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
虽然视网膜与脉络膜相互紧贴,但是发生脱离时,其治疗与预后差异较大,因此,掌握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的各自影像特点,有助于临床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
一、视网膜脱离
【概述】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按照发生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和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前者因视网膜裂孔而产生脱离,故又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者多因炎症、肿瘤的渗出或纤维条带的牵拉、收缩引起视网膜脱离,无裂孔存在,又称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根据脱离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部分性视网膜脱离和完全性视网膜脱离。本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2,30岁以上多见,20岁以下少见,多为单眼发病,左右眼无差异,双眼发病率约为10%~1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最常见,占70%~80%,多见于近视眼、眼外伤,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及中老年人。
【病理】
视网膜组织学上分为10层,内9层为神经层,第10层为色素上皮层,胚胎发育时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有黏多糖物质存在,并且感光细胞外节插入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之中,保证两层黏合在一起,另外,玻璃体中胶原纤维与Müller细胞基底膜的粘连也加强了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连接。视网膜脱离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分离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充有液体。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因视网膜变性或玻璃体的牵拉,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流入神经上皮层下,造成视网膜脱离。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多因炎症、肿瘤渗出液积聚于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引起,或因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牵拉视网膜所致。
【临床表现】
部分病例在视网膜脱离前出现飞蚊症、闪光感并似有云雾遮挡等前驱症状,大部分表现为突然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与视网膜脱离范围对应的区域有视野缺损,并逐渐扩大。检眼镜下新鲜脱离的视网膜失去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随眼球转动而稍飘动;脱离较久的视网膜透亮度减低,呈灰色,皱褶样或叠峦状外观。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中90%以上病例可发现视网膜圆孔或撕裂孔,51.9%~80.2%为一个孔。极个别脱离的视网膜可自行复位,绝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如果脱离未累及黄斑部,及时手术视力恢复较好。手术失败或未做手术的病例,若脱离进一步加重可引起青光眼、白内障等,也可造成眼球萎缩。
【影像学表现】
超声表现:
1.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1)新鲜视网膜脱离:
部分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玻璃体内异常带状高回声,厚度一致,回声均匀,一端与视神经乳头相连,另一端连于眼球壁,多个切面均显示为膜状物;转动眼球可见玻璃体内带状高回声轻度震颤,运动方向垂直于眼球壁;脱离的视网膜光带与眼球壁之间为无回声液性暗区。完全性视网膜脱离时,玻璃体暗区内可见“V”字形强回声带,开口向前,尖端向后与视乳头相连。彩色多普勒上彩色的血流信号由视网膜中央动脉经视乳头呈分支状延伸到脱离的视网膜光带。
(2)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暗区内不均匀强回声带,厚薄不一;眼球转动时,光带运动方向不垂直于眼球壁;囊样变性视网膜表现为脱离视网膜光带上出现光环,光环内无回声。彩色多普勒上脱离视网膜光带上无血流信号。
2.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1)眼内肿瘤继发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暗区内带状强回声与眼球壁之间可见实性占位病变。
(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的牵拉膜或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成的玻璃体机化条索,其收缩牵拉均引起视网膜脱离,声像图上表现为脱离视网膜的光带上有不规则条状物与之相连(图2-21)。
CT表现:单纯视网膜脱离时,视网膜与其下方积聚的液体无明显密度差,不能分开,呈“新月形”、“双叶形”或“不规则形”等,密度稍高于玻璃体,如合并出血,则呈明显高密度;视网膜脱离伴钙化表现为病变表面的点状、条状高密度。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可以在任意方向成像,能全面显示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形态以及与眼球的三维空间关系。增强CT扫描用于进一步显示脉络膜肿瘤的情况。
MRI表现:MRI上视网膜脱离的位置、大小、形态与CT表现相似。脱离视网膜下液体中蛋白质与水的含量影响信号强度的高低,积液内蛋白含量低时,主要表现为水的信号变化,与玻璃体相比,T 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 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图2-22);蛋白含量高时,T 1WI呈高信号,T 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图2-23)。因此,只有当T 2WI上积液与玻璃体呈等信号时方见脱离的视网膜,即线状低信号(图2-24)。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间越长,视网膜下液体中蛋白含量增高,可根据MRI信号变化推测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而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视网膜下液体中富含蛋白成分。视网膜完全脱离时只在视乳头、锯齿缘相连,视盘断面上呈典型的“V”形(图2-25)。肿瘤引起视网膜脱离的病例中,一些肿瘤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如脉络膜黑色素瘤,黑色素可同时缩短T 1、T 2时间(图2-26)。MRI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较小的肿瘤。
图2-21 瘢痕继发视网膜脱离
A~D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右眼球后部“新月形”低信号影与玻璃体内条状低信号相连;B.增强后横断面T 1WI,眼球后部见“新月形”高信号影;C.声像图,玻璃体内条状物与脱离视网膜相连;D.横断面CT,右眼球后部稍高密度影突向玻璃体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超声检查既可明确视网膜脱离的部位、范围,也可判断发生的原因以及脱离时间的新旧,检查方便易于患者复查,是视网膜脱离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MRI平扫及加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对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原发肿瘤显示最好。如需了解视网膜及肿瘤有无钙化、骨化等,可进行CT平扫。
【诊断鉴别诊断】
视网膜脱离诊断要点:①30岁以上男性,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②突然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视野缺损并逐渐扩大;③呈“新月形”、“双叶形”或“不规则形”等,视盘断面上呈典型的“V”形;④玻璃体内异常带状高回声,厚度一致,回声均匀,一端与视神经乳头相连,另一端连于眼球壁。
鉴别诊断:
(1)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常起于赤道部,双眼发病多见;超声上光带回声强、纤细,缺乏后运动。
图2-22 视网膜部分脱离
A~E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右眼后部“双叶形”、左眼外后部“新月形”均一异常信号影突向玻璃体,与玻璃体相比呈稍高信号;B.横断面压脂T 2WI,与玻璃体相比呈低信号;C.矢状面T 1WI,与横断面T 1WI相似;D.横断面增强压脂T 1WI,无明显强化,与玻璃体相比呈稍高信号;E.矢状面增强压脂T 1WI,与横断面增强T 1WI相似
(2)脉络膜脱离:
低眼压为常见临床表现;易发生于赤道部之前,即使超过赤道部亦不累及视盘;脉络膜脱离边缘多模糊,而视网膜脱离境界多清晰;脱离范围广泛者可见脱离两侧脉络膜“接吻”现象。
(3)玻璃体机化膜形成:
多由玻璃体内积血、炎性渗出物长期沉积形成,表现为两端连接眼球壁,跨越视盘的条状结构。
【诊断精要】
视力突然下降、视野缺损,CT、MRI、超声上见脱离的视网膜呈“新月形”、“双叶形”或“不规则形”等,完全脱离时呈典型“V”形。
图2-23 视网膜部分脱离
A~C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左眼后部“双叶形”异常信号影向玻璃体突出,与玻璃体相比呈稍高信号,内见条状高信号;B.横断面T 2WI,与玻璃体相比呈低信号,内见条状高信号;C.矢状面T 1WI,与横断面T 1WI相似
图2-24 视网膜完全脱离
A、B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右眼后部异常信号突向玻璃体,呈“V”形,与玻璃体相比呈稍高信号;B.横断面压脂T 2WI,与玻璃体相比呈等信号,脱离视网膜的呈纵行线状低信号连于眼球后壁
图2-25 视网膜完全脱离
A、B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左眼后部异常信号突向玻璃体,呈“V”形,与玻璃体相比呈高信号;B.横断面T 2WI,与玻璃体相比呈稍低信号
图2-26 脉络膜黑色素瘤继发视网膜脱离
A~C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左眼内前部见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后部“新月形”异常信号突向玻璃体,与玻璃体相比均呈高信号;B.横断面压脂T 2WI,与玻璃体相比呈低信号;C.矢状面T 1WI,与横断面T 1WI相似
二、脉络膜脱离
【概述】
脉络膜脱离(choroidal detachment)是指脉络膜与巩膜之间潜在腔隙(脉络膜上腔)内积聚液体所造成的二者分离,以渗出液或漏出液为主的称为浆液性脉络膜脱离,以血液为主的则称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睫状体为脉络膜的延续,脉络膜脱离时常伴发睫状体的脱离,所以也称之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眼外伤内眼手术、炎症等引起眼内压降低或脉络膜渗出增加,是临床上造成脉络膜脱离的主要病因。
【病理】
正常情况下,脉络膜上腔压力等于或略小于眼内压,若眼内压突然下降,脉络膜血管扩张引发大量渗出或出血;脉络膜血管回流受阻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血管内液体外渗;脉络膜血管直接损伤引起内出血等,这些液体积聚在脉络膜上腔均能引起脉络膜的脱离。脉络膜上腔前界为巩膜突,后界为视盘,由于涡静脉在赤道附近穿出球壁、眼球后极部有神经血管穿过,使此处粘连紧密,所以赤道部之前脉络膜脱离更常见。
【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表现为低眼压,视力受影响小,后部脉络膜受累及或视网膜脱离时视力下降。直接检眼镜可见眼底周边部一个或多个半球形隆起,不透明,呈灰褐色或棕黑色;裂隙灯显微镜见睫状体充血、房水闪光、角膜后沉着物等。轻、中度脉络膜脱离保守治疗复位良好,一般需要1~2周,不留或少有并发症伤口漏、大量脉络膜上腔出血或前房消失、房角关闭时,需手术干预。长期脉络膜脱离可能出现视盘、黄斑水肿、脉络膜皱褶等一系列改变。
【影像学表现】
超声表现:按照脉络膜脱离的部位、范围、形态及严重程度不同分为:①单球或双球型:玻璃体无回声区前部有1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带状高回声,一侧或两侧,前止于睫状体前端,后止于赤道部;②环状型:玻璃体的4个象限见带状高回声;③扁平状型:玻璃体无回声区前部见一扁平状高回声带。异常回声均突向玻璃体中央,脱离的脉络膜后运动不明显。浆液性脉络膜脱离回声光带与球壁间为无回声液性暗区;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则为密集的点状弱回声。
CT表现:一般表现为眼环局限性增厚、眼球密度增高,有时表现为向玻璃体突出的半球形或梭形隆起。浆液性脉络膜脱离时,脉络膜上腔积液呈低密度,脱离的脉络膜为线状高密度,积液部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脉络膜上腔新鲜出血表现为半球形高密度突向玻璃体,位置固定。脱离大小与高低各不相同若隆起过高,两侧脉络膜相互接触,表现为“接吻”征象。多平面重建(MPR)能直观显示脉络膜脱离的部位、大小及其与眼球的空间关系。增强CT扫描眼环增厚、强化(图2-27)。
图2-27 脉络膜脱离
A、B为同一患者。A、B.CT横断面,右眼球颞侧半球形均一的高密度影,突入低密度的玻璃体内
MRI表现:形态学表现与CT相同。浆液性脉络膜脱离时,积液在T 1WI呈低信号、T 2WI上呈高信号,脱离的脉络膜在T 1WI、T 2WI上均呈中等信号。脉络膜上腔出血信号改变复杂,随出血发生的时间不断演变,新鲜出血在T 1WI上呈高信号或中等信号,T 2WI上也表现为高信号或中等信号,个别呈液体分层信号;陈旧出血在T 1WI呈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图2-28~图2-31)。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超声诊断脉络膜脱离优势明显,不但可以明确脱离的形态学信息,而且能区分浆液性脉络膜脱离与出血性脉络膜脱离。CT、MRI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脉络膜脱离诊断要点:①眼外伤、内眼手术、炎症等病史;②临床上常表现为低眼压,视力影响小;③眼环局限性增厚,CT、MRI上积液或出血影像特点;④两侧脉络膜相互接触,表现为“接吻”征象;⑤玻璃体内一个或多个带状高回声。
鉴别诊断:
(1)单纯睫状体脱离:
单纯睫状体脱离程度轻,CT、MRI无明确异常改变,超声见睫状体平坦部及部分冠部与巩膜间为无回声液性暗区。
图2-28 脉络膜脱离
A、B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右眼玻璃体内见两条线状稍高信号影;B.横断面压脂T 2WI,脱离的脉络膜呈线状低信号
图2-29 脉络膜脱离
A~D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左侧眼环明显增厚,与玻璃体相比呈高密度;B.横断面T 2WI,左眼内侧见线状低信号
图2-29 脉络膜脱离(续)
C.冠状面T 2WI,与横断面T 2WI相似;D.矢状面T 1WI,与横断面T 1WI相似
图2-30 脉络膜脱离
A~C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右侧眼球两侧不规则带状高信号突向玻璃体;B.横断面T 2WI,高信号的玻璃体内见线状低信号;C.声像图,玻璃体内较厚的略强回声光带
图2-31 脉络膜脱离
A~D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左眼球内半球形高信号突向玻璃体;B.矢状面T 1WI,左眼上、下眼环增厚,下部见半球形高信号;C.矢状面T 2WI,左眼上、下部线状高信号;D.横断面CT,左侧眼环增厚,见半球形均一高密度
(2)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眼环的后部,呈“新月形”、“双叶形”或“不规则形”隆起,视网膜完全脱离时在视盘层面呈典型“V”形。
(3)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常表现为眼球壁半球形或不规则结节突向玻璃体。超声影像上见典型的脉络膜凹陷或挖空现象;CT平扫呈中等密度,明显强化;黑色素为顺磁性物质,T 1WI上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T 2WI上呈低信号。
【诊断精要】
确切的临床病因导致眼压低,超声见赤道前部膜状隆起,缺乏后运动,光带下为无回声液性暗区或大量弱回声光点。CT、MRI显示赤道部之前半球形隆起,突向玻璃体。
(朱绍成 史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