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原隆村卷:闽宁协作扶贫铺就的康庄大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令,特别是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再次发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了专门表述,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扶贫。中央及各部委出台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大幅增加扶贫投入,采取超常规举措,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合称为中南部地区,是集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困难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吴忠市红寺堡区9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既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历经“三西”农业建设(1983~1993年)、“双百”扶贫攻坚(1994~2000年)、千村扶贫整村推进(2001~2010年)、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2011~2015年)四个阶段,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1.5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41.8万人,实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扶贫开发实现了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形成了党政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机制,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断巩固提升,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辉煌成就,中南部地区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决策部署,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与全区5个地级市、20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向26个相关厅局下达了脱贫攻坚任务书。各级干部思脱贫、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广大群众盼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全社会同参与、共帮扶的氛围更加浓厚。一是大幅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搬迁到近水、靠城、沿路的区域,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安置区实现了“七通八有”,移民就近务工方便,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子女享受到良好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移民居住集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行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移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二是切实促进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在引黄扬黄灌溉区开发利用荒地安置生态移民,促进了引黄扬黄灌溉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了扶贫和开发“双赢”的目标,发挥了最大的投资效益。通过对所有生态移民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采取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多种高效节水模式,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为促进生态移民增收致富,各县区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移民培育发展设施种养业、节水农业,引导移民走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路子,彻底改变了移民群众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四是社会管理明显加强。移民安置县(区)把加强移民新村社会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统筹推进,着力解决社会管理滞后问题。各迁入地都建立健全了移民新村基层各类组织和“两委”班子,配备得力村干部,落实各项制度,加强移民新村社会管理,和谐稳定的移民新村正在形成。

从全国看,宁夏贫困区域占比全国最高,集中连片贫困区域面积占54%,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中南部地区9个县(市、区)。宁夏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中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大多低于5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而繁重。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看,宁夏中南部地区贫困地区GDP、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依然落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于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后列,较六盘山片区低1.7个百分点,较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片区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从全区看,由于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数低,虽然近年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未得到扭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且增幅趋缓;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生产经营性收入空间收窄;转移性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占比较小;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的最大短板,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7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实地察看福建和宁夏合作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产业发展情况,为我们明确了“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厘清了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一要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全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扎实推进,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

二要在精准脱贫上下功夫。紧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因势利导,统筹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积极稳妥推进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脱贫,统筹解决自发移民、劳务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在稳定可持续上下功夫,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解决好因病因灾返贫问题,降低返贫率。

三要建立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抓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推动资源要素向西海固聚集,加快移民安置区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

四要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和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灌溉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和盐渍化耕地改造、排水设施改造、节水灌溉示范区等重大项目,把生态移民新村建设成为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贫困县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移民社会互助,协调引导建立以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家庭储蓄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五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切实加强贫困村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的责任目标管理体系,明确村干部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奖惩制度,特别要防范有限的脱贫资金被“小官大贪”,建立多策并举机制,提高扶贫资金管理能力。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结合发展实际,制定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打造闽宁协作移民扶贫富裕小康示范镇方案,确定了“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五个示范,抓好四个重点”的“154”工作思路: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这一目标;打造东西协作、生态移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改革五个示范;抓好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旅游兴镇和改革活镇、加快建设美丽富裕新闽宁四个重点。推动输血式扶贫向精准脱贫转变、全面脱贫向致富奔小康转变、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努力在为民造福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进。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宁夏落地生根,积极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干兴宁,大力实施脱贫富民工程,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