话,那么,伽倻琴就是女性乐器。至今,伽倻琴在朝鲜半岛女性中间还像西方的钢琴那样广泛地流行着。

“伽倻琴”(gayageum)是12弦的齐特类拨弦乐器。用可以移动的柱来调弦,右手不戴指套,而是直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多种技法拨弦。左手用各种手法来追求音色变化和颤音、摇音等音响效果。目前有“雅乐用伽倻琴”和“散调用伽倻琴”两种,前者长约167~170厘米,宽33厘米,用桐木挖空作共鸣体;后者长约144~148厘米,宽约22~26厘米。

伽倻琴独奏《散调》是朝鲜李朝末期产生于南道的代表性器乐独奏曲。在用杖鼓来表现的称为“长短”的节奏型框架里演奏多种旋律。根据“长短”的种类而加上不同名称。各乐章也有不同的名称。一般由慢速的“长真调”开始,不久进入中速的“中调”、“中中调”,进而转为快速的“快反复长短”、“快速长短”。随着“长短”的张弛起伏,旋律也出现舒展抒情和紧缩简朴的变化,形成“序、破、急”的层次。散调也有各种流派,伽倻琴散调现存有7个流派。

十二、朝鲜半岛“大笒”《庆丰年》

“大笒”是长73~84厘米的粗竹制成的横笛。在朝鲜半岛,传说大笒具有通神力量,又名“万波息笛”。大笒从高句骊开始流传,一直到作为新罗以后的三弦(玄琴、伽倻琴、乡琵琶)、三竹(大笒、中笒、小笒)中的乐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弦风流和三弦六角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大笒独奏《庆丰年》属于正乐类乐曲。原歌词使用称为“时调”的定型诗,经过管弦乐伴奏的处理,把艺术声乐曲的歌曲伴奏部分和歌曲分离开来,作为器乐曲独立演奏,而其中的大笒演奏部分又作为独奏曲来演奏。与原歌曲十六拍子的音乐相比较,独奏曲增加了许多装饰音,以散板形式自由地演奏来表现欢庆丰收时人们的喜悦心情。《庆丰年》歌曲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新罗时代的乡歌,用管弦乐伴奏的大规模的声乐曲形式是从15世纪以后的李朝朝代开始的,18世纪末的乐谱中第一次见到有器乐曲的曲名,可以认为自这个时期开始,歌曲伴奏慢慢向独奏曲转变。

十三、蒙古“长调”《清和世界的太阳》

“长调”是蒙古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旋律具有悠长舒展的特点,词与曲的结合方式是“字少腔多”、“一字多音”,句中、句尾常用拖腔。其结构由两个乐句构成单乐段,每个乐句又分为两个分句,每个分句的旋律大都呈一次起伏的波浪形,因此,长调的每个乐段大致都有4次起落。其节奏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和节奏循环。下颚颤音和喉颤音是长调的两种特殊演唱技巧,男声多用下颚颤音,女声常用喉颤音。

长调歌曲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有:(1)哲学性、思想性内容的歌曲。(2)以传说为内容的歌曲。(3)诙谐曲(讽刺歌)。

《清和世界的太阳》是蒙古东部地区典型的长调歌曲。属于第(1)种内容。歌曲旋律舒畅、悠扬,可分为3个段落,用相同类型的旋律反复3次组成了整首歌曲。

歌词大意:这美丽世界的太阳,无比宏大宽广,把地球照亮,升降无尽头,你能光临吗,太阳!

歌曲以马头琴前奏开始,同时为歌手确定音高。之后两者之间互不影响地并列进行。歌曲开始的音域比较低,进入假声部分后旋律逐渐高扬,达到顶点,最后又逐渐降低音域,到全曲结束假声的运用,使歌唱的音域更为宽广。

十四、蒙古“短调”《草原四季》

与长调相对而言,短调是节奏、节拍循环规律明确的蒙古民歌形式。其速度多为中速或稍快,最常用的是figure_0034_0021figure_0034_0022拍子。结构以单乐段为常见,每段由2至4个乐句组成,乐句之间形成平衡呼应关系。词曲关系多一字一音,较少拖腔。旋律简洁朴实,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伴奏乐器除了使用马头琴之外,还常用扬琴。

短调歌曲《草原四季》是一首描写草原四季各种各样景色的蒙古短调民歌。figure_0034_0023拍。旋律流畅舒展,给人以愉悦爽朗的感受。伴奏用马头琴、扬琴。《草原四季》第一段的歌词大意是:像恋人眼睛那样美丽,秋牡丹的嫩芽显露微笑。百草发芽,春天的草原就像新生的婴儿那样充满生机。

十五、蒙古“呼麦”《圆蹄子的栗毛马》、《像羊一样小步走的爵罗马》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在蒙古的传说中,呼麦是模仿阿尔泰山区从山石缝中流出的小溪流的水音和回音而创造出来的歌唱方法。它是由一个人唱出二个声部的独特的复音演唱方法。即一个人在发出持续低音的同时,发出与低音相距十二度以上的哨音,以此哨音来演唱舒展开阔、壮丽奔放的旋律,与持续低音共同创造出一种深邃浩瀚的艺术境界。

呼麦按旋律声部发声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鼻腔呼麦、喉呼麦、腹腔呼麦等种类。几种呼麦的基本发声原理是相同的,但在音色上略有差别。

由《圆蹄子的栗毛马》和《像羊一样小步走的爵罗马》两首曲子连接而成的呼麦,都用喉音演唱持续低音“do”作贯穿,同时,用哨音演唱旋律。前半部分《圆蹄子的栗毛马》,旋律类似于长调歌曲,具有悠长、宽广、舒展、辽阔的特点,是一首赞歌,赞美圆蹄子的栗毛马。后半部分《像羊一样小步走的爵罗马》,旋律类似于短调歌曲,具有节奏规整、轻快跳跃的特点,其内容是对爵罗马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