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世界经济总因分歧与共谋而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为此,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课题组自2008年成立以来,以季度为单元,始终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各国财政收支及风险情况、宏观调控的搭配框架,以及财政政策的运行和调整方案等做了深入的跟踪分析,形成了系列季度报告。通过对各季度报告的整理编排,2008—2019年十年间课题组每两年出版一本成果,2020年起每年出版一本成果。本书由课题组2020年度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各国封锁措施一度使经济大面积停摆、失业率飙升,二季度GDP跌幅普遍创历史极值;疫情缓解后解封重启经济虽然使三季度GDP略有反弹,但也造成疫情强烈反扑;一些国家被迫重新“禁足”,四季度经济活动再次收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20年12月发布的《将希望变成现实》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2%。世界银行在2021年1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

尽管全球经济没有像2020年上半年预测的那样,出现1929—1933年大萧条的悲观景况,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冲击仍然是巨大的和长期的,成为2020年欧美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很大程度上讲,也正是因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及时出台财政货币救助政策,全球经济才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全球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同时,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效力以及经济本身韧性的差异,各国复苏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20年,中国较好地控制了疫情,经济较早开始复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世界银行、IMF、OECD等国际机构预测,2021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增长率接近甚至高于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三分之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对全球经济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国债等一些财政政策的及时出台和高效执行,为中国抗疫和稳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逆流,加剧了各国间的战略博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度重构,科技竞争成为发展的关键变量。欧美一些国家封锁国门,对5G、生物医药等产业置于“国家主权”的高度作出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技封锁,限制重要科技产品的出口以及国际间的科技交流活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加强了对科技自主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稳定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是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会议的一系列部署,指明了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路径,推动财政政策更好地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我们相信,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保障和支撑执行,中国各类市场主体和个人一定可以突破疫情冲击和国外科技封锁,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取得2021年经济稳健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