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00问:后现代的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8 文化工业大骗局(下):娱乐至死

当文化工业系统将作品推送于观众(受众)面前时,受众方的反应如何呢?

有人可能会说,受众有拒绝购买文化消费品的权利。但实际情况是人们非但没有拒绝,好似还特别享受文化消费的乐趣。人们看商业电影、听流行音乐、看时尚杂志、欣赏娱乐节目……这些已然成为日常休闲生活的常态,大部分受众对这套文化工业系统是予以认可的。

那么,文化工业到底如何影响受众,受众是否对文化商品本就有着内在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文化工业中“娱乐系统”的分析探寻答案。

文化工业—娱乐系统

《启蒙辩证法》中明确表示:“文化工业还依然保留着娱乐的成分。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通过娱乐确立起来的。”[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3.

说到“娱乐”,大家并不陌生。“娱乐”与“快乐、轻松”的感觉直接挂钩,娱乐活动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可以说,文化工业最终要建构的正是一套娱乐系统,生产文化产品的目的就是要让受众感到快乐,忘却烦恼。

而从根本上说,文化商品之所以有市场,大众之所以愿意去消费,是因为受众对“娱乐”本身有着内在的需求。受众需要找到一种情绪的释放方式和一种精神的解脱途径。

那么,好端端的人为什么要寻找解脱?是不是因为人本身受到了什么压抑?这就要结合写作者写作时的社会环境去理解。

《启蒙辩证法》中提到:“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是劳动的延伸。人们追求它是为了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养精蓄锐以便再次投入劳动。”同上。也就是说,在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在机器化的工业生产模式下,人们每天要进行机械化、重复性的劳动,人们处于被奴役的状态并对此深感厌恶。劳动过程不再是一个快乐的自由的过程,劳动成为实现某些其他目的——生存的手段。人们特别希望从这种机械状态里解放出来,去寻求自由与快乐,去找寻解脱与刺激。

因而,人们对“娱乐”本身有着内在的需求。而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文化商品的娱乐属性填补了人们对娱乐需求的空白。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人们可以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彼此消解着疲惫。

这里需要注意,“早在文化工业出现以前,娱乐和文化工业的所有要素就已经存在了”。[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1.但为什么经由文化的工业化生产后,娱乐体系就成为了控制大众的手段呢?

娱乐:对大众的欺骗

娱乐系统所具有的欺骗功能,正是文化工业沦为意识形态操纵工具的原因所在。

娱乐的消遣气氛——对反抗的逃避

电影、流行音乐以及戏剧演出等文化形式,通过营造一种娱乐的消遣氛围使人感到快乐。而“快乐意味着什么都不想,忘却一切忧伤。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孤立无助的状态。其实,快乐也是一种逃避,但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对残酷现实的逃避,而是要逃避最后一丝反抗观念。娱乐所承诺的自由,不过是摆脱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0.

也就是说,文化工业营造的氛围使人们不自觉地放松警惕。人们只需沉浸于眼前的作品,头脑里不必思考现实的种种问题,以此便可释放压抑已久的各种情绪,包括痛苦、忧伤、愤怒甚至极端的反抗。

文化工业就像麻痹的药剂一样,对人有镇定安神之效;文化工业也如一个“温情的杀手”,让人在愉悦中忘掉烦恼,逃避恶劣现实。

文化工业的过滤——思考力的丧失

所谓“文化工业的过滤”是指制作人对文化产品进行的“加工”——对“植入什么元素、安插什么细节、表达什么思想以及可能起到的传播效果”等问题予以精确计算。

从哲学上来说,“文化加工”的过程可看作制作人对世界的感性杂多予以重新整理的过程。制作方会先整理一遍内容,把希望受众看到的部分留下,把不希望受众接触的内容过滤掉。而“加工”这个操作本身就已先行包含制作方对世界的理解,由此生产的作品便被植入了制作方想表达的内容,或是一个理念、一种规则,甚至是某种价值体系。

恰恰是这道文化工业的“过滤”工序,对受众产生了致命的问题。它帮助受众省略了一个关键步骤——对世界的感性杂多进行整理,从而促使受众逐渐丧失思考能力。

想想看,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过程本应该是这样的:人投身于世界去接触真实发生的事情,从世界的感性杂多中整理、探寻其背后的本质规定性。人运用思维能力从众多现象中把握核心本质,作出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这个过程需要人们自己进行思考才能得以完成。

但现在的情况是,文化商品帮大众省略了这个本应该由人运用思维对感性杂多进行整理的过程。制作方已经把一切整理(过滤)好了,受众不用再绞尽脑汁思考什么、反思什么,只需乖乖地坐在屏幕前观看并接受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沉浸于娱乐气氛里即可。并且,受众还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以为屏幕里呈现的画面就是真实的世界,以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容就是生活与世界本身因为有大量的专家人士事先已经做足了功课,通过对制作细节的把控,让屏幕呈现出的内容显得“十分自然”,不留下“人为的痕迹”。。而这样的感觉又加强了受众对作品的接受度。

如此,人的思考力逐渐丧失,人的个体性逐渐被消解。到最后,大家都一样,每个人都听命于这套文化工业体系输出的价值体系。

你也许会质疑,世界上总有一些有个性的人存在,并非所有人都一样。正如《启蒙辩证法》里所说,的确还是有“留着小胡子、带着法国口音、操着低沉的女人腔,带有卢卑奇(Lubitsch)的风格”的人,但“每个人手里拿的身份证却都是一样的”。[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0.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个性都必须被统摄于社会整体秩序和体系之内,一旦这些个性超越于社会秩序和系统的运作,就会被予以清除。

娱乐至死

随着文化工业的不断发展,最终便会导致“娱乐至死”的结局。这里的“死”不是指人的生命之死,而是大脑的死亡、思考力的死亡。

人们接受的是经过处理与过滤的内容产品,人们越来越懒惰而更愿意享受这顿摆在面前的、已调好味道的精神大餐。人们整日沉浸于“嘻嘻哈哈”的享乐氛围里不能自拔,笑声吞噬了凝神思考,最终也会吞噬一切。人的思维能力被逐渐消解,人们不再反思什么,更不必反抗什么,因为所有情绪都可以找到释放的出口。

文化工业的主人以普遍性统治了特殊性,普通大众变得同一而没有个性。文化工业系统最终营造出一个没有自由可言的社会,正如《启蒙辩证法》里所说:“人格所能表示的,不过是呲呲牙、放放屁和煞煞气的自由。”[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1.

文化工业“大骗局”的整体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