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体验农耕生活,认识农耕文明
张棋
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
俗话说:“若要吃白面,伏里耕三遍。”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流淌在无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回顾历史,农耕历程如一本史书传承至今。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俗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的就是最早的农耕生活场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清晨,我们顺利将固原五中初二年级的学生接到博物馆参观。从远古的农耕到近现代的农业发展,我们详细地讲述,学生们对农业发展充满了兴趣,匆匆地记录着。下午,我们带领学生去了农业基地体验农耕生活。学生们掰玉米、挖土豆,从内心深处体会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通过参观与实践,大家都对伟大的农耕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农耕文明的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徐光启、贾思勰等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等则拓展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的进步,未来农业一定离不开高度自动化的新兴科技的支撑。
回看人类发展,“民以食为天”终归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农耕思想始终不变,可见中国农耕文化的厚重。从人力到机械乃至以后的自动化,都是农业耕作的进步,相信未来农业发展会更进一步,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