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战“疫”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我是“老兵”,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童朝晖(右一)在ICU指导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
2020年1月18日,正是中国南方“过小年”的日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小年也就意味着家家户户要准备年货过农历新年了。
就在这一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晖教授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委派,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同一批到达武汉市,开始了救治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的工作。

“老兵”再赴疫情前线

“非常感谢领导们、亲朋好友、同事们的关心!你们的关心和爱护给了我无比的温暖,更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我是一个‘老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童朝晖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
童朝晖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教、研工作32年,开展了大量创新性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他在国内最早将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应用于呼吸支持,救治了大量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经历过“非典”,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专家,被派到全国各地救治呼吸感染与危重症患者,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这一次,“老兵”童朝晖再赴疫情最前线。

哪里有重型患者,我们就去哪里

来到武汉市以后,童朝晖主要负责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持续到午夜的研讨会议、查房,指导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调配危重症专业和呼吸危重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填满了童朝晖每一天,他和杜斌、邱海波三个人经常忙得连饭都不能按时吃。
危重型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在疫区的奔波劳累使医生的免疫力下降,面临着巨大的传染风险。
“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当国家需要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在童朝晖看来,医生就像战士要到前线打仗一样,而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也是一场战争,需要医护人员站到第一线,去治病救人、防控疾病!

治病救人的专家

2003年,童朝晖担任“非典”病房主任,坚守了3个月,创下了收治的100余名“非典”患者无1例死亡的奇迹。当时他仅用无创手段就抢救成功相当多名患者,但是面对更“诡异”的新冠病毒,他和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策略要转变,关口要前移。
医疗救治组成员每天都到临床一线参加重型患者救治,摸索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出一系列新冠肺炎诊疗规范流程,给湖北省各家医院及各医疗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针对疫情的变化,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应防控措施,物资配备、人员配备建议。此外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临床研究,探索激素治疗、呼吸支持,包括ECMO在临床中的作用,优化诊疗方案。
他对于新冠肺炎重型患者救治的分析体会,被同道大加赞赏,是“临床中的精华”“满满的干货”,网友称赞他“是治病救人的专家”。

年轻的医护是勇敢的战士

作为师长和长辈,童朝晖时刻关心着年轻的医护人员。
“早期我们人手不够的时候,一个护士管两三个房间,实际上在ICU里,一个护士能管好一个患者就不错了。这种疫情对她们来讲也是第一次,所以害怕是正常的,但一旦进了病区以后,她们都非常勇敢,而且非常辛苦。所以我觉得像这种一线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可能比医生更辛苦,让我很感动也很心疼。”
童朝晖的学生中,有八名奋斗在武汉市抗疫一线。他在朋友圈给学生写下一段话: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童朝晖和几万名医护人员一起,用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化身白衣战士坚定逆行,守护人民健康,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医师报》社 荆冰)