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如何理解小说文本细读
上面介绍了小说的体裁特点与叙述诸要素,目的是弄清楚小说的基本结构元素,为小说文本细读确立基本的方向、奠定基础。依照“总论”中关于细读的概念,我们便可明白小说文本细读应该从何处着手。
1.小说文本细读是细读二度框架内部文本的意义,与作者、读者无关。细读是文本分析,而不是作家分析,也不是接受分析,因此小说文本细读的核心是对虚构文本的分析。在虚构文本内部,一切都是“真实”的,因此小说文本的意义也是“真实”的意义。
2.因为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隐喻与象征的关系,所以小说文本的意义也是以象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分析小说文本的意义本质上是象征意义的分析。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分析文本,得出的意义都不是现实世界的意义,而是虚构世界的象征意义。
3.小说文本细读应用尽可能丰富的手段与方法,达到对虚构文本意义的最大化理解。细读既要最大化地“榨取”词语的意义,又要尽可能将视点“封闭”于文本内部,但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丰富地、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义。所以,本教材将不局限于文本的内部分析,而是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理解文本的意义。
4.因为伴随文本极大地影响了文本意义的理解,所以本教材并不排除采用伴随文本分析的手段,以达到对文本意义理解的深入。
本教材所选篇目,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关于中国现当代小说史的系统概念,而是在尽量照顾经典性与可读性的前提下,以小说细读方法训练为主要目的,兼顾历史顺序编排。由于篇幅限制,本教材不收录原文,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先阅读原著。为了使理解更为深入、全面、多维,本教材设置“延伸阅读”板块并对推荐文章作简要评介,在学习时应查找原文阅读。本教材思考题设置灵活多样,有的是考察对本教材分析材料的理解程度,有的是提供进一步思考的方向,有的是对延伸阅读文本的归纳整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完成。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体裁?
2.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差别是什么?
3.什么是叙述?
4.怎样区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
5.什么是文学文本?
6.什么是虚构?
[1]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3—4页。
[3]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第8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3—4页。
[5]邓楠、刘才林、成慧芳:《中西比较文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6][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1—184页。
[7][英]罗杰·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周永明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99—304页。
[8]钟仕伦、李天道:《高校美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10]陈国伟主编:《文学欣赏与写作》,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11]Reynolds Price,A Palpable God(New York:Antheneum),p.4.
[12]赵毅衡:《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4—85页。
[13]赵毅衡:《广义叙述者的“人格—框架二象”》,《文艺研究》2012年第5期。
[14]赵毅衡:《广义叙述者的“人格—框架二象”》,《文艺研究》2012年第5期。
[15]梁斌:《红旗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16]王虢主编:《海明威经典文集》,广西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17]池莉:《太阳出世》,《钟山》1990年第4期。
[18]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8—369页。
[19]同上书,第369页。
[20]罗杰·福勒:《现代西方批评术语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页。
[21]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22]同上书,第36页。
[23]同上书,第37页。
[24]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25]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26]E.M.Conradie,Anglingf or Interpretation:A First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Theological and Contextual Hermeneutics(Stellenbosch:Sun Press,2008),p.88.
[27]赵毅衡:《两种叙述不可靠:全局与局部不可靠及其纠正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28]William Lowell Randall,A Elizabeth McKim,ReadingO ur Lives:The Poetics of Growing Ol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95.赵毅衡:《两种叙述不可靠:全局与局部不可靠及其纠正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29]洛特曼:《文本运动过程》,彭佳译,《符号与传媒》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30]洛特曼:《文本运动过程》,彭佳译,《符号与传媒》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31]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32]黄裳:《读〈红楼梦〉札记》,《门外谈红》,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33]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34]同上书,第100页。
[35]冯黎明、欧阳友权等:《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7页。
[3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37]王确:《文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1页。
[38]同上。
[39]赵毅衡:《两种叙述不可靠:全局与局部不可靠及其纠正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40]韦恩·C.布思:《隐含作者的复活:为何要操心?》,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马海良、宁一中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