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2008—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学科建设

2008年,学校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学校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努力把宁夏大学办成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决策,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认真调研,找出差距

为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在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确保“211工程”三期建设目标的实现,“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从2009年9月开始,历时一个多月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调研。通过调研,摸清了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学科布局结构、学科资源配置、学科方向凝练、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为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认识,明确思路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在推进学校在现有的平台上实现新跨越的极端重要性,克服教学型大学办学模式带来的惯性思维,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学科方向凝练、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工作思路。通过学科建设引领,逐步改善学校在科学研究实力、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大学的各项功能协调发展。坚持推进学科建设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重的原则,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促使学科资源的配置在学科方向上形成有效的积累,为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制度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科学规划,重点推进

制定了《宁夏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06—2015)》,提出了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形成“国家级重点学科—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培养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强,结构合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大力提升科研总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总体目标。

部署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层次,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学位点布局结构,加强建设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共享学科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整体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学位点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学科建设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等保障措施。

(四)坚持不懈,成效显著

1. 2012年3月,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回族史西夏史、西北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草业科学与生态工程、煤基化学化工与节能减排、旱区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宁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数学力学及工程技术科学计算7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验收结果一览表

2. 2011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宁夏大学草业科学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宁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3. 2013年7月,学校组织开展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经校学术委员会会议评审、校长办公会议审定,确定中国现当代文学、伦理学、民商法学等20个二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4. 2014年9月,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遴选建设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的通知》(宁教高办〔2014〕117号)精神,学校组织开展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遴选工作。经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和票选、公示推荐,自治区教育厅审核,下发《自治区教育厅关于立项建设食品科学等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的通知》(宁教高〔2014〕256号),立项建设学校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利水电工程、园艺学4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

5. 2015年6月,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遴选建设“十三五”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通知》(宁教高办〔2015〕82号)精神,学校组织开展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经各基层单位申报,评审组评审,校学术会审议,校长办公会审定,校内公示,报自治区教育厅审核。自治区教育厅经研究审定,下发《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立项建设“十三五”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通知》(宁教高办〔2015〕110号),决定立项建设学校8个“十三五”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草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恢复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利水电工程、园艺学;8个“十三五”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数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固体力学、回族学、英语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6. 2016年4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下发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学位中心〔2016〕42号),启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学校26个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首次参评,涉及全校 21个学院和科研单位,涉及教学科研人员990人。学校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于6月底完成了学校评估材料的审核和报送工作,并在11月完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公示信息数据的查实工作。

2017年1月和5月,教育部学位中心分两次在网上公示了参评学科基本信息,并要求依据公示情况做好信息反馈和数据校正工作。各参评学科认真梳理异议信息,逐条说明产生异议的原因,并及时校正、补全相关评估材料。

2017年12月28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教育部网站正式发布。学校参评的28个学科,有8个学科进入排名榜单,其他20个学科落入后30%。其中2个学科获B- 评价、2个学科获C+评价、4个学科获C-评价。

(五)励精图治,再接再厉

2016年12月,学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围绕建设西部一流大学,支撑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着力破解学科基础和实力相对薄弱、优势特色不明显、各要素统筹发展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支持力度,落实主体责任,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在活力,着力推进学科方向凝练,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团队、学科平台、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学科要素协同创新、集成发展。通过10年左右的持续建设,学科内涵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若干优势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一批基础厚实、实力较强的学科达到西部一流水平”的总体要求。部署实施4个计划。

1.优势特色学科争先计划

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围绕农业“1+4”主导产业、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学科评估结果,遴选9~10个一级学科(或领域),分A(4个学科)、B(5~6个学科)两类进行重点建设。

(1)建设目标:A类优势特色学科——到2025年,4个学科位列全国前10名或前20%,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其中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B类优势特色学科——到2025年,5个学科位列西部高校前5名或前20%,进入西部一流行列。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为自治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的应用研究成果。

(2)重点任务:下决心调整、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入主流、提水平、创特色。A类优势特色学科要引进培养若干高端领军人才,学科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0%以上;承担一批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B类优势学科要引进培养若干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5%以上;承担一批国家和区域重点领域攻关项目,产出一批有较高转化效益的科研成果。建设期内两类学科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或高端智库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获国家级科研奖励3~5项、自治区重大科研奖励5~8项。

2.应用学科提升计划

以满足自治区农业提质增效和工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遴选6~8个发展潜力大、学科评估结果较好的一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1)建设目标:到2025年,6个以上学科位列西部高校前10名或前40%,为进入西部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产生、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支持区域创新发展。

(2)重点任务:主要学科方向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更加紧密。每个学科培养引进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1~2名,学科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5%以上,在形成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学科团队上实现新的突破。承担一批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与相关产业骨干企业联合建立工程研发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新增2~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3.骨干基础学科支撑计划

以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为基础,以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流通识教育支撑、为应用类学科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导向,遴选6~8个一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1)建设目标:到2025年,6个以上学科位列西部高校前10名或前40%,具备冲击西部一流学科的潜力。为构建宽厚知识体系的本科生通识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引领自治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能力,引领自治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产出一批精品力作。

(2)重点任务:每个学科培养引进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2名,学科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大幅提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稳步提升。在学科主要方向上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构建支撑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类基础性学科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理科类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深度融合,对相关应用学科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获批2~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

瞄准自治区光伏产业发展和建设西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的需求,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凝练特色方向,逐步培育材料领域新兴学科。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整合信息学科资源,建设宁夏大数据与云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信息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坚持“问题导向”,鼓励人文社科类学科之间及人文社科类学科与自然科学类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科学分析部分实力较弱学科发展实际和特点,找准短板,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注重发挥特长,强化特色,提振自信,增强发展潜力和能力。

为了确保4个计划的落实,学校制定了完善学科管理体制,改革学科人才汇聚机制,创新学科成果产出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快学科建设国际化进程,创新学科评价、投入机制,加强对学科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服务等7个方面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