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社群渠道
构建社群渠道是企业适应社会化网络营销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与用户互动的主要渠道。
2.6.1 什么是社群渠道
社群渠道是指企业通过官方的社交媒介进行社群管理、社交营销、内容营销、事件营销或其他群体性传播、转化及运营的渠道。
它的典型特点是以企业官方主体为核心,将相关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潜在消费者、粉丝等聚集起来,形成多(所有用户)对一(企业)的链接关系。国内主要的线上社群渠道包括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线下社群渠道包括门店、展厅、社团活动等。
2.6.2 社群中的圈层管理
社群中的圈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圈”,即哪些人是一个圈子;二是“层”,即在不同圈子中所处的位置、等级或秩序。通过圈和层两个维度,可以将每个人在复杂社群中的角色细化并定位。
在外部社群渠道中,企业一般都会根据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建立社群矩阵。以图2-8为例,集团是一级节点,下面根据不同的业务建立二级节点,再往下则根据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拆分为三级节点,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社群矩阵。该矩阵已经针对不同的用户兴趣进行了“圈子”划分。
图2-8 社群矩阵
在每一个底层节点上,企业都能根据不同的场景化目标,进行用户“层级”的细分。如何分层,则根据场景化目标而定。
- 通过对新老客户的分层,实现新老客户运营策略的差异化运营。此时的分层依据便是新老客户。
- 通过使用RFE(Recency、Frequency、Engagement)模型在新近度、回访频率、互动度三个维度上将用户划分为多个群组,以针对各个群组内部的“弱项”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例如针对低互动度的群组制定提升互动度的运营方案。
- 通过对用户的价值贡献度的分析,将用户划分为普通用户、低价值用户、高价值用户,然后分别针对三类群体做目标转化运营。例如将普通用户转化为低价值用户,实现用户价值提升。
- 通过对用户的传播价值的分析,将用户划分为种子用户、KOL用户、普通用户三类,在裂变传播中以企业为中心节点,通过种子用户—KOL用户—普通用户的三级裂变,实现指数级传播。
圈层管理的核心是根据场景化的营销目标,针对性地划分圈子和层级,从而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并落地。可见,圈层管理的核心是如何运营和落地,而不是为了圈层而圈层。该逻辑在所有的用户细分、分层等场景下都适用。
2.6.3 挖掘社群渠道裂变模式、节点与传播路径
裂变传播是社群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裂变模式、节点与传播路径进行分析?
- 裂变周期和衰减分析:分析从第一次裂变到最后一次裂变的时间周期长度,以及不同话题的裂变效率的衰减变化,为传播时间和周期的运营提供参考。
- 裂变深度和广度分析:分析从“中心点”(一般是企业)开始向外传播的层级,以及不同层级下节点的数量和规模,为传播裂变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 裂变关键节点分析:在每个裂变层级中找到关键传播节点,为后续传播提供“关键节点”背后的合作资源或运营建议。
- 裂变转化分析:对裂变实现的转化效果的评估和分析,以及对总体运营目标的达成、中间短板或问题的复盘。
下面以图2-9为例,简单说明该分析过程。
图2-9 裂变传播模式
本次传播共分为4层:第一层为企业节点,第二层有4个节点(A、B、C、D),第三层有4个节点(E、F、G、H),第四层有5个节点(I、J、K、L、M)。从传播数据看:
- H为关键传播节点,通过该节点能触发更多的裂变;
- 裂变深度为3(排除企业自身为三层传播),广度为13(一共覆盖了13个人),平均广度为13/3。
在裂变传播时,如果需要通过一个指标来评估裂变的效果,那么可以考虑使用“裂变指数”。由于我们希望实现指数级的传播模式,因此可以基于数据建立指数模型。
图2-10展示了不同数据情况下的指数传播情况,其中横轴代表不同层级,纵轴代表每个层级上的传播节点数。由于通过单独一份数据无法分析传播指数的差异性,这里额外提供了两份数据供读者对比参考。图2-10中显示了每个裂变效果下的指数拟合模型(例如y=e0.4456x)以及拟合程度(例如R2=0.7086)。
图2-10 裂变传播的指数模式
- 左侧的数据是原始数据的指数模式,指数项为0.4456;
- 中间的数据为当第三层和第四层的传播节点达到16和60时的指数模式,指数项为0.9156;
- 右侧的数据为当第三层和第四层的传播节点达到32和120时的指数模式,指数项为1.0773。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指数项的值越高,代表整个传播的指数级裂变效果越好。
注意
从指数项上看,裂变3强于裂变2;从拟合程度上看,裂变3弱于裂变2。如何理解这对看似“矛盾”的数据?指数项表示裂变能力的大小,而R2则表示模型拟合程度的强弱,二者一个是对裂变程度的描述,一个是对裂变信心的描述。一般情况下,描述裂变程度需要在一定的信心基础之上,裂变2和裂变3虽然在R2上具有差异,但在信心程度上0.87和0.85并没有本质差异。假如裂变3的R2仅有0.5,导致其模型拟合程度(信心程度)较低,那么即使指数项更高,也无法得到裂变3比裂变2更好的结论。
2.6.4 社群渠道适用的营销场景
社群渠道主要适用于围绕流量和用户的营销场景,以及与企业宏观目标相关的市场类营销场景,列举如下。
- 企业口碑运营。通过检测企业口碑及评价,及时调整企业在市场、投资者、消费者以及潜在用户中的形象。
- 事件或信息传播。通过社群渠道覆盖企业核心用户群,在大型活动促销、企业新品上市、企业形象树立、公关传播等方面非常有效。
- 事件营销和活动营销。通过裂变的方式引发线上、线下多渠道的综合性传播与互动。
- 用户运营。用于潜在用户向消费者的转化、用户黏性和留存提升、流失用户的召回、老客户的复购、新用户的引入等。
提示
社群渠道也能用于其他场景,包括引流、商品销售和转化等,但就企业运营的社群渠道而言,相比其他渠道,社群渠道的引流效果的可控性差、流量规模及效果不稳定,在销售和转化上的贡献相对较弱。
2.6.5 数据如何应用到社群渠道运营
社群渠道中以付费方式进行广告投放的数据应用方式可参考2.4.5节和2.5.5节,这里仅介绍非广告端的数据应用场景。
1. 市场和消费者口碑的检测和分析
用于帮助市场团队建立及时预警机制,并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口碑的转变,找到负面口碑的主要来源节点、负面内容等,辅助公关、企业内部服务或商品优化。
2. 官方活动的运营策略与效果评估
通过企业内外部数据,结合当前热点和用户注意力因素,辅助社群运营的活动策划(核心是选对人、选对主题、选对方式、选对激励方式、设计好活动主题页)、执行过程监控和活动效果评估。
3. 用户运营分析
将社交群体的外部社交数据与内部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除了可以实现2.5.5节提到的关于用户的分析外,还可以实现对优质内容的转发传播链路/裂变模式分析、用户社交互动关系的挖掘等,辅助社群渠道上社交传播的策略制定。
2.6.6 知识拓展:证明社群运营的价值
社群运营是企业与用户的核心纽带之一。社群运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外部”,因此侧重于使用粉丝数、活跃粉丝数、转发量、参与人数、目标转化率、互动度等指标来评估社群运营的效果,而不能直接使用对企业直接可见的短期评估指标,例如会话数、订单量、销售额或者利润等。
如果只从社群运营部门的角度看,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企业整体运营中的一个环节,所有运营部门(包括社群运营)都需要对企业核心目标(例如利润、用户量、市场覆盖度、销售额或流水)负责。
因此,社群运营部门需要解决两件事情:
- 如何证明自己部门所做的事情与企业核心目标相关;
- 如何证明社群运营的价值。
角度一:如果社群运营能够引导用户到站,那么可以使用流量来源评估其对企业核心指标的贡献,例如社群渠道的会话数占比或订单量占比。这种情况适合社群运营以到站(及其后续转化)为目标的场景。
角度二:通过不同模式的归因,合理分配社群运营的订单贡献。由于社群渠道不具有明显的“收口”渠道属性,因此,在转化路径中的贡献可能是“辅助性”的。此时可以通过多种归因模式,将辅助性贡献计算出来。
角度三:通过建立全特征模型的方法,将影响企业核心KPI的运营要素都作为模型特征,将KPI作为目标,以此来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模型中各个特征的重要性,可以计算出属于社群运营的特征在所有特征中总的贡献程度。这是一种更加科学和全面的量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