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降雨和洪水概况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等气候因素影响,2016年长江流域降雨总体偏多,但时空分布异常不均;主汛期(6—8月)降雨前多后少,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降雨异常偏多。
2016年长江流域全年降雨量为1145mm,较常年(指1981—2010年30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0%。主汛期降雨量为488mm,较常年同期偏多2%,其中6月降雨量为197mm(偏多18%),7月为190mm(偏多12%),8月则仅为100mm(偏少30%),降雨时间分布呈前多后少格局,且强降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6月18日至7月20日)。从空间分布上看,长江中下游6—8月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11%,梅雨期干流附近大部地区降雨偏多1倍以上(列1951年以来第3位❶),且局地强降雨突出,如湖北团风县横河站、罗田县双河口站梅雨期内累积雨量分别高达1354mm、1268mm,与其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相当。
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上游綦江、乌江及三峡区间诸支流发生较大洪水,中下游清江、资水、鄂东北诸河、修水、巢湖水系、水阳江、秦淮河等主要支流先后发生特大洪水或大洪水。由于暴雨洪水遭遇恶劣,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干流接连发生编号洪水,监利以下江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莲花塘站洪峰水位接近保证水位,莲花塘以下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以下简称“两湖”)湖区主要控制站洪峰水位列有实测记录以来第3~7位。
主汛期流域内降雨和洪水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6月18—29日),长江干流沿线发生集中强降雨,多条支流暴发洪水,上游来水逐步增加,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上涨。
此阶段共发生3次降雨过程(18—21日、22—25日、26—29日)。其中,第一次降雨过程中心位于乌江中游至澧水上游、鄱阳湖区和饶河等地;第二次降雨过程中心位于三峡、清江、乌江中游等地;第三次降雨过程中心位于乌江中游、澧水、陆水至中下游干流沿线。三次降雨过程累计250mm以上雨量笼罩面积共8.8万km2。
长江上游干支流来水增加,乌江及向家坝—寸滩区间多条支流出现短历时超警戒或超保证洪水;同时中下游干支流来水增加,沅江、澧水及长江下游多条支流发生短历时超警戒、超保证或超历史洪水。上游来水不断增加、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为后期形成长江编号洪水奠定了基础。
(2)第二阶段(6月30日至7月6日),长江流域发生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暴雨过程自上游开始,在中下游长时间维持,多条支流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上游、中下游干流接连发生编号洪水。
此阶段降雨中心位于中下游干流一线,500mm以上雨量笼罩面积为1.4万km2,250mm以上雨量笼罩面积为15.5万km2。
首先,长江上游乌江、三峡区间暴发洪水并在干流遭遇,形成长江2016年第1号洪水。其中,乌江武隆站洪峰流量为15300m3/s,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为50000m3/s。
随后,洞庭湖水系资水、沅江,长江中游干流附近地区,鄂东北诸河,鄱阳湖水系修水及长江下游水阳江、滁河等支流先后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局地洪灾严重,并在干流遭遇,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全线超警,形成长江2016年第2号洪水。
(3)第三阶段(7月13—20日),长江流域发生2次强降雨过程,多条支流暴发特大洪水,中下游干流再次超警。
第一次降雨过程(13—17日)中心位于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水系北部等地,100mm以上雨量笼罩面积为8.2万km2;第二次降雨过程(18—20日)中心位于嘉陵江、屏寸区间、清江、澧水、江汉平原、汉江石泉以上、汉江中下游及武汉地区,250mm以上雨量笼罩面积为1.1万km2。
清江、洞庭湖水系沅江和澧水、长江中游干流附近地区、鄂东北等支流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中下游干流水位复涨,监利—汉口江段再次超警,直至7月底至8月初逐步退至警戒水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