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纱橱的形制与嬗变
■ 李瑞君
■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 碧纱橱是康熙时期建筑内檐装修中产生的一个新的装修形式。碧纱橱既是一种空间形式,也是一种隔断形式。碧纱橱的槅扇由槅心、绦环板和裙板三个部分组成。槅心中间有棂子,用来当作糊纱或安装玻璃的骨架。碧纱橱在清代建筑室内空间中的位置,学术界通常认为是在“在进深的部位”。事实上,这只是我们最为常见的方式,而碧纱橱的设计要比这复杂、丰富得多。碧纱橱主要是用来分隔空间,可以拆卸、移动和重新组装,用以调整室内空间,同时它还具有采光和通风的功能。
关键词 碧纱橱 历史沿革 概念演化 发展阶段 形式特点 空间位置 实用功能
一、碧纱橱的历史沿革
槅扇是碧纱橱的主要组成要素,槅扇最早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 ❶,由于其通风和透光性能良好,而且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拆卸组装,因此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通用的一种门的类型和装修形式。
类似于中国古代建筑内檐装修中碧纱橱式的形式在宋代李诫 ❷的《营造法式》(1103年首次刊行)中有记载:“殿内截间格子,高一丈四尺至一丈七尺……”截间格子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碧纱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碧纱橱最终形式的雏形(图1)。在宋代以前,人们一般使用帏帐、帘幕、屏风来分隔室内空间,到了宋代逐渐演化成了截间格子。截间格子分为殿内截间格子和堂阁截间格子两种,前者高大,用料厚重;后者低矮,用料也较为轻巧。与碧纱橱不同的是,截间格子都是固定的,不可灵活移动。有的也在截间格子上开有一种可以开启的格子门(图2)。
图1《营造法式》中的截间格子
(图片来源: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图2 截间开门格子
(图片来源: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在目前作者能够查阅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中,明崇祯年间绘制的《金瓶梅词话》的插图中出现了最类似于碧纱橱成熟时期的形式。插图中,位于房间中的是一个方形的小空间,即像是一个小房间,又像是一件里面放着床榻的大型家具,空间的四角各有一根立柱,在围屏顶部和底部增设上下槛,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结构框架,在框架的上面安装顶盖。围屏的屏扇安装在上下槛上,空间有三个面上的槅扇形式简化,固定在上下槛上,人可以出入的一侧屏扇保留了屏风的形式,可以像门一样开启,也可以随意拆卸(图3)。这时的形式基本上是演变了的围屏组合形态,尚未与槅扇的装修形式结合起来。
在入关前的“参金酌汉”和入关后“清承明绪”的治国政策与原则下,清代建筑的内檐装修和陈设品对于历史的继承有所取舍,在取舍之间逐渐有了继承、发展和创新,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一些装修形式和家具类型,如今人称
❶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建筑(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❷根据曹汛先生发表在《建筑师》108期(2004年4月版)上的文章,李诫实为李诚的误写。考虑到各种版本的《营造法式》的署名均为李诫,而且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普遍认同该说法,因此此处仍沿用旧称。
之为碧纱橱的装修形式,以及博古架这样的家具或隔断类型。康熙时期开始,围屏开始流行。康熙大帝本人十分喜欢北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书法,对晚明时期画家董其昌所临的“米字”更为心仪。康熙命人将董其昌所临米芾《天马赋》制成十扇屏风,屏背由当时的臣工各就其中一扇墨书诗句与其上,康熙亦欣然亲笔御题其序,使整座屏风集当时绘画、篆刻、雕漆及历代名家与当朝天子的书法于一身,器物之既富且贵者,莫此为甚。另一架恭贺康熙60大寿的“紫檀雕花嵌螺旬绣万寿字组围屏”,包括雍正在内的16位皇子题诗于前,32位皇孙撰文于背的16扇大风屏,则充分展现大清盛世“家国天下”的恢宏霸气。目前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因“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而造成围屏在民间的风行,但17世纪晚期经过荷兰、法国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之手,有大量彩绘的围屏外销到东洋的日本和西洋的欧洲诸国,风靡一时(图4)。此后,清人借鉴
前人经验,利用和发展多扇围屏的形式,同时参考和借鉴了汉人室内装修中槅扇的方式和作法,于围屏顶部增设横楣,同时安装上下槛,左右添加立柱加以固定,用槅扇替代了屏扇,并在槅心以绿纱糊饰,成为兼具隔间与隔断功能的室内可拆卸的装饰构件——槅扇,多扇槅扇一起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因槅扇槅心用绿纱糊饰而被人称为“碧纱橱”,碧纱橱是康熙时期建筑内檐装修中产生的一个新的装修形式(图5)。朱家溍先生也认为碧纱橱产生于清代,是由围屏演化而来的,在《明清宫殿内部陈设概说》一文中他这样说道:“清代宫殿内陈设,除大殿外,其寝宫和苑囿部分不仅固定陈设多起来,而且还有不少特色,例如围屏固然照旧制造和使用,但同时也发展成为固定安装的碧纱橱,当作隔断板墙使用。”❶
图5《雍正帝行乐图》之十四
(图片来源:吴美凤.盛清家具形制流变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据雍正刊本的《庭训格言》,康熙曾前往王公大臣的花园游幸,“观其盖造房屋,率皆效法汉人,各样曲折隔断,谓之套房。彼时以为巧,曾于一两处效法为之,久居即不如意,厥后不为矣。尔等俱各自有花园,断不可作套房,但以宽广弘敞居之适意为宜。”❷可知碧纱橱源自于汉人住宅内的隔断和装修形式,康熙时期进行了加工改造,并逐渐完善,成为一种成熟的装修形式。由此可见,虽然康熙的《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谆谆告诫诸皇子,这碧纱橱是“久居即不如意……断不可作套房”的汉人用具,但根据《红楼梦》中的多次有关碧纱橱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最迟在曹雪芹的先人曹寅父子贵盛无比的康熙中晚期,碧纱橱已经成为满族富贵人家的一种室内装修形式。
二、碧纱橱的概念演化
“碧纱橱”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间目前尚未考证,从本人目前看到的资料,在宋代的诗词歌赋中已经见到“碧
❶故宫博物院.紫禁城营缮纪[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❷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雍正版本.转引自朱家溍.雍正年的家具制造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4).
图3 明崇祯年间的《金瓶梅词话》的插图(图片来源: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图4 克罗曼多式屏风
(图片来源:吴美凤.盛清家具形制流变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纱橱”这个词和相关的场景描写,周邦彦在《鹤冲天·潥水乡长寿乡作》之二中就曾经描述道:“白角簟,碧纱橱,梅雨乍晴初。谢家池畔正清虚,香散嫩芙蕖。”❶
这说明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碧纱橱这种物件,当时的碧纱橱不同于清代以后的形式,根据宋人诗词中描绘的场景来推断,碧纱橱应该是帏帐、屏帏之类的东西。在床榻周围或者安置一圈屏风,屏风外是四合的床帐;或者用木头做成架子(类似于明代以后的架子床),顶上和四周蒙上碧纱,可以折叠收纳,便于拆装和移动。夏天碧纱橱张开摆在室内或花园中,里面可陈设卧榻,坐卧在其中,可以消夏避暑,避免蚊蝇的叮咬。
而作为建筑室内装修工程中的专业术语,“碧纱橱”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中期(雍正元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723-1820),清人编撰的《圆明园内工现行则例》❷中写道:“楠栢木槅扇碧纱橱罩腿大框,高一丈至九尺六寸,宽二尺三寸至一尺六寸,每扇长一丈五寸,宽六寸厚二寸楠栢木二块……”❸
清代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中也谈到过碧纱橱,并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林黛玉初到宁府时,奶娘来请问黛玉之居住房舍问题。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去,问我在套间暖阁里,把
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发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指袭人,引者注)见里面(碧纱橱内,引者注)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地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❹
启功先生在为小说所做的注释中这样描述道:“碧纱橱——帏帐一类的东西。用木头做成架子,顶上和四周蒙上碧纱,可以折叠。夏天张开摆在室内或园中,坐卧在里面,可避蚊蝇。”❹
林语堂在1939年8月完成的长篇巨著《京华烟云》中写到姚家的新宅邸的“自省堂”时,对碧纱橱的形式做了非常细致和详实的描写:
“这是一个很大的住房,由花格子槅扇分为若干小间,
槅扇上糊着青绿色的纱,每一小间仿佛壁橱形状,称为‘碧纱橱’,即像特别大的床,又像个缩小的一间屋子,由木格子窗子所隐藏,为绿纱所掩映,冬暖而夏凉,墙上装有橱子,可以放矮几茶具、香炉、水烟袋等物。”❺
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这样论述道:“格门,也叫碧纱橱。在开间的隔断上有的满装格门的,……在宫殿里常有在格心处安装玻璃的,也可能有糊纱的,所以叫碧纱橱。”❻
李允鉌在《华夏意匠》中说:“……这种槅扇式的隔断所分隔成房间在清代称为‘碧纱橱’,这种称呼是因为‘槅心’上多半是糊纱而来的。”❼
《故宫辞典》(万依主编.故宫辞典.北京:文汇出版社,1996.)中这样定义:“槅扇,亦称格扇、隔扇、碧纱橱。”❽
《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这样定义:“用于内檐的槅扇。在分间隔断上,常装槅扇,用六扇、八扇甚至十几扇,视进深大小而定。每块槅扇的结构,同外檐装修一样,但用起来轻巧纤细,多以紫檀、红木、沉香、铁梨等硬木做成,有的还用景泰蓝、青玉、螺钿在上面镶嵌花纹、雕刻制作均极为精致。槅心部分常糊以绿纱,故称碧纱橱。”
马炳坚在《北京四合院建筑》中写道:“碧纱橱是用于室内的槅扇,常用在进深方向柱间,由外框和槅扇组成。”❾
以上这些有关“碧纱橱”的定义和说法,大致分为三种,在说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容易给我们今天的理解造成混淆不清之感。实际上,无论是林语堂先生,启功先生,还是其他专家和学者,所给出的解释都是符合碧纱橱发展事实的,所不同的是他们是分别对碧纱橱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所进行的阐述。启功先生阐释的碧纱橱是它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也是碧纱橱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林语堂先生描述的碧纱橱是它的定型后的状态,是碧纱橱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碧纱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而其他专家和学者的解释则着眼于碧纱橱形态发展的演化和变异后的阶段——清朝末年。只有将上述三种类型的解释或描述综合在一起,才是对碧纱橱的完整解释。
❶周邦彦.《鹤冲天·潥水乡长寿乡作》之二,《清真集·补遗》.❷现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十八卷本.
❸转引自:刘畅.慎修思永——从圆明园内檐装修研究到北京公馆室内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❹[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三版)(第一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❺林语堂.京华烟云[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❻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❼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❽转引自:刘畅.慎修思永——从圆明园内檐装修研究到北京公馆室内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❾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图6 清嘉庆二十年蟾波阁本《红楼梦》插图中林黛玉的居室(图片来源:洪振快.红楼梦古画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三、碧纱橱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单就“碧纱橱”本身而言,启功先生为《红楼梦》所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对碧纱橱最初形式的描述。碧纱橱就是在床榻的四周安置一圈屏风(即围屏),屏风外设四合的床帐;或者是用木头做成的架子(类似于明代以后的架子床),顶上和四周蒙上碧纱以避蚊蝇。“夏天,唐宋人喜欢在开敞的空间过夜,如水亭、凉殿、除去门窗的堂阁、小楼二层上的阁子等,都是陈设卧榻的地方。一般是安设一架碧纱橱,把藤或竹的凉床设在其中,铺上竹席,摆上石、瓷或竹的硬枕,就在碧纱橱中午休、过夜。”❶这应该是碧纱橱的最初形态和最简单的形式,也就是碧纱橱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大概起源于唐宋时期,一直发展沿用到明末清初。清嘉庆二十年蟾波阁本《红楼梦》插图中,林黛玉居室中她所躺卧的小空间就是小说中提到的碧纱橱,插图中描绘的应该是碧纱橱发展第一个阶段的形式(图6)。
2.第二阶段
前文中说道,清人在围屏原有功能和形式的基础之上,逐渐拓展了多扇围屏的形式和功用。清人参考和借鉴了汉人室内装修的方式和做法,于围屏的顶部增设横楣,同时安装上下槛,左右添加立柱加以固定,槅心则以绿纱糊饰,逐渐演化成为兼具隔间与隔断功能的室内可移动装饰构件——槅扇,多扇槅扇一起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因槅扇槅心用绿纱糊饰而被当时的人称为碧纱橱,碧纱橱是康熙时期建筑内檐装修中产生的一个新的装修形式。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所描写的碧纱橱应该是其发展过程中第二个阶段的形式,是碧纱橱形态发展的成熟和最高阶段,从上述《京华烟云》文中的段落上下
文看,碧纱橱应该是利用糊有碧纱的槅扇间隔出来的小空间,也就是“屋中屋”,并非是今人在文章和著述中谈及的“槅扇”,而是用槅扇在室内分隔出来的、具有隔而不断性质的“房间”,是在建筑的大空间中划分出来的小空间。碧纱橱这种装修形式从康熙年间开始在宫廷和达官显贵的宅第或府邸中开始大量使用,直接影响到当时上层社会家庭的室内设计。本人认为《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林黛玉所居住的碧纱橱不是前面插图中的样子,而应该是其发展过程中第二个阶段的形式。
3.第三阶段
一般有碧纱橱的室内,通常建筑要比较高大,室内空间比较闳阔和深远,因此建筑的形制和规格也比较高,只有在官式建筑和高官显贵家里才有使用的可能。“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这种装修的形式很快就盛行起来。到了平民百姓家,由于受到建筑空间的限制,许多人家嫌空间逼仄,去掉了2到3组分隔(碧纱橱必须有两组以上的分隔才能构成“房间”),而仅留1组槅扇来分隔室内空间,也就是我们今天在遗存下来的清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碧纱橱的形式(图7),尽管碧纱橱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名称却一直沿用下来。在传统建筑中,碧纱橱的内涵得到了延展,它是一种内檐装修形式,是一种很具灵活性的活动隔断,一般用6扇、8扇、10扇、12扇等双数槅扇在进深方向排布组成。这也是碧纱橱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图7 比较常见的碧纱橱
(图片来源: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碧纱橱是一种空间类型;②碧纱橱是一种隔断形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碧纱橱可以不再受到各种“法式”或“则例”的限制。碧纱橱的槅扇的样式依然是传统的,但在空间的分隔上和扇数上,不再是沿着建筑的进深方向排布,也不再是6扇、8扇、10扇、12扇等双数的组合,而是可以根据空间需要的任意组合和排布。因此,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碧纱橱是建筑空间中由一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槅扇组成的带有槅门的隔断。
❶孟晖.花间十六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图8 北京故宫乐寿堂内檐方框嵌珐琅槅扇门(图片来源:于倬云.紫禁城宫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四、碧纱橱的形式特点
碧纱橱由外框和成双数的槅扇组成。外框主要有上槛、中槛、下槛、短抱框,构造与外檐槅扇边框相同。槅门上是上槛(或称挂空槛),槛上有横陂(窗),每扇槅扇的宽度在40至50厘米之间。
槅扇的部分外观看上去像是一扇门,槅扇的两边是竖立的边框。两根竖框之间,水平方向上安装着抹头。根据梁思成先生的说法,每扇槅扇通过抹头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为槅心、绦环板和裙板 ❶。上段的槅心,亦称花心,是槅扇上透光或通气的部分;四周在边框抹头的立面有一圈小木框,中间有棂子,用来当作裱糊或安装玻璃的骨架(图8)。
槅扇槅心(包括仔屉、棂条、团花、卡子花)部分往往做成双层,两面可看,槅心正反两面一致。槅心一层为固定的,一层为可以拆装的,中间还隔夹以浅蓝、浅绿色的绢纱。槅扇中最富于变化的是槅心部分(图9),棂子的图案形式多种多样,变化繁多,不胜枚举。北方图案较朴素,如直棂、豆腐块、步步紧、灯笼框等。南方的图案则十分灵活,有万川、回纹、书条、冰纹、卍字、拐子八角、六角套叠、灯景、井字嵌棂花等形式。复杂者其棂条还分为粗细两套,棂条端部做出夔龙钩式装饰,称夔式。棂条之间尚加用许多结子、卡子等,有工字、卧蚕、方胜、蝙蝠、团云等。槅扇的槅心不仅外观美丽,而且在室内外望时所形成的剪影图案,更是优美异常,具有东方特有的图案美和文化韵味。
图9 槅扇的槅心(图片来源:自拍)
槅扇的槅心以灯笼框的式样最为常用,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旁样花纹,棂条多较疏朗。在宫殿里常有在槅心处安装玻璃的,也有糊纱的。宫廷中多用三交六椀、双交四椀菱花窗或古老钱等。民居中碧纱橱槅扇多采用灯笼框棂条图案。碧纱或为单一素色,或在灯笼框中心空白处绘画题诗,绘制图画,成为室内很有书卷气的装饰品,十分雅致。中槛以上的横陂棂条,也随槅扇棂条纹样,统一而和谐。
在清代,碧纱橱槅扇下部的裙板、绦环板也是重点装饰的部位,比如在裙板上刻琢团花纹样,在绦环板上以浮雕手法锼雕吉祥图案等。一般裙板、绦环板上都雕刻着非常精致精美的纹样,如如意纹、夔龙纹、团花、五福捧寿、云龙、云凤等,在南方有的还雕刻有四季花卉、人物故事等标题化的图案(图10)。
图10 北京故宫太和殿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团龙浑金裙板
(图片来源:于倬云.紫禁城宫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碧纱橱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其槅扇的槅心、裙板、绦环板上面可以根据主人的个人喜好,描绘或雕刻花鸟虫鱼、
❶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梅兰竹菊、人物故事,或题诗赋词,槅扇与书画、雕刻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是传统室内环境中比较精美、富有艺术气氛和个性化特征的装饰构件。
碧纱橱槅扇的边框、抹头、裙板、棂条等比外檐槅扇要细巧得多。当建筑的室内外都使用槅扇,如外檐槅扇有横陂,内檐碧纱橱的槅扇也应有横陂。一般情况下,室内碧纱橱槅扇的高度应与外檐槅扇的高度相同,以便使内外构件交圈。室内的碧纱橱多为硬木制作,如紫檀、红木、铁梨、黄花梨等,民居中亦可使用楠木、松木制作。宫廷中甚至会在隔扇门上嵌镶宝石、螺钿。清代北京地区的王公贵胄府邸里的槅扇,多用硬木制成。在清代“尚黑不尚黄”的色彩趋向影响下,硬木槅扇往往染髹成黑色或深褐色。框旁甚至运用景泰蓝镶嵌,甚为精美。南方园林中的隔扇门有的做成实心板的隔心,上面裱贴整幅字画或在心板上阴刻字画,添描石绿颜色,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广东等南方地区的屏槅心板多为木雕制品(图11)。
图11 云南民居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槅扇
(图片来源:自拍)
五、碧纱橱的空间位置
关于槅门在清代建筑室内空间中的位置问题,学术界通常认为“在进深的部位”安置。古建专家马炳坚先生也认为碧纱橱是“常用在进深方向柱间”❶(图12),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事实上,这只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般的(或简单的)布置方式,在清代的建筑(不论是官式建筑,还是民居建筑)中,碧纱橱的设计要比这复杂、丰富得多。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对怡红院用槅扇分隔空间的描绘最为详尽。
“……只见其中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槅一槅,或贮书,或设鼎,或安置笔砚,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其槅式样,或圆,或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皆是随依古董玩器之形
❶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❷[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三版)(第一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❸ 刘致平.隔断.中国建筑美学文存[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抠成的槽子。如琴、剑、悬瓶之类,俱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原来贾政走了进来,未到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隔断,及到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的形相一样,却是一架大玻璃镜。转过镜去,一发见门多了……转了两层纱橱,果得一门出去……”❷
这里将槅扇与书架、门、窗、博古架等构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把灵活性和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槅扇的丰富性和槅扇分隔空间的多样化可见一斑。在怡红院中,槅扇不但用来划分空间、营造气氛,而且还用作展示的道具,槅扇的形式和功能也得到一定拓展。正如刘致平先生所言:“有它的伸缩、灵便、活动以及雄伟的性能。它又常能将室内各部不同功用的地区明确化,能相互通连,而又互不混淆。”❸
碧纱橱是传统居住环境中较为常用的空间分隔类用具,无论是南方室内槅扇的工整细腻,还是北方室内槅扇的疏朗大气,通过它与周围环境产生的轻重、浓淡、虚实的对比,创造出中国式的室内装饰美感(图13)。
图13 从钓鱼台国宾馆的总统套房中可以看到碧纱橱的丰富性
(图片来源:自拍)
图12 沿进深方向布置在柱间的碧纱橱
(图片来源: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六、碧纱橱的物质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大都为框架结构,不需要有承重作用的结构墙体。在多数情况下,室内空间并不要求作绝对的固定分隔,而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最好能同时满足采光和通风的需求,因此碧纱橱成为室内分隔空间的首选构件。
首先,碧纱橱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分隔室内空间。
在固定使用时,通常它的中间两扇像房门一样可以自由开关供人出入,其余都是固定扇,不能开启。在可开启的两扇槅扇上方往往还安装帘架,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使用情况来悬挂棉帘、竹帘、纱帘、布帘、珠帘等不同的帘子,起到保温、通风、遮挡视线的作用。用于室内的帘架与外檐帘架基本相同,只是由于在室内,不用考虑防寒或通风问题,故不再安装腿子、风门,只要有帘架大框即可(图14)。
图14 北京故宫畅音阁后台一角(图片来源:于倬云.紫禁城宫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其次,碧纱橱是可以拆卸、移动和重新组装,用以调整室内空间。
碧纱橱的每扇槅扇、横陂(窗)与大框间都可以用暗梢固定,可以根据需要拆卸和移动。重新调整室内空间时,只需将槅扇摘下,根据需要组合即可。式样相近的格扇非常统一、整体和大气,其灵活性和可变性体现在遇有需要大空间的家庭、家族大型活动,如婚丧大事、宴请聚会时,或者因实际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变化要对空间进行重新划分的时候,碧纱橱的槅扇可以随时拆卸、活动和搬移,根据使用需要重新划分和调整室内空间,打通或分隔内外,形
成敞厅或小隔间,扩大或减小房间的使用面积(图15)。
图15 可以根据需要拆卸的槅扇
(图片来源:自拍)
最后,碧纱橱具有采光和通风的功能。
在有些被分隔出来的房间中,人们还希望隔断同时具有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于是就将由槅扇组成的碧纱橱用于分隔空间上。槅扇或者说槅门形式的隔断,即碧纱橱,因为上部是通透的槅心,不但有美丽的纹样和图案,而且还能够透过一定的光线,在视觉上不至于完全阻隔其内外的空间,成为一种形式感很强、充满情趣和实用的隔断形式。而且,槅扇有时还能全部开启,在需要空间上完全连通的时候,将槅门打开就可以满足对大空间的需求。与这种门式隔断性质相同的还有一种窗式隔断,所不同的地方就是裙板以下的部分是固定的,上部槅心部分就像“槛窗”或“支摘窗”一样可以开关,因而能满足通风和换气的需求(图16)。
图16 民居中可以采光通风的槅扇门
(图片来源:刘森林.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建筑(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孟晖.花间十六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吴美凤.盛清家具形制流变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