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形地貌
宿迁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起伏较大,最高点海拔71.2米,位于宿豫区晓店镇嶂山林场峰山顶。最低点位于沭阳县湖东镇境内,其高程只有2.80米。
宋绍熙五年(11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661年的黄河夺泗夺淮期间,黄河河床左右摆动,经常决口,泛溢洪水夹带的泥沙沉积,将市境泗水两岸平原洼地肥沃土地变成黄泛区,土壤沙化,加之排水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又使土地盐碱化。
由于黄河夹带大量泥沙,将原很深阔的泗水河床逐年抬高,至1855年黄河北徙后,原泗水河道,已被淤积成高于两岸地面4米以上的废黄河,成为淮河和沂沭泗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以南属淮河水系。
黄河夺淮以后,元、明、清三个朝代,为了国家需要,都十分重视黄、淮、运的治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清两朝治水主流派的潘季驯和靳辅,推行蓄清刷黄的治水方略,黄河以南形成了浩瀚的洪泽湖,黄河以北形成了南四湖和骆马湖。
宿迁市境内地形,基本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平原坡地,二是山丘区。
(1)平原坡地。
平原坡地大体上分为冲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湖积平原3大类。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泗阳县黄河故道北侧及沭阳县柴南河以南地区,宿豫、宿城、泗阳各县区的废黄河南侧,地面多为黄泛冲积黄色沙土。冲洪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沭阳县新沂河以北地区和沂南柴南河以北地区,还有宿豫区黄墩湖地区,由变质岩风化碎屑组成的山前洪积扇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颗粒组成亦是西北粗,东南细,黏土颗粒含量高,地面低洼。湖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洪泽湖湖滨地区,地形向湖心区倾斜,主要由灰黑色淤泥质黏土组成,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但易涝。
(2)山丘区。
剥蚀残丘,位于沭阳县东北的韩山、孤山、万山、官墩等,其中韩山较大,高程66.00米,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是由前震旦变质岩组成,四周为第四系冲积层围限。马陵山余脉,位于宿豫区的马陵山和泗洪县的重岗山,皆由上垩系青山组安山岩和王氏岩组成,呈漫坡状蛰伏于冲积平原之上。垄岗,分布于成子湖西部泗洪县境内的上塘、车门、曹庙、龙集、半城、归仁,宿豫区的来龙、大兴、关庙,沭阳县的悦来、陇集、刘集,泗阳县的穿城等地。岗体由第四系黏土、亚黏土组成,岗体舒缓,标高一般小于50米。沭阳县西北部的潼阳、茆圩等地有部分岗岭,属安峰山、踢球山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