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阴阳五行
1.阴阳的概念
人类思维是对主客观活动的反映,而人类的思维活动又与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密不可分。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语义是很朴素的。当人类从混沌向文明迈进时,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也最有规律的太阳,势必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古人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对比和影响。而且古人的作息规律又完全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掌阳,月管阴”(日出则阳光灿烂,日没月出则黑夜来临)的支配,因而便自然地产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认识,逐渐意识到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日出为阳,日落为阴的道理,进而以此作为观察自然界的昼夜交替、阴晴变换、农时节气的依据。可以看出,阴阳观念产生于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如《说文解字》解释为:山的向阳面为阳,而背阳面为阴。
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团混沌之气,或者说是元气,就是这样一种混沌之气,由于其自身运动而产生了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和阳,不仅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物质或事物,都属于阳的范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或事物,属于阴的范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对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系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联系,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日月
2.阴阳的内涵
中医学继承、发挥了古代的阴阳思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它贯穿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等等都是由阴阳学说来阐明的。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其大意是说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从部位上讲,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从功能属性上划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每个脏腑又可以各自划分阴阳。之所以这样划分,是有一定依据的,比如心与肾,心有心阳、心阴,肾有肾阳、肾阴。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心情烦躁,失眠多梦,梦境纷繁,四肢不温,这是中医辨证中典型的心肾不交型,就是说,心火亢盛,下不能温及肾阳,肾阴不足,上不能营养心阴,造成“水火不济”,产生了上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应以“交通心肾、水火互济”为治则。治则指导临床,无论是用药还是施针,都会考虑调节两脏的阴阳,使之恢复平衡。
(1)从阴阳角度认识生理功能 在说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阴阳学说将复杂的生命活动简单化。“体阴用阳”四个字将阴阳学说在阐述人体生理功能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体阴”规定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属于阴,“用阳”则将这些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及其所发挥的功能规定为阳。“体”与“用”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的化生又必须依赖脏腑的机能活动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种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运动变化过程将人体复杂的生理活动寓于简单化,便于理解。所以《黄帝内经》中就有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也许这就是人们养生应重视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理论渊源所在。
(2)从阴阳角度分析病理变化 正常的人体变化如上所述,阴阳又是怎样反映病理变化的呢?阴阳的相互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和病理过程就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去协调而导致的。比如患者的舌苔变化,灰苔多表示阴证,红舌多表示阳证。再以阴阳偏胜为例,看看阴阳的此消彼长是怎样影响疾病变化的。阴阳偏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胜则热”,就是说阳邪致病,是阳的绝对亢盛;但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阴伤,或者说“阳胜则阴病”。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在医生给发热的患者处方时除了用清热药之外,往往酌情加入几味滋阴或生津的药物,一则防止苦寒药伤津,二则防止热病耗伤津液(阴)。在用补阳药的同时会酌情加入几味滋阴药,在补阴的同时也会酌情加入补阳的药,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阳鱼 阴阳鱼的左侧为白鱼,头向上代表阳;右侧为黑鱼,头向下代表阴。一条反『s』形曲线横旦于白鱼与黑鱼之间,意为任何事物的阴阳双方都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并通过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运动方式,维持事物整体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阴阳理论贯穿于中医药认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疾病的始终,保持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根本原则。
3.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是运动变化,运行不息之意。水火木金土的五行字样,最先见于《尚书·洪范》,其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之后经过秦汉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形成后,以“五”来规范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变成一种模式。占卜有“五行”,方位有“五方”,古有“五帝”,史有“五代”“五霸”,天有“五星”,地有“五湖”,山有“五岳”,人伦有“五常”“五福”,人体有“五脏”“五官”,诗有“五言”,粮食有“五谷”,药有“五毒”,音乐有“五音”等等。在这些“一分为五”的事物中,以“五行”为纲,其他的比照“五行”推演而成。
同样作为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在西方则不免要与“元论”作对比参照,它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本原论,即世界和宇宙的始基、根源或本性问题,西方有古希腊的土、火、水、气“四元说”,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四液说”,以及古印度的土水火风“四大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分类归纳。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引用的五行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的常见物质,但实际意义并非如此简单,而是古人借助取象比类的方法,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木:木曰曲直。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亦曲亦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木的特性。人体肝以柔和为性,富含生发之机,故为木性。
火:火性炎上。指火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火的特性。心主一身之阳,营运周身血脉,故为火性。
土:土爰稼墙。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功能。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属土的特性。古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脾以运化为序,乃气血生化之源,故为土性。
金: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肃杀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属于金的特性。肺司吸清排浊,调节全身气机,故为金性。
水: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寒凉滋润、闭藏下行的事物均属于水的特性。肾以藏精为用,为生长发育之根,故从水性。
4.五行属性
中医五行理论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事物的五行属性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等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饮食物的颜色性味等,均按属性进行五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时令气候、起居饮食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克、统一协调的关系。
从季节上看,春季气温回升,万物生长,大地充满生机和活力,显示蒸蒸日上的景象,似木之升发;夏季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与五行火的意义相同,归于火;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类土之孕育;秋气凉燥,万物多于此时收敛凋零,似金之沉降清肃;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类水之渗藏。
方位的五行归属也体现了五行的含义。东方日出,红日不断升高发展壮大,与五行中木的意义一致,所以把东方归属于木;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光大部分时间从偏南方向射来,特别是正午时分,太阳最偏南,赤日炎炎,所以南方归于火;西方是太阳落下地平的方位,夕阳西下之前把大地照得一片金黄,这也是人们一天劳动下来满载而归的时候,这些都与金的意义类似,归属于金;北方给人的印象是阴暗和寒冷,与水的特性相同;在我国的传统中,中央方位是最高贵的方位,历代帝王总是把处理朝政的宫殿建在建筑群的中央,中央方位属土,万物皆土生,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故把中央方位归属于土。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向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5.五行关系
五行之间通过运动变化而发生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与否的联系。
五行之间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规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驳、互相战斗、制衡。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向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临床上应用五行生克规律制订的治疗原则很多。常见的具体原则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助金生水、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等等。这里的木火土金水是代表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生理病理现象等。
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不仅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同时又阐释了脏腑之间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养生保健、分析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
五行生克制他图
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失调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