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5]。从理论上讲,区域创新体系在丰富创新系统理论体系的同时,它还有自身的重要意义[6,7]。首先,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将创新的变量延伸到空间维度,使创新体系有了地理的内涵,丰富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内容;其次,区域创新体系让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区域极化与均衡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最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为各级政府对创新的政策支持、规制模式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多样性的支撑,这一点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战略谋划和部署实施力度前所未有。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聚焦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增强反馈的政策体系建设路径,针对各类创新主体、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优化政策,基本形成了覆盖门类齐全、工具多样的创新政策体系。笔者对2011—2019年出台的创新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相关部门共出台创新政策518个,其中区域创新政策30个,占比5.8%,是我国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有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独特性,一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地域的多样使得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走向开放创新的国家,不同地区转型的速度、方式和开放的程度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的差异性。由此引来的核心话题是,我们对一个地区创新发展模式的认知,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实意义上讲,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协调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地域广大、区域多样性高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更加突出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