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古代自然哲学的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与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五行的运动规律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而指导临床诊断、预防及护治,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1.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含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是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如《尚书正义》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经常接触这五种物质,而且认识到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新的事物,如《国语·郑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将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描述,用以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的一门学说。
中医学通过运用五行特征、归类及生克规律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阐释五脏的内在联系,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指导辨证施护,达到防治及护理疾病的目的。
2.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即变革。从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刚硬,可做兵器以杀戮。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从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不是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概括。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1-1)。
表1-1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二)五行的关系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如以火为例,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生土,土为火之“子”。木与火是母子关系,火与土也是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 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关系。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与制约。如以木为例,木克土,土为木之“所胜”;金克木,金为木之“所不胜”。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即“五行制化”。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2.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过克”。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引起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所致的相乘,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过度克制,引起其所胜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失常。如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克土,土为木之所胜。若木气过于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可致土的不足。这种由于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称为“木旺乘土”。不及所致的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行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仍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若土气不足,木虽然处于正常水平,土仍难以承受木的克制,因而造成木乘虚侵袭,使土更加虚弱。这种由于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乘,称为“土虚木乘”。
相乘与相克虽在次序上相同,但有本质上的区别。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引起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此为太过。例如木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行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这种现象称为“木亢侮金”。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若正常情况下,木克土,但当木过度虚弱时,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也会因木的衰弱而“反克”之,这种现象称为“木虚土侮”。
总之,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例如:木过强时,木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受到木侮,又可受到火乘。《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3.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的母子相及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1)母病及子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一般规律: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2)子病及母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如火旺导致木亢,终至木火皆亢。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一般称为“子盗母气”。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终致木水皆不足。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和实践中,用来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及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并指导疾病的诊断、防治与护理等方面。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概括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火性炎上,有阳热的特性,而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故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肺属“金”;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肾属“水”。
2.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说明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相生用于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五行相克用于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1)五行相生 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五行相克 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母病及子,多见母脏不足累及子脏亏虚的母子两脏皆虚的病证。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子病及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相克关系而言,相乘传变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气乘脾)和“土虚木乘”(即脾虚肝乘)两种情况。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病证,称为“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病证,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例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而遭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又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称为“土虚水侮”。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行学说常用来推测五脏病变的部位,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故《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1.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临床护治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护治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护治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就是在护治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
2.确定护治法则
(1)依据相生规律确定护治法则 基本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通过“气舍于其所生”,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护治方法: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护治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护治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护治方法,适用于脾气虚衰,以致肺气虚弱之证;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护治方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2)依据相克规律确定护治法则 基本原则是抑强扶弱。
抑强,主要针对太过的一方。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抑其强者,则其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针对不及的一方。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护治应以健脾益气为主。扶助弱者,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护治方法: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护治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方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护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护治肝火犯肺病证的方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护治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3.指导精神疗法和情志护理
运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以怒、喜、思、悲、恐的五志配五脏,利用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疾病护治的目的。如喜为心志,属火;悲为肺志,属金。火克金,故喜能胜悲,主要用于情志失调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