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衣被天下:梅自强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梅自强院士因病于2010年8月19日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他是我国著名纺织工程科技专家,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他的逝世,是中国纺织行业的一个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梅自强于1929年4月26日生于江苏常州,1951年毕业于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1958年,赴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学习,获得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1958—1969年,在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高产梳棉机的研究和开发。1969年,下放到位于湖北安陆的纺织工业部五七棉纺厂。1978年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84年任院长。1987年10月任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自强是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创始人。1954—1958年,梅自强在苏联求学期间的研究结果多次在苏联和我国的刊物上发表,并编写出版了《苏联高产量梳棉机》一书。

1958年回国后,梅自强主持并开展了提高梳棉机产量的研究工作,历时八年的科技攻关,前后三次组织设计制造新样机,研制成功四种新型梳棉机,其中A186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20多年来国产梳棉机的主要机型之一,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60至80年代,梅自强为推广应用国产第二代棉纺新型设备作出重要贡献。自1978年至1980年,重点帮助约占当时全国1/3棉纺生产能力、合计556万纱锭的122个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增产的棉纱相当于新建50万锭生产能力。

80年代,梅自强领导纺科院与长岭机器厂合作,研制国产条干仪替代进口。经过三年努力,国产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于1988年获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梅自强是我国纺织科技的学术带头人,为促进我国纺织技术学术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88年5月召开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九届代表大会上,梅自强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建立健全了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下属学组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发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总结交流生产技术经验,推动纺织工业技术进步。

梅自强还多次率团出访和组织来访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的影响力。1989年10月,梅自强首次和台湾纺织工程学会取得联系,并促成1990年2月台湾纺织教授访问团首次来大陆介绍台湾纺织工业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梅自强先后率团去欧洲,去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访问,介绍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1987年,纺织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梅自强任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其间,他认真调查研究,为纺织工业建言献策。

1990年,梅自强赴新疆考察,建议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支持新疆加快发展棉花生产,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稳定的棉花生产和供应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他参与引进技术国产化“重中之重”专项调研评估论证工作,对加快纺织装备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90年代末,我国纺织工业经过压锭重组,进入了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新时期。梅自强又及时提出了“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棉纺织工业的建议”和“关于全面考核国产棉纺新设备技术经济性能和总结使用管理经验的建议”,以适应棉纺织行业大面积技术改造,帮助企业用好新一代国产棉纺新设备。

在担任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梅自强共提出有关纺织工业发展的提案10余件,其中第九届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拯救丝绸行业”的提案被评选为第九届政协优秀提案。

古稀之后的梅自强还是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贡献给我国的纺织学术建设。他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领导职务,并兼任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纺织卷》编委会主任、《纺织词海》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纺织科学学科主编、中国现代纺织科学与工程全书编委会主任以及桑麻纺织科技奖评委等社会职务,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与振兴殚精竭虑,奉献了毕生精力。

梅自强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纺织工业的振兴奔走疾呼,建言献策。即使80高龄,他一年中的一半时间都奔走在全国各地的科研一线。如果不出差,每天早晨7点钟,他一定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直至病危的前一天,他仍然在办公室伏案工作。

我跟梅自强院士交往最多、最密切的共同经历,就是香港桑麻基金纺织科技奖的创建与评审过程。

桑麻奖是香港实业家査济民在1992年提出并设立的,其宗旨是表彰内地从事纺织、热爱纺织的青年科技人员。那时纺织业正在经历相对困难的时期,大家都觉得纺织是夕阳产业,社会上对此也颇多评论。査济民先生一生从事纺织,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决定斥巨资设立奖项。査先生认为,中国有这么多人口,要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还要靠自己,纺织不是夕阳产业,是个永恒的产业。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务院给我们纺织的定位是: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个定位在今天同样得到了证实。

桑麻科技奖1992年设立,那时我刚到纺织工业部科技司当司长,主管科技工作的副部长季国标找到我,说要把这个基金建立起来同时要运转好。当时的内地受托人是季国标、杜燕生和我三个人。这个奖项怎么运作,起步时候确有一定的难度。我具体负责来管理这件事情,那么一个奖项的评估,这么大一个行业的评审,怎么申报,怎么筛选,怎么评审,怎么奖励,都是要设计和实际做工作去落实的。

当时,面上是我负责,而具体工作就由梅自强和年事已高的老科技工作者李鸾贤来做,从评审、申报,到整个程序设计,梅自强都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从1997年开始,桑麻基金会又从内地增补了梅自强和梁善两位同志为受托人,梅自强负责科技奖项,梁善负责教育。

当时地方很多机构变动了,省市的纺织厅局也没有了,后来纺织部也撤销了。梅自强以地方纺织工程学会、纺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奖励项目申报的基本来源,这个方法和渠道沿用至今,说明它具有代表性、合理性。

评审共分五个组,有纺织、印染、化纤、装备和新技术。每个组随机抽调有代表性的专家,少则三四人,多则七八人。申报的项目要经过五个组的初评,然后进入终评,终评的评审工作我来组织,行业中的工程院士、受托人,还有部分香港地区的学者、专家来评审。

程序讲起来非常简短,但实际评审工作非常烦琐。每年全国大量的科技评审项目的筛选工作尤为复杂,这个工作主要就是梅自强在做。在评审过程中,我深感梅自强对所有项目都非常清楚,哪些项目上来是什么原因,哪些项目没有评审又是什么原因,哪些项目建议进入一等奖,这个项目因为什么原因建议特等奖,评审当中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和疑问,他都了如指掌。

在评审过程中,我看到有相当多的项目都得到过梅自强的支持和帮助。他对项目的整个成长过程如数家珍,因为中间也有他的心血。经常看到有些项目是他前期辅导过的,后来又给过一些什么指导。特别是他当选院士之后,去了那么多地区,深入那么多企业,给那么多项目做指导。可以这么讲,梅自强献身于行业的科技工作,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梅自强的工作方法也很有特点,你看不到他有急躁的时候,总是温文尔雅;也看不到他以学者自居,对别人的意见不屑一顾;从来不摆架子,总是保持和蔼亲切的学者风度;还有,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做学问非常公正,没有门第派别的偏见,对所有项目的来龙去脉都实事求是,这也是他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原因之一。

从1992年到今天,已经20多年了,我与梅自强一起工作的时间有18年,1995年以后,他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又是全国政协委员,在地位和成就都不如梅自强的一些人眼中,这些事都是繁杂琐事,是小年轻干的跑腿的事情,但他没有一次跟我反映过工作太琐碎,太烦琐,或者说我没有时间来做。作为科学家,用埋头苦干的态度来推进一项对行业科技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业,我们看在眼里,敬佩在心上。

如果要我总结他留给我的印象,那么首先是一种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一种作风,对科学谦虚谨慎的作风;是一种胸怀,对学术精益求精,包容各派的胸怀;还有一种精神,就是献身行业的技术进步,忘我工作,不计报酬,勇于付出的精神。

梅自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研制成功的高产梳棉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对他自己的科研生涯和中国纺织业的发展都是如此。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人民是靠每年15尺布票去穿衣的,1983年全国取消了布票,梅自强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在这之前,毫无疑问,不要说是纺织部领导了,就是中央领导,也极为重视纺织品的生产规模和数量,他的研究成果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袁隆平研究水稻一样,通过高产量能填饱肚子,满足人民的需要。

中国的科技水平跟三五十年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改革开放以后,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阶段。国际上大量的先进装备技术,包括气流纺、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等现代纺织设备和技术落户国内,一方面纺织工业经过压锭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开发国产关键装备,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还有一些化纤成套设备纷纷上马,在化纤、纺织、印染、服装等重要的产业链上,中国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技术,为新世纪中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是1360万吨左右,2010年。达4130万吨,2013年达4850万吨。在十多年里,中国纺织生产能力增加了四倍。中国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纺织品贸易总额,在2000年是15%,2010年达到35%,现在是37%,也就是全球1/3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额都是中国出口的产品。

现在,中国成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贸易国。中国的纤维加工总量要占到世界的50%以上,在快速发展中,我们要想靠引进技术、引进设备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由引进技术向加大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转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了“50+110”规划,即50项关键技术,110项实用技术,用自己发明的成果来解决中国纺织快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今天,中国纺织进入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综合成本不断上涨,行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在加大。所以对纺织科技工作来讲,要解决行业最为关键的一些问题。

一是加强纺织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创新,进一步研发纤维材料领域高性能化、差别化、功能化、低成本、高品质等先进加工技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原材料保障与技术支撑。要加快碳纤维、高强高模对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应用,突破生物基原料高效合成制备技术。

二是要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纱线制备技术和织造技术,实现纱线和织物的高档化、绿色化,突破先进纺织结构的复合材料技术等。

三是加快节能环保、清洁染整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新型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染整加工过程的节能减排水平。

四是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及应用技术,开展非织造材料及产业用纺织品工程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五是高端纺织装备方面,要创新纺织装备及其高速化、可靠性、稳定性的理论基础,研发高端纺织装备复杂系统技术,发展纺织机械关键零部件和专件制造,实现装备的智能化、生态化和产业化。

六是深入应用两化融合技术,进一步开发完善纺织在线生产监控、质量检测和管理、服装大规模定制等技术,探索工业机器人在纺织企业的应用。

那么,我们今天强调要向梅自强等老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宝贵遗产,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方法和精神。梅自强在担纲高产梳棉机研究工作时,经常到企业中去,那时还没有什么数字化,但是不管在哪一个年代,科技人员不深入到企业实际,就接触不到市场需要,企业是面对市场需要最直接的地方,关起门是研究不出好东西来的。梅自强在80岁以后还在一线工作,还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不断地磨炼,不断地在工作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想强调的是,要像梅自强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把用技术成果、知识和本领来为国家、为人民解决问题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追求,有了这样的思想高度,其他就可以忽略不计。当年,老一辈科技人员在钻研项目的时候,条件之艰苦,困难和挫折之多,令我们难以想象,这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在里面。无论是研究“两弹一星”的专家,还是像梅自强这样研究民生技术的学者,有多少人拿过多少报酬?多少奖励?没有。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忘我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值得我们永远缅怀,而且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梅自强一生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他惜才重教,注重培养年轻人,他坚持实事求是、是非分明,把严谨放在第一位,因此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年逾古稀之后,他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邀请以及来自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会的邀请,始终坚持非科技学术活动不去,技术条件不成熟的不去,推广时机不成熟的不去。而对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在科研技术、项目攻关方面的求助,他是有求必应,还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他们的技术创新铺路搭桥。

进入耄耋之年,在追名逐利日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他深感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科研人员来专注科研和潜心治学。他用自己近6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为纺织科技进步默默耕耘,身体力行为年轻人做出表率,充分展示了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的克己敬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激励年轻科研人员的学术楷模与精神导师。

梅自强同志的一生是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纺织事业的一生,他的一生与我国纺织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紧密联系,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崇敬与怀念。

王天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