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协同创新与战略规划
任务部署是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手段。区域创新发展,重在协同创新。面向“十四五”乃至2035年发展新时期,关于未来区域创新发展“做什么”的行动谋划和项目组织,要在科技创新链、创新型经济、载体平台建设、区域创新治理等方面做好部署布局,启动专项行动。
(一)科技领域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发展,从公共产品服务供给角度分析,一般存在三大领域,其中的协同创新原则也各有侧重[27]。
(1)公益性领域的共享与交流。科学技术在表现功利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公益性,它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能够超越地理边界和利益冲突。在公益性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注重共享与共赢,应该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点之一。
(2)互补性领域的分工与合作。由于地理特点、发展阶段和社会类型的不同,区域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链发展上存在很大的互补空间。互补性领域取得大的拓展,注重分工与合作,应该是协同创新的必然选择。
(3)竞争性领域的梯次与错位。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不可避免会面临共同市场、共同资源等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竞争性领域取得新的提升,注重梯次与错位,通过竞争促进发展,应该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内涵,以实现在更高层次形成互动的良性竞争。
(二)科技产业协同创新
科技产业特别是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区域协同创新的焦点环节。创新型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战场和制高点[28]。
专栏1-4 美国新经济指数报告指标体系[29]
从1999年起,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开始持续发布《美国新经济指数报告》。“新经济”,是指网络化、全球化、高风险、能动的知识经济,更加关注知识化、全球化、创业、IT驱动、创新驱动。主要目的是测度美国各州的经济结构在何种程度上与新经济提出的理想的经济结构相匹配,并进行50个州排名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知识型工作岗位(7个指标,权重5.00):信息技术(IT)工作岗位,0.75;管理型、专业化、技术型工作岗位,0.75;劳动力受教育程度,1.00;知识型工人的外来移民,0.50;美国知识型工人的流动,0.50;制造业附加值,0.75;高收入贸易服务业,0.75。
——全球化(2个指标,权重2.00):外国直接投资(FDI),1.00;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导向,1.00。
——经济活力(5个指标,权重3.50):就业不稳定性,1.00;快速成长的公司,0.75;公司IPO,0.50;创业活动,0.75;发明人专利,0.50。
——数字经济(4个指标,权重2.5):数字化政府,0.50;在线农业,0.50;宽带通信,1.00;健康IT,0.50。
——创新能力(7个指标,权重5):高科技工作岗位,0.75;科学家与工程师,0.75;专利,0.75;企业研发投资,1.00;非企业研发投资,0.50;迈向清洁能源经济,0.50;风险投资,0.50。
(摘自: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2014年《美国新经济指数报告》。参考:〔美〕罗伯特·D.阿特金森等.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M].焦瑞进,刘新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点:
(1)协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占领国内外产业技术制高点。围绕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眼于拉长产业链和价值链,集成优势科技力量,以产学研合作及战略联盟为抓手,掌握产业高端技术,培育一批能够代表国家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产品和自有品牌。
(2)打造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壮点”,选择扶持关键企业,加速优势资源向集群区域集聚;“通线”,促进和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打破障碍,推进集群企业跨地区联合;“拓面”,促进技术标准、规范、资质认证制度的统一。
(3)加快产业向高端攀升。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占据国际产业前沿,既重视发展产业前端的创意策划、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也重视产业后端的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增值服务,加快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加快实现创新型经济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展新格局。
(三)科技平台协同创新
载体平台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区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优先主题。需要重视做好:联合共建区域重大科技平台,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通过国家地方联动、区域共建形式,将条件成熟、优势明显、符合定位的科技平台纳入国家体系。推动科技基础资源互联互通,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运行保障、技术交易、科技信息、科研试剂等资源共享服务及若干行业技术服务方面加强合作,打造资源集聚、体系健全、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四)科技管理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发展的难题在于如何解决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分散、分割、分离和分化问题,如何突破条块分割带来的行政壁垒,处理好各级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要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加强上下联动与沟通协调,进一步聚焦国家总体战略,明确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在国家总体创新格局的地位和分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合作与沟通协调机制,建构中央和地方科技发展的新型关系。地方(区域)科技要主动承接国家科技任务和项目,增强对国家创新战略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中央科技力量也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服务于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地方与地方关系上要强化区域认同和合作发展,超越局部的短期利益,真正树立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尊重市场力量,增强区域创新合力,根据地方和区域的经济特色,确定各自合适的科技发展领域和模式,推进有地方特色的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发展。科技部门与经济社会部门关系上也要强化统筹协调,解决地方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作用等。
专栏1-5 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促进区域转型发展意见建议[30]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机制和市场环境,积聚创新要素,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群体,营造发挥人的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社会氛围。
——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分工与定位,形成国家与地方分工明晰、协调联动的科技投入格局。
——加强创新要素市场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优化区域科技资源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开放创新体系。
——有重点地推进创新政策的落实。
——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以要素作用效率为主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评价和分析指标体系。
(摘自:吕薇,等.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度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